• 1982年第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震源顶部条件-前兆优显层的讨论

      1982, 4(2):1-6.

      摘要 (438) PDF 480.02 K (551) 收藏

      摘要:在地震预报工作中,人们既期望直接观测到震源地方的情况,又期望观测手段易于实施以及千扰因素较小。但是这几个方面是不易得兼的。例如为了直接观测震源地方的情况,则探测深度就要深,此时测量手段不易实施;如观测震源在地表的间接表现,虽手段易于实施,但深部和浅部的关系不唯一,且地表干扰因素较大。在这种情况,我们能否找到前兆显示最优越的地下深度范围呢?即在这个深度范围(层位或部位)中既能直接反映震源地方的动态,且前兆表现比较显著以及干扰因素相对较小,另外观测手段也不是很难实施。本文就是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讨论,以期对今后的大震预报有所裨益。

    • 从溧阳六级地震的前兆特征讨论中强震的预报问题

      1982, 4(2):7-15.

      摘要 (458) PDF 664.00 K (458) 收藏

      摘要:扬州~铜陵地震带位于大华北强震活动区和华南地震相对平静区的交接部位,中强震比较活跃。由于中强震震源应力场作用范围有限,时间不长,每个中强震的前兆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很少受大华北强震与本区其他中强震的影响。1979年7月9日溧阳六级地震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检验,我们将其较可靠的前兆收录在本文中,并进行了粗浅的综合分析。

    • 松潘地震地下水异常动态特征

      1982, 4(2):16-20.

      摘要 (557) PDF 371.79 K (574) 收藏

      摘要:本文在综合实际资料的基础上,扼要地描述了松潘地震前后地下水异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特征。並根据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 广西陆川小震群特征的初步研究

      1982, 4(2):21-30.

      摘要 (542) PDF 632.19 K (524) 收藏

      摘要:一九七七年冬,广西陆川县乌石附近发生一起小震群。这次震群活动从77年12月开始,到78年7月结束,共发生小震和微震880余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3×1017尔格。

    • 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1982, 4(2):31-38.

      摘要 (473) PDF 526.35 K (495) 收藏

      摘要:本文从我国十几年来观测到的地电阻率前兆现象以及自然条件下岩(土)层受压实验结果,提出了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的四种表现特征:异常的形态(上升、下降或反覆的变化)与台站处的地下受力状态有关;异常有方向性;各异常量(时间、幅度)随震级的加大,震中距的缩短而增加;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的异常(时、空、强弱的分布)一致。并且,强震异常有不可恢复的现象。
      上述结果均不同程度地得到自然条件下压缩岩(土)层的电阵率变化实验结果所证实。为此提出加强地电画率的观测,进一步研究其所表现的分布特性,对提高预测效果会带来益处。

    •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1982, 4(2):39-46.

      摘要 (560) PDF 605.87 K (619) 收藏

      摘要:本文研完了甘肃及邻近地区最近一个平静期的地震活动特征。主要讨论了:1)小震、中强震是围绕在本世纪历史强震震中区分布在断裂带上或交汇地区及弧形构造的顶部,震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地壳中10-30公里的范围;2)1966-1979年甘肃地区小震、中强震的频度和活动强度曲线的峰值与滇川青地区Ms ≥ 6.5级强震有同步性。对比年、季、月的频度曲线可以提取外区强震发生前的前兆信息,並指出分区频度曲线对应外区强震在时空方面的不均匀性;3)由青藏高原构造运动所控制的滇川青与甘肃地区的地震迁移特点,表现为南强北弱和南北强震呼应两种类型。並且,总是甘肃地区处于平静阶段时,滇川青地区处于活动高潮阶段。

    • 甘肃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背景

      1982, 4(2):47-52.

      摘要 (499) PDF 453.35 K (685) 收藏

      摘要:预报地震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识别异常,地震活动性的各种指标也不例外。没有正常也就无所谓异常,因此一个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背景对于提取异常信息无疑十分重要。

    • 通海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1982, 4(2):53-57.

      摘要 (557) PDF 365.78 K (473) 收藏

      摘要: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至今十年中已发表了不少关于通海地震的文章,对地震地质背景、震源过程、烈度分布、形变特征等都作了较深刻明晰的研究。本文拟就现有收集到的资料对通海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予以初步的讨论。

    • 地幔快速隆起对构造地震的触发作用

      1982, 4(2):58-66.

      摘要 (450) PDF 597.54 K (46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弹性半无限空间内均匀膨胀的球体对球上介质的作用,作为地幔快速上涌触发构造地震的力学模型。按照地面垂直位移的年变化率,利用这个模型反推出这种虚拟的膨胀球的半径和澎胀强度。並计算出它在地壳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尽管此种附加应力比驱动地壳水平运动的力要小得多,但它能在高倾角断层上引起张性的法向应力,而且在隆起区内还有较高的附加剪应力。这些应力比固体潮、地极移动和地球转速变化等因素产生的附加应力都大得多。因此,地幔快速上涌对构造地震的触发作用应该比上述诸因素更大。由于近十余年来我国不少地区的走滑型强震大都发生在地壳上隆区或者在其边缘,而且发震断层都是高倾角断层,因此,本文能够对此作粗浅的解释。

    • 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982, 4(2):67-74.

      摘要 (726) PDF 1.32 M (667) 收藏

      摘要:本文在详细调查了唐山地震高烈度区后认为,在10度以上的高烈度区内,不同地段的震害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场地条件(地基土、局部地形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文中还对煤田采空沉陷区边缘地带的震害进行了初步分析。

    • 湿陷性黄土的强夯震动观测

      1982, 4(2):75-82,83.

      摘要 (547) PDF 725.15 K (625) 收藏

      摘要:利用5-40吨的重锤从10-40米高空自由下落的冲力,对软弱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以达到加固的作用,是国外在六十年代末期开始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方面,尚缺乏经验。尤其像兰州这样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谷地的老城,在城中使用强夯法时对附近的各种建筑物是否可能造成直接破坏或影响、其破坏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大、有无预防措施等,都需要从实验中摸索。这就是本文所述强夯震动观测的目的。

    • 兰州-天水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光弹模拟实验研究

      1982, 4(2):83-89.

      摘要 (589) PDF 2.00 M (443) 收藏

      摘要:兰州-天水地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光弹模拟来验的范围是:北纬34°-38°、东经102°-108°之间。我们采用平面模型单轴压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最大剪应力集中区很有规律地分布在北北东和北西西共轭剪切断裂的端点、弧形拐弯及断裂交汇等部位。与本区强震发生的部位相吻合。同时实验得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本区震源机制解很接近。此外通过对同一构造模型施加不同方向载荷及打孔等一系列实验证明:能量的积累,调整和迁移与作用力的方式密切相关,並严格地受着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 利用P波到时确定近震震源参数的循环优化迭代法的误差分析

      1982, 4(2):89-93.

      摘要 (522) PDF 346.65 K (695) 收藏

      摘要:利用P波到时确定近震震源参数,文献[1]给出了一种迭代解法-循环优化迭代法。用这种方法对五个参数φ,λ,T0,h,υ全面进行优化时,需要分别算出所得近似解的误差,只当它们全部满足精度要求时,才能做为我们所需要的近似解,否则,还要对不满足精度要求的量继续进行优化。如何计算所得近似解的误差,该文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 陕西省及邻近区域合网的测震精度

      1982, 4(2):94-102.

      摘要 (527) PDF 683.90 K (420) 收藏

      摘要:地震参数的测定精度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测震台纲的几何布局也起着较大的作用。本文试图用蒙特卡罗法计算陕西省及邻近区域台网的几何布局对测震精度产生的影响。

    • PZ40型数字地电仪

      1982, 4(2):103-110.

      摘要 (542) PDF 701.60 K (608) 收藏

      摘要:地电方法测量的物理量实际上是一个直流电压(供电电流也是通过标准电阻转换成电压的)为了提高观测精度,实现地电测量的自动化,67年原兰州地球物理所邢台队试用过直流数字电压表;72年以后兰州地震大队和宁夏地震队先后使用过PZ5型、PZ8型、PZ13型等直流数字电压表,这些仪器在地电测量中往往因为抑制不住外来的干扰而使仪器的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工作。73年昆明地震大队、74年兰州地震大队先后都试制成数字式的地电仪。

    • 地球物理问题中电磁感应的实验室模拟模型研究

      1982, 4(2):111-122.

      摘要 (558) PDF 901.81 K (465) 收藏

      摘要:在地球物理问题中,有两种方法通常用于解释地磁和地电异常,这就是数字模型技术和实验室模拟模型法。实验室模拟模型对于分析不易求得数学解的问题非常有用,并且已经广泛用于研究复杂的地球物理问题。
      本文评述了国外特别是加拿大开展模拟模型研究的情况;描述了平面波、线电流、磁偶极等各种类型的场源模型;给出了该法在研究海岸效应、岛陆通道电流、海浪电磁效应和各向异性导体等方面的应用。模拟模型测量和数字计算的比较结果显示了非常好的一致性,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模拟模型法对于研究复杂二维和三维感应问题的可靠性。该项研究工作对于了解天然电磁场源的性质、进行地球物理堪探以及研究地球地壳和地幔的电性结构都十分有益。

    • 负二项式极值模式在地震活动中、长期趋势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1982, 4(2):123-127.

      摘要 (497) PDF 353.24 K (451) 收藏

      摘要:负二项式分布远比简单波松分布更符合于地震次数的观测分布。所以用负二项式分布代替简单波松分布以建立极值模式,将使统计效果得到改善。

    • 兰州地磁垂直分量绝对值与相对量的分析

      1982, 4(2):128-130.

      摘要 (504) PDF 215.13 K (588) 收藏

      摘要:我国自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后,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展了地磁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创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此同时,地磁台站得到相应发展,在这些台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对量记录,无绝对观测仪。因此,在震磁关系研究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是北京时整点值相对量资料。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