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第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全球地震活动性的统计分析

      1983, 5(2):1-10.

      摘要 (488) PDF 662.57 K (623) 收藏

      摘要:随着宇航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地学中出现了对地球从整体上来进行研究的趋势,並把各种地球物理现象与宇宙中发生变动相联系。在地震学研究中,对全球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亦是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有理论上意义,而且对一些地震带的地震趋势估计亦有重要作用,因为有些地震带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地震活动性密切相关。

    • 大震前震源区的确定与大空区形成的物理机制

      1983, 5(2):11-22.

      摘要 (496) PDF 952.16 K (592) 收藏

      摘要:震源组合模式表明[1],一个震源的形成必须具备应力积累条件和应力释放条件,因此,震源端部必须存在岩石强度小或摩擦阻力小的弱介质区段。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弱介质区段由于不能承担很大的应力而把应力转移到邻近岩石强度高的地方去,在那里积累应力形成震源。

    • 中国大陆地区历史大地震震源区内地震重复图象的讨论

      1983, 5(2):23-30.

      摘要 (604) PDF 630.69 K (517) 收藏

      摘要:大地震震源区内地震重复性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地方近百年内能否进行大规模建设。因此它是地震长期预报和烈度区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对大地震重复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持有不同的看法,大地震重复的空间概念和物理解释也有种种不同的观点。

    • 关于四震相方法的初步研究

      1983, 5(2):31-44.

      摘要 (513) PDF 739.43 K (658) 收藏

      摘要:本文对四震相波速比方法较之常规波速比方法具有「放大」波速异常的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认为四震相波速比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有待予以更多震例予以验证的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创刊启事

      1983, 5(2):44-44.

      摘要 (392) PDF 115.57 K (322) 收藏

      摘要:《华北地震科学》是由河北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丙蒙古自治区地震局联合主办,以报道、交流地震科研成果为主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季刊。主要刊登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实验、观测、考察、理论和科研成果、问题讨论、防震抗震等方面的论文,以及国内外地震科学研究状况的介绍和评论性文章。

    • 强余震的断裂力学机理

      1983, 5(2):45-50.

      摘要 (525) PDF 470.89 K (370) 收藏

      摘要:利用应变能密度理论,结合裂纹闭合的作用,研究混合型裂纹的扩展。在考虑裂纹闭合的影响时,我们仿照Mclintock和Walsh[1](1962)的思路,研究直的裂纹。

    • 邓家桥水库地震

      1983, 5(2):51-54.

      摘要 (542) PDF 891.79 K (423) 收藏

      摘要:人工诱发的水库地震问题,已广泛地引起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工作者的注意。近50年来不少学者对水库地震的成因和诱发机制提出了不同意见,较为一致的是水库地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构造地震,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这种触发机理只是在活动构造总的地质背景下才显现出来。本文所介绍的邓家桥水库地震就是这种典型震例。

    • 水氡突变中的干扰问题

      1983, 5(2):55-60.

      摘要 (493) PDF 530.73 K (704)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我们在现场开展水氡干扰因素试验研究的结果,集中论述了当前视为较好临震指标的水氡突跳中的各类干扰因素及其原因。指出气象因素(如降雨等)、地质因素(如滑坡)、水文地质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水点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出露条件)以及某种偶然因素等都可程度不同的引起水氡突变,必须因泉(井)制宜的开展试验,掌握并排除干扰,才能有效的突出地震异常。我们还就识别、排除干扰的方法作了探讨,提出在构造区域范围内布点,开展多点水化(氡、气和其他化学组分)综合观测、试验、研究,是识别干扰和判断地震异常的有效方法。

    • 强震记录的采样与插值研究

      1983, 5(2):61-71.

      摘要 (600) PDF 782.04 K (390) 收藏

      摘要:本文从频域和时域两方面对强震记录的采样和插值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将采样与插值当作一个信号转换系统,通过数值计算,求得和各种常用的采样和插值过程相对应的传递函数。通过对传递函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采样和插值方式对强震记录数据处理的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发现采样过程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可以滤除信号中的某些高频信息,而插值过程犹如一个高频噪声源,会在数字记录中引入某些伪高频分量。分析结果还表明:在相同的采样密度下,不等距采样方式具有较高的精度,而等间距采样方式能给出更宽的平坦的频率特性曲线;抛物线插值给出的传递函数结果要比线性插值的结果更精确,这对恢复数字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 >短文
    • 黄土地区震害预测研究的新进展

      1983, 5(2):72-72.

      摘要 (473) PDF 146.88 K (484) 收藏

      摘要:我国黄土以西北地区最为发育,其面积达63.5万平方公里,素有"西北黄土高原"之称。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特别敏感的效应,其震害也比别的地区更为严重。我们结合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在黄土场地进行现场和室内的动力特性的测试和实验研究,并利用黄土显微结构对其震害现象做了初步分析。

    • 西安市地裂缝地震效应的理论分析

      1983, 5(2):73-80.

      摘要 (504) PDF 528.62 K (678)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西安市地裂缝的地震效应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探索强震时地裂缝对地面运动的影响。所用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在双向地震动的作用下求解多质点体系的强迫振动方程组:
      [M]{Ẍ}+[C]-Ẋ}+[K]{X}=[M]({Ax}Ẍ。(t)+{Ay}Ÿ。(t))。
      式中[M]、[C]、[K]分别为体系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ẍ}、{ẋ}、{x}分别为体系自由度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向量,{Ax}、{Ay}为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自由度向量,Ẍ。(t)、Ÿ。(t)为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基岩强震加速度时程向量。
      分析时根据西安市地裂缝的具体情况,做了如下简化:
      1.裂缝不作为发震构造,即强震时裂缝不是弹性波的发源地。强震是通过铰结支座输入进来的。
      2.裂缝带在模型上是一向下尖灭的楔体,楔体顶面宽10米,楔体深20米,中间有一宽1米、深2米的裂口。整个模型的土质是层状的,各层土的主要参数在现场测定。裂缝带楔体的参数不易取得,按经验强度取周围原土的一半左右。
      3.模型厚度为50米,输入地震为El Centro和文县强震记录,输入时将最大加速度值调整为150gal。
      计算结果表明,西安裂缝带在强震时对地面运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如地裂缝带内外的各种反映强震运动特征的指标几乎都没有什么差异。因为地裂缝带从区域上看毕竟是个很小的地质单元体,这样小的规模尚不足以对强震地面运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是,地裂缝带在强震时的永久地形变却是值得注意的。从这一点上看,裂缝带内外地基失效程度必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使裂缝上的震害加重。
      可见,在强震时,除地裂缝带本身因地基失效使震害加重而外,裂缝基本不对强震地面运动规律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防震规划时,不必在常规的设防带之外再加宽防震地带。

    • 不同岩土条件的不规则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

      1983, 5(2):81-90.

      摘要 (529) PDF 595.88 K (718) 收藏

      摘要:对我国近年来几次大地震的震害考察中发现弧突山梁及弧立山包的顶部震害都比较重,国外也有不少类似的实例。虽然这种弧突地形条件对震害的不利影响,人们早已有了定性的认识,但对这个问题的定量研究,则远远不够深入。因此各国规范都还没有列入关于弧突地形条件的定量评价方法。在我国地形条件对地面运动及震害的影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课题。
      世界上近年来已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著,其中大部分都是采用解折法,並假定山体为某种简单的几何形体。对于复杂的不规则地形,解折法很难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有限元法是研究复杂地形的有效工具。但三维有限元常常要求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工作量大,费用昂贵。本文提出双向剪切变形有限元模型,它可以把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使计算工作大为简化。
      震害经验表明:由不同岩土条件构成的地形,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坚硬基岩地形要比软土条件的地形对震害影响要轻。黄土地区,由于黄土松软,地形条件又比较复杂、因此地形条件对震害的影响要比一般非黄土地区更为显著。本文重点是讨论不同岩土条件的不规则地形对震害影响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地形条件对地面运动及震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地震加速度的放大和地面运动频谱特征的改变。这两种影响都是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的。不同岩土条件的地形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也不同。土质越软地形对震害的不利影响越明显。对坚硬基岩,当高度低于30m,这种影响就不甚显著。
      2)由于黄土特别松软、所以黄土山梁,对雾害的影响也就特别显著对黄土山梁当山梁高度较低土质较梁时,山梁上部加速度的峰值要比其基底处的输入加速度大,但当山梁较高而土质较软时,山梁加速度反应,将随山梁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山梁的位移反应,总是随着山梁高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
      3)山梁地面运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与其介质性质和几何形态有密切关系。对于坚硬基岩的山梁,其对震害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速度的放大方面。对于软土山梁其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地面运动频谱的改变方面。这种加速度的放大和频谱特征的改变都是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的。

    • 重力台站资料的补插问题

      1983, 5(2):91-96.

      摘要 (553) PDF 398.32 K (567) 收藏

      摘要:从台站实际工作的需要出发,本文根据纵标组合理论,导出了一组重力观测资料的补插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检验了各种补插公式可能达到的精度,提出了补插资料时必须注意的一些原则问题。

    • 1914——1965年发生在我国境内Ms≥4(3/4)地震参数的修定

      1983, 5(2):97-102.

      摘要 (547) PDF 404.05 K (372) 收藏

      摘要:本文对1914-1965年发生在我国境内Ms≥4(3)/(4)的地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参数的修定,並简要介绍了修定的方法及修定的结果。结果表明,经过重新计算后,各参数(O.λ.φ.h)的精确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 地震前鲶鱼活动性的自动观测系统

      1983, 5(2):103-108.

      摘要 (410) PDF 442.35 K (638) 收藏

      摘要:根据鲶鱼的听觉特性和夜间活动习性,研制了鲶鱼活动性超声波自动观测系统。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可灵敏地自动记录鲶鱼的活动性,并对其正常活动性无影响,环境声响对该系统无干扰。同时可应用于其他水生动物活动性的自动观测。
      初步的观测资料表明,1982年1-6月的观测期间,唐山地区发生的两次强余震(ML5.2和ML5.5)前48小时内,自动观测到的鲶鱼活动性出现明显增高。

    • >短文
    • 波速异常的区域特征

      1983, 5(2):109-111.

      摘要 (552) PDF 262.25 K (588) 收藏

      摘要:有关波速比异常预报地震的震例已有不少论述,然而就一个地区的波速异常区域特征则很少讨论。为进一步监视地震活动,做好地震预报工作,我们以甘肃及邻近地区近十年来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为例,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並同其它一些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出该地区的预报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