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83, 5(4):0-0.

      摘要 (405) PDF 0.00 Byte (0) 收藏

      摘要:

    • 地方震尾波震级的初步研究

      1983, 5(4):1-11.

      摘要 (673) PDF 806.92 K (601) 收藏

      摘要:地方震尾波由地壳横向不均匀性而产生的反向散射波组成。从这一观点出发,根据尾波随掠过时间的衰减特性,结合地震矩对数和地方震里克特地震级的线性关系,导出利用任一掠过时间的震尾来计算的尾波震级Mc公式。它的简化形式可以和持续时间震级的表达式近似一致。尾波震级可作为持续时间震级的一种广义形式,它是直接从震源地震矩导出的震级标度,从而为解释持续时间震级物理基础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应用于丹江地震台的资料,得到丹江口及邻区的尾波品质因子和介质函数以及地震矩对数和震级的期望关系,同时得到实用于该台的持续时间震级和简化尾波震级公式。

    • 信号性震中迁移

      1983, 5(4):12-19.

      摘要 (548) PDF 633.04 K (372) 收藏

      摘要: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2],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现象。

    • 关于甘、宁、青、新四省(区)强震年度危险性的逻辑函数判定

      1983, 5(4):20-26.

      摘要 (578) PDF 548.31 K (474) 收藏

      摘要:在地震预报方法研究中,地震活动性及其触发动力因子的研究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和引人注目的课题。但是这类研究成果具体用于预报仍很困难,其原因就在于地震活动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作者试图引进逻辑代数方法来改进上述研究结果。为此,本文研究了用于地震预报的逻辑函数构成的一般方法。作为应用,组建了甘、宁、青、新四省(区)Ms≥7级陆壳强震年度危险性判定的逻辑代数函数预报方程。该方程历史拟合率高,外推检验效果良好,可用于这些省(区)强震大背景的年度判定。

    • 甘肃河西地区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1983, 5(4):27-32.

      摘要 (516) PDF 492.40 K (636) 收藏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及毗邻地区,从1897年印度阿萨姆8.6级地震到1957年蒙古阿尔泰大震,这六十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形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以后便进入了相对平静,甘肃河西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1932年昌马7.5级大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和同年民勤7级大震。

    • 芦龙地震前后邻近地区油井油水气动态异常分析

      1983, 5(4):33-39.

      摘要 (481) PDF 550.75 K (451)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部分油井油、水、气动态资料。歧口647井、塘11井、塘12井、旺11井震前2-5个月分别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最大异常幅度约为正常背景值的1-3倍。塘18井震前半个月出现突升突降变化,幅度竟达震前值的15倍。可以认为这种变化是芦龙5.3级地震前的短临震兆信息。文章还就油、水、气动态变化形成机理作了解释,提出自喷井测试构造应力活动的最佳观测方法是闭井测压。

    • 深井水位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分析

      1983, 5(4):40-46.

      摘要 (593) PDF 538.77 K (693) 收藏

      摘要:在对影响水位变化的各因素给出合理计算的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山东、兖州深井27天的水位整点值资料,较好地消除了诸因素对水位的影响,求出的残差△(t)曲线呈随机波动,均方差σ=6.97毫米,复相关系数R=0.987。对诸因素影响水位变化的力学过程做了初步说明,给出了因素的偏回归系数。提出对气压做滤波分析,更精确认识气压效应的设想,并做了尝试计算,初步说明了气压与水位的近线性而非线性的关系。

    • 闽粤板内断块构造活动及其热震效应

      1983, 5(4):47-59.

      摘要 (691) PDF 1.01 M (904) 收藏

      摘要:本文依据温泉、地震、构造、岩浆岩分布及其热破裂实验结果,论述了闽粤地区热场特点,讨论断块活动与热震关系。研究表明,燕山运动以来,断块分异作用强烈,与地壳深部二次重要热幕活动(距今90-120百万年及157-165百万年)密切相关。现代热场主要是中生代热幕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分析发现,闽粤构造活动在新生代,其岩浆活动的前峰明显减退。但却存在自北东往西南冷热交替的块断热震耗散结构特征。断块活动性越强,热震效应越显著,同时呈现从内陆向台湾渐次增强特点。
      剖折闽南-粤北断块的热震能量耗散比率,表明每一断块具有特定的耗散结构。这是地壳下部与上地幔进行能量传递、转换过程的渠道。它主要取决于上地幔热流及向横不均匀性。热震能流约占地表大地热流2%±。
      本文根据等效原理,探讨构造力和热应力对板内地震孕育及破裂机制联合作用问题。提出"菱形"断块的周边的深断层端点、拐点是易于热破裂有利场所,并可能存在曼森-科芬效应导致深部岩石热疲劳和弹性破裂——发生地震。说明研究热震效应是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新课题。

    • 黄土中的活动断裂

      1983, 5(4):60-68.

      摘要 (542) PDF 808.33 K (726) 收藏

      摘要:黄土伏盖了全球陆地总面积的9.3%,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由于它是第四纪堆积物,所反映的构造变动时代较晚,因之对阐明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 >短文
    • 冯家山水库地震

      1983, 5(4):69-69.

      摘要 (794) PDF 134.41 K (400) 收藏

      摘要:陕西宝鸡地区冯家山水库是一个小型水库。库坝为水石混合重力坝,坝高74米,库容量4亿立方米,1974年3月11日开始截流蓄水。当水位达到蓄水以来最高水位线706.11米时,在距大坝3-5公里的库区内连续发生了ML=0.5小震35次,尤其是在1975年10月2日11时至3日5时的19个小时内,竟发生小震达26次之多。

    • 中国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地球物理研究

      1983, 5(4):70-85.

      摘要 (570) PDF 1.05 M (386) 收藏

      摘要:地壳与上地幔是人类居住与获取各种资源、能源,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重要场所,是地球科学的基础与生长点,六十年代以来发展迅猛。中国大陆、海域和过渡带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物理探索,在全球板块构造和驱动机制的研究具有特殊地位,文中分别就1)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结构,2)青海、甘肃地区地壳结构和地壳中的高速块层,3)中原地区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4)京津及外围地区的地壳结构,5)隋县-南京-启东和隋县-安阳人工地震探测面的观测,6)利用面波和远震P波确定中国地壳和上地幔结构,7)中国地壳结构的基本轮廓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 新西兰现代构造和地震分区

      1983, 5(4):86-94.

      摘要 (644) PDF 600.48 K (489) 收藏

      摘要:新西兰是南太平洋上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的地区,活断层遍布全国,自1840年以来,曾发生过17次M≥7.0级的地震。然而新西兰各个地区所表现的活断层规模、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很大差别。文中介绍了各地区活断层的规模,晚第四纪以来地壳水平和垂直运动速率,地热流,均衡重力异常,莫霍界面波速等具体数据以资对比,分析了各地区现代构造运动性质和地壳介质的地球物理性质,从而将新西兰划分为六个现代构造地区。
      根据新西兰1960年-1980年约1000多次M≥4.5级仪器地震记录和历史地震讨论了新西兰六个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和活动类型的区域特征。

    • >报导
    • 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

      1983, 5(4):94-94.

      摘要 (520) PDF 115.48 K (692) 收藏

      摘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召开《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所属研究所和有关高等院校代表90余名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70余篇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做了书面发言。与会代表就地震成因方面近几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了生动的报告和热烈地讨论。

    • >短文
    • 多台求波速比方法的再探讨

      1983, 5(4):95-98.

      摘要 (517) PDF 292.23 K (486) 收藏

      摘要:近年来,多台求波速比广泛采用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物理基础较好,数学思路比较严谨,在预报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苗头。但它要求小地震必须发生在孕震区内,并且要五个以上的台站能记到,才会有较好的和达曲线,为弥补这种局限性。我们提出了多台求波速比的又一新方法。

    • 唐山地震前近震中区一些物理化学参数临震异常时空分布特征

      1983, 5(4):99-102.

      摘要 (545) PDF 317.53 K (541) 收藏

      摘要:当前,在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中,对临震信息的探讨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它对减轻地震灾害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大地震发生数量和地区的局限性,观测条件和场地的限制,大地震前所得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前兆资料很少。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7.8级大震前,在近震中区已布设了多种手段的台站,进行长时间的定点观测,以监视大地震前地壳下各种参数的变化,为临震信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地下水位、地电阻率和水氡含量三种观测台网相对较密,在唐山震前得到了一批较为连续可靠的观测资料。

    • >报导
    • 景泰南发现多次古地震遗迹

      1983, 5(4):103-103.

      摘要 (537) PDF 139.97 K (413) 收藏

      摘要:为查清海原断层全新世活动特征,今年六月我们在景泰南三塘上东南约2公里处大沙沟(间歇性河流)横穿海原断层的地方,开挖了探槽。

    • 海原地震断层(景泰段)全新世活动及海原地震水平断错

      1983, 5(4):104-105.

      摘要 (588) PDF 212.46 K (399)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古地震学的掘起,遥测遥感技术和大比例尺航片判读的引进,微地貌,14C年龄和树轮年龄测定以及考古等方法的应用,地震地质学的地表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其标志是描述地震地质现象的时间尺度大大缩小,使得从数百万年的新构造运动尺度缩小为几万年,一万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文历史尺度,能够大体与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所要求的时间尺度相适应。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