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第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山丹地震三十年

      1984, 6(1):1-3.

      摘要 (486) PDF 348.98 K (427) 收藏

      摘要:从1954年2月11日山丹地震(Ms=7(1)/(4))发生到现在已三十年了。这是我国解放后发生在有一定人口密度地区的第一个地震。当时有一定伤亡。这个地震发生时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为了对我国各大建设工程地区提供抗震烈度,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李善邦先生、付承义先生和谢毓寿先生以及当时的赵九章所长都积极领导和组织地震工作者完成上述任务。

    • 岩石应力腐蚀的实验研究及其与震源过程的关系

      1984, 6(1):4-10.

      摘要 (577) PDF 56.78 K (359) 收藏

      摘要:理论研究[1]表明,环境水介质的动态对岩石中裂缝的应力腐蚀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但迄今为止,岩石的应力腐蚀实验都是在水介质静止情况下作的。本实验对比研究了蒸馏水静止和流动情况下云南大理岩试件应力腐蚀引起的亚临界裂缝扩展特征。结果表明,裂缝周围水介质的流动会加速裂缝端部的应力腐蚀过程,这对于震源过程及临震前兆的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样品采用紧凑拉伸试件,同时测量了断裂韧性KIC=(1.41±0.013)kg·mm-3/2,并对人工狭窄锯口与天然初始裂缝的试件进行了对比测量,认为对于云南大理岩的紧凑拉伸试件可以用人工狭窄锯口代替天然初始裂缝。

    • 应力作用下层状砂岩电阻率的变化特征

      1984, 6(1):11-16.

      摘要 (587) PDF 489.46 K (744) 收藏

      摘要:本实验是在室温条件下对兰州河口砂岩进行了单轴加载,在与加载方向平行、垂直和成45°角的方向上观测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
      主要的实验结果是:
      (1)垂直层理加载时电阻率ρ"(平行于加载方向)和ρ(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上升-平稳-下降。(2)平行层理加载时电阻率ρ"和ρ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不论平行或是垂直层理加栽,在与层理面45°角的方向上的电阻率变化均较小。本文还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定性解释。由于这种砂岩的放大因子较小(10-102),所以不适宜做地电台址。

    • 预滑与地震前兆——长周期波动研究

      1984, 6(1):17-24.

      摘要 (495) PDF 601.98 K (653) 收藏

      摘要:本文对四次大地震(大关、渤海、松潘、唐山)的基式仪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松潘地震前的长周期蠕动波并非孤立现象,渤海、唐山地震前也确实存在。其特征类似,周期20-80秒,幅度10°-102微米,能量相当于4-5级"慢地震"。蠕动以波的形式传播,波速为0.5-3.5公里/秒。但松潘地震前的蠕动波速为1.1-1.2公里/秒,而渤海与唐山前为2-3.5公里/秒。频谱随震中距发生变化,松潘与唐山的情况相反。蠕动源不是震中,而在震中附近。前兆提前量1-2天。1974年大关7.1级地震则未发现这种长周期波动,仅表现特殊脉动。

    • 四川彭县4.5级地震前后某些测震学指标的变化

      1984, 6(1):25-31.

      摘要 (495) PDF 712.08 K (674)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四川台网的一些单台记录,探索了中强地震前的某些测震学指标的变化。主要有:假想应力的变化;近震震级ML与尾波持续时间关系曲线的变化,KS-KP、值的变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测定地震矩的简便方法,並测定了一些地震的地震矩。最后,探讨了地震波包络比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 海原5.5级地震时的倾斜突变

      1984, 6(1):32-37.

      摘要 (530) PDF 321.51 K (915) 收藏

      摘要: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时,周围260公里范围内的六个倾斜台站全部记录到了震时倾斜突变。倾斜突变等值线图为-长轴呈北西-南东向分布的、较规则的椭园形,递减规律明显。震中附近倾斜突变值最大,高值区呈北西-南东向,成条带状,与最内圈等震线长轴方向、地质构造线走向、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因此,反映了震时断层活动情况,可做为推测发震构造的判据之一。

    • 大气降水对昆明周围地震活动的调制

      1984, 6(1):38-42.

      摘要 (504) PDF 396.41 K (512) 收藏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昆明周围地区20余年来的大气降水记录和地震资料,指出旱涝变异确实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联系。其中尤以震前一年洪涝的作用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预测本区中强地震发生的经验性方法。

    • 黑水5.4级地震前地倾斜的异常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1984, 6(1):43-48.

      摘要 (520) PDF 389.92 K (670) 收藏

      摘要:1978年7月13日四川省黑水5.4级地震前,附近温江地区五个台的地倾斜显示出了几种短临异常特征,即震前10余天倾斜单分量日均值曲线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倾斜的速度变快;震前倾斜矢量打结,结的长轴方向基本指向震中,出结方向背向或指向地震方向;震前几天倾斜方向发生偏差等。这些异常是预报地震的依据之一。

    • 最优分割在地震分期中的应用

      1984, 6(1):49-57.

      摘要 (535) PDF 544.73 K (737) 收藏

      摘要:"最优分割法(Fisher法)"是对有序样品进行最优化分段的一种数学方法。它具有客观、最优的特点。本文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地震分期,给出了具体划分的实例。对运用这种方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 黄土地区爆破地震土氡效应

      1984, 6(1):58-64.

      摘要 (523) PDF 381.21 K (683)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1982年7月在甘肃永登黄土地层进行的160吨(TNT)爆破的土氡振动效应情况。观测到黄土地区爆破土氡具有显著的振动效应,各观测点出现的变化具有下列五点特征:(1)变化的普遍性;(2)变化形态的相似性;(3)空间展布的不均匀性;(4)时间上的突发性;(5)变化幅度随距离增长的衰减性。文中还对各种变化特征及有关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 甘肃天水地区1654年罗家堡7(1)/(2)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1984, 6(1):65-71.

      摘要 (703) PDF 391.89 K (542) 收藏

      摘要:本文从分析天水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着重指出,1654年罗家堡7(1)/(2)级地震发生在天礼盆地中北东向构造与北北西向活动构造交汇所形成的新生代以来沉陷最深的部位。并对1936年天水镇6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以及天礼盆地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利用重力资料探讨宁夏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1984, 6(1):72-76.

      摘要 (500) PDF 384.92 K (446)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资料经过"剥皮"、"上延"反演计算,得出了宁夏地区十六条剖面的莫霍面及康拉界面的埋藏深度,並绘制出宁夏及其邻近地区的深部重力异常图、莫霍面等深度平面图。此结果与地质构造、测深资料基本相近。由此得出如下认识:宁夏地区的地壳厚度比东部的陕西地区增厚1-5公里,比西部的甘肃地区薄6公里左右。全区有几个莫霍面凹陷区和隆起区,即银川-平罗莫霍面凹陷区、中卫-中宁莫霍面隆起区、吴忠-马家滩莫霍面凹陷区、海原-李俊堡莫霍面凹陷区。另外还清楚地看到,在宁夏南部地区,大致以大、小罗山、预旺、泾原一线为界,往东地壳厚度逐渐变薄,往西地壳厚度逐渐变厚。历史上宁夏地区的强震位置恰巧与上述凹陷区和隆起区之间的变化梯度带相吻合。

    • 甘肃及其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

      1984, 6(1):77-83.

      摘要 (564) PDF 350.16 K (530)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了若干甘肃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波速度比异常的资料,並初步总结了该区1970年至1983年发生的中强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的时空特性。也讨论了该区和其它地区地震波速度比异常特性的区别。
      十几年的工作表明,VS/VP观测资料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是有可能的。
      最后,简单地讨论了速度异常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 相变脱水——震源区水内部来源的一种可能的方式

      1984, 6(1):84-92.

      摘要 (591) PDF 364.45 K (594) 收藏

      摘要:本文由分析我国西北某些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出发,讨论了地震区地壳上地幔内的物理环境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某些问题。並以1932年昌马大震震区深部热力学环境为例,结合前人某些岩石物理实验、固体破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讨论了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在震源区内发生某些矿物脱水的可能性。

    • >短文
    • 周至小震群活动特征

      1984, 6(1):93-94.

      摘要 (511) PDF 398.04 K (573) 收藏

      摘要:1982年6月28日至30日,陕西关中周至县南面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共发生小震和微震77次,释放的地震波总能量为1.11×1013尔格,相当于一个ML=3.5级地震。

    • 兰州地磁场近年来长期变化的分析

      1984, 6(1):95-96.

      摘要 (509) PDF 71.95 K (387) 收藏

      摘要:本文使用兰州地磁台1959年至1981年的资料,分析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图1为兰州台的地磁变化(年均值)图。

    • 卫星影像解译天水-礼县地区的北东向线性构造

      1984, 6(1):97-99.

      摘要 (500) PDF 514.62 K (436) 收藏

      摘要:1978年以来,利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像片,对天水-礼县地区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目视解译,对本区的卫星影像显示的构造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1981年又将本区的卫片做了假彩色密度分割和图像的计算机数字化剖面量测。补充和修改了目视解译中的不妥之处。本文对区内北东向线性构造的展布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做了初步探讨。

    • >报导
    • 1932年昌马7(1)/(2)级地震形变带东段水平错动断距

      1984, 6(1):100-102.

      摘要 (536) PDF 92.47 K (607) 收藏

      摘要:昌马地震形变带受到地震地质界广泛的重视,己有多篇文章作了介绍[1][2][8]。笔者近来对该带东段西水峡沟至红窑子长约40公里地带作了航片判读与简短考察*,发现了其间北东东(照片1、3)与北北西向地震形变带与活断层的水平断距**

    • 青海省祁连县大疙瘩5.0级地震宏观考察

      1984, 6(1):103-105.

      摘要 (600) PDF 307.39 K (392) 收藏

      摘要:1983年7月27日青海省祁连县境内发生了一次有感地震,为了验证我们前两年工作中所做的结论,组织了现场考察,并对原仪器震中进行了修订。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