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82, 4(4):0-0.

      摘要 (366) PDF 591.66 K (482) 收藏

      摘要:

    • 昌马大震五十年

      1982, 4(4):1-3.

      摘要 (695) PDF 323.03 K (644) 收藏

      摘要:今年是甘肃昌马7.6级大震发生50周年。我国自办的第二个地震台-南京地震台,正是在那一年兴建的(第一个台是1930年李善邦先生在北京鹜峰建立的)。

    • 金咏深先生早期学术活动简介

      1982, 4(4):3-4.

      摘要 (498) PDF 1.20 M (545) 收藏

      摘要:金咏深先生是我国现代地震学事业开拓者之一,他的早期学术活动不为今人所知。今年七月欣逢南京地震台建台五十周年,在编写南京地震台志时,才略知一二。

    • 我国八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

      1982, 4(4):5-10.

      摘要 (513) PDF 524.04 K (655)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M ≥ 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 地震的对称迁移及其预测方法与结果

      1982, 4(4):11-18.

      摘要 (445) PDF 628.98 K (422) 收藏

      摘要:本文所称的对称迁移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或一定的地质构造背景上,地震按一定的衬称图式依次作规则的迁移。对称迁移不同于沿带迁移,是由相互联系的四次地震配套而成为一独立的迁移组合,它们分别发生于与X断裂网络四个结点相当的位置上。互为配套的四次地震满足于以下三条件:l)在空间上呈现为对称的(或近于对称)四边形图象; 2)各震的震级相近,震级差不大于0.5级; 3)每组内四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表现为T4-T3 ≤ T2-T1或T4-T3 ≤ (T2-T1)+10。按照各震迁移的顺序和路线,将其划分为对角型、弯折型和圈闭型三类。

    • 震源孕育的数学物理模式与波速异常的理论解释

      1982, 4(4):19-34.

      摘要 (580) PDF 1.05 M (774)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震源孕育的数学物理模式,该模式把孕震过程分为扩容,包体形成与发展、流体扩散、失稳四个阶段。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了沿断裂带定向的圆柱形孕震区内的孕震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得出了各孕震阶段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波速异常的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此外,还从理论上研究了确定两相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问题,给出了P、S波速度与速度比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些定量结果。根据所述结果,对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的某些特征(异常特续时间、异常区形状大小及异常幅度)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最后,用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方法对影响波速异常的一些因素作了简单的讨论。

    • 宁夏及其邻区虚波速度与震源深度分布

      1982, 4(4):35-40.

      摘要 (544) PDF 462.83 K (518)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和达法求宁夏五个区的虚波速度,并用各区虚波速度求得1460次地震震源深度,由这些深度的空间分布看出,宁夏地区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但几个地震集中的地区各有不同。西海固地区震源分布近似椭球形区域,在15~20公里处夹有不规则的间断面;吴银地区呈现出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震源带;吴忠向马三湖地区有一逐渐加深的倾料带;石咀山及以北地区多为连续的层状分布。由银川至石咀山一线向西北方向展布出一条倾斜面,在该面上有一小震空区。本文还对形成以上震源分布的力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华北强地震余震震群应力场“窗口”效应

      1982, 4(4):41-46.

      摘要 (559) PDF 444.43 K (504)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华北最近地震活动期的三次强地震(邢台、海城、唐山)的余震序列,从实际观测资料与国内外的一些实验结果,提出余震震群的出现是在区域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余震区应力加强的效应。强震余震震群的起伏,可以作为监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孕育的"窗口"。
      文中以"多点场"观点讨论了余震震群与中强以上地震关系,认为强震与中强震在区域应力场中是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同地位。

    • 大地震的前兆性地震系列

      1982, 4(4):47-50.

      摘要 (447) PDF 288.30 K (409) 收藏

      摘要:大震前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人们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早在1962年笔者在研究河源6.1级地震和日本伊豆6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性时,发现一些大地震前的地震频度与地震总数相关。

    • 渭河盆地地震活动的一些特点

      1982, 4(4):51-56.

      摘要 (500) PDF 496.15 K (407) 收藏

      摘要: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活动都表明渭河盆地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剧烈的强震活动区。但自1568年5月15日西安附近6(3)/(4)级地震至今413年,该区再未发生5(1)/(2)级以上地震,目前的微小地震活动水平也非常低,每月能定震中的地震平均只有一、二次,震级Ms大都小于2级。这类似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附近地区,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地震活动区。本文根据历史强震和当前微弱地震的有限资料,对此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 利用PS反射波研究西藏雅鲁藏布江北侧局部地区深部地壳结构

      1982, 4(4):57-62.

      摘要 (508) PDF 434.28 K (415)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PS反射波探测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局部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和起伏。在亚东-当雄测线的径向方向上记录到一个尚为清楚的PS反射波,视速度为8.35±0.28公里/秒,在同一莫霍面部分使用了PS和PP震相的走时,求得下地壳结构。莫霍面的倾角为-0.83°~0.84°,该面的深度为68~69公里左右,从结果表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基本上是水平的。作者认为利用PS反射波测定莫霍面起伏状态是很有用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 北京地区地壳Q值随深度的分布特征

      1982, 4(4):63-68.

      摘要 (488) PDF 431.48 K (422) 收藏

      摘要:地震波在介质中的衰减,是介质的重要特性之一,而Q值则是衡量衰减特性的主要物理参数,称之谓介质的品质因子。根据文献[1]提出的方法,用北京台网记到的近震直达P波资料,测定北京地区的大量Q值表明[2]:Q值与P、S波到时差(ts-tp,)有关,(ts-p)大,测得的Q值也大; (ts-tp)小,测得的Q值也小。

    • 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的一个力学模型

      1982, 4(4):69-80.

      摘要 (571) PDF 766.48 K (579)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求得的无穷远边界上作用的外力主矢量为常量的共线双半无限长裂纹的平面问题的线性解答,分析了应力场的定性特征:张压应力区的边界和裂纹将全平面分成六个区域,其分布主要由外力主矢量的方向所决定。
      对线性解答及其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使我们可从理论上分析裂纹的扩展方式,求得较"库仑破裂准则"强的破裂条件(主要依赖于外应力主矢量的方向)並给出了破裂长度的近似表达式。
      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在地震孕育的整个过程中,可假定外应力沿同一方向持续加强,计算表明弹性变形使得该方向相对于闭锁段发生偏转,从而使整个孕育过程按外应力主矢量所达到的特定方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裂纹无扩展,通过以时间为参数的附加应力场的计算,讨论了上述微小偏转所引起的应力场的变化;第二阶段,裂纹扩展,即闭锁段两端发生纯剪切位错,通过该双位错所引起附加应力场的计算分析了该阶段的应力特征,並探讨了地震序列与大震的关系。
      最后讨论了平面非共线双半无限长直裂纹问题,得到了前述类似的结论。

    • 不同弹塑性介质中均匀膨胀球的有限元分析及其应用

      1982, 4(4):81-88.

      摘要 (530) PDF 586.62 K (590) 收藏

      摘要:本文用弹塑性大应变的有限元法对几种不同介质中均匀胀膨球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场作了计算。得出了松软表层、软弱夹层和软弱包体对应变、位移的影响,并对前兆优显层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 岩性对地电阻率前兆的影响

      1982, 4(4):89-95.

      摘要 (456) PDF 593.87 K (671) 收藏

      摘要:从唐山7.8级和松潘-平武7.2级地震的地电阻率前兆中发现差异性很大,不仅表现在不同震中距的观测点,而且也表现在相同震中距的测点上。这种现象由何种原因所引起?经研究初步认为它是由浮土的结构构造和厚度以及下伏岩石结构的致密程度或力学性质不同所引起的。下面就具体讨论这些原因。

    • 遥测电平中断快速自动控制电路的设计

      1982, 4(4):96-96.

      摘要 (512) PDF 132.80 K (423) 收藏

      摘要:在远距离遥测传输过程,被传输的讯号中断时,PTY-8遥测仪鉴频盘将输出幅度很大的脉冲千拢,严重地损害了记录图的质量,甚至有些已经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被掩没在讯号中断后出现的高频脉冲干扰中。据此,我们设计了快速自动保护电路。

    • 陕甘宁川的温泉分布与强震活动

      1982, 4(4):97-103.

      摘要 (1209) PDF 592.69 K (497) 收藏

      摘要:地球内部的温度和能量分布,是地壳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温泉是被地下热源加热的深部地下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壳深部区域热状态及其变异。研究温泉出露规律、成因类型及泉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对于探讨地壳深部热状态、区域应力状态和孕震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而研究预测发震标志是有意义的。本文着重统计分析了陕、甘、宁、川、四省(区)温泉和七级以上强震震中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温泉成因类型和新构造活动的关系。並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地质构造和孕震模式方面、初步讨论了强震震中与温泉分布规律在空间上内在联系的地球物理意义。

    • 从长江三峡东段地震与构造关系探讨弱震区的地质构造标志

      1982, 4(4):104-109.

      摘要 (491) PDF 542.54 K (73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三峡东段发震构造特征,新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条件等与地震活动相关性的分析给出了识别弱震区的地质构造标志。

    • 甘肃地区电导率异常的研究

      1982, 4(4):110-114.

      摘要 (504) PDF 380.75 K (586) 收藏

      摘要:甘肃地区有三个高导异常带:嘉峪关与河西堡之问的近北东向DV型高导异常带,景泰地区的HC型异常带以及定西和天水之间的近东西向DV型高导异常带。根据E.C.Bullard的观点[5]我们指出三者的埋藏深度大约从地壳一直延伸到上地幔。同时也根据地下水和温泉分布等资料分析了产生高导异常带的可能原因,并论述了这些高导异常带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地位。

    • 陕西及其邻近地区地磁短周期异常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初步研究

      1982, 4(4):115-119.

      摘要 (511) PDF 365.05 K (477)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对地震孕育背景和上地幔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人们日益注意用地磁短周期异常来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在我国继陈伯舫提出渤海地区西部地磁短周期异常并推测其下存在电导率异常后[1],徐文耀等人分析了甘肃东部的地磁短周期异常,也提出该区存在一东西向高导带[2]

    • 应用图象识别法预测强震危险区存在的问题及讨论

      1982, 4(4):120-123.

      摘要 (509) PDF 302.17 K (505) 收藏

      摘要:应用图象识别法预测强震危险区虽然国内外都有报道,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近来国内已有人发现[1],用图象识别法确定地震危险区存在一些缺陷,它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可靠程度。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搞清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规律,下面我们就两类图象识别问题的数学模型,根据线性不等式组的理论进行严格的数学讨论。

    • 中国陆地区域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的序列特征

      1982, 4(4):124-127.

      摘要 (496) PDF 381.62 K (354) 收藏

      摘要:一次浅源强震发生后,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广大群众由于耽心再次发生同样大的或更大的地震均搬到室外居住。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