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7卷第s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鄂尔多斯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构造

      1985, 7(s1):1-9.

      摘要 (447) PDF 635.89 K (400) 收藏

      摘要:根据M≥5级的地震资料,讨论了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二十三次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十五个小区域综合地震断层面解表明,该块体及其周围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轴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这种应力场格局与鄂尔多斯块体同时兼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并以前者为主有关。地质资料表明,该块体周围的地震活动与断陷盆地内部的活动断裂及盆地边缘的垂直差异运动有关。

    • 从震源物理观点讨论鄂尔多斯地台的地震稳定性

      1985, 7(s1):10-12.

      摘要 (513) PDF 220.21 K (499)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地台是一个比较完整而坚硬的地区。从力学角度来说,当一块受边侧作用的力后其内比较坚硬的部分是能储存巨大应力的。由此可知,当中国地壳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后,象鄂尔多斯这种地区其内是会积累很大应力的。但有史以来这里的地震却很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想从震源物理中的让位条件,垂直力与水平力叠加和防拐条件来讨论这个问题,并对鄂尔多斯块体周围地区地震较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文同时也讨论了把大地震模拟为一个裂缝的简单扩展的不充足性。

    • 鄂尔多斯块体北部边缘发生强震的危险性

      1985, 7(s1):13-23.

      摘要 (625) PDF 762.50 K (594)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体)以它的稳定性和四周断陷盆地强震,特大地震丛集而为世人瞩目。

    • 鄂尔多斯块体东界的地震活动

      1985, 7(s1):24-32.

      摘要 (473) PDF 668.97 K (525)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块体东界,是山西境内一系列盆地组成的地堑系,是我国著名的地震带之一。根据历史资料,从公元前231年到现在划成七个地震活跃期,强震由北而南迁移,多分布于盆地中部,极震区走向分成两组,相间分布,震源深度均在10-20公里。最后分析了本活跃期来地震活动的几个特点。

    • 山西中部断陷盆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1985, 7(s1):33-39.

      摘要 (526) PDF 562.71 K (499) 收藏

      摘要:临汾盆地的史前强震,均发生在盆地长期下降后骤然回返上升阶段,盆地下降阶段,无强震发生。这是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发生强震的构造背。
      本文用考古学、地质学、地貌学方法,分析了山西中部各断陷盆地的地表垂直运动。表明各盆地不同地貌单元,虽仍存在上升与沉降差异运动,但总体抬升的趋势已表现出来。因此可认为,山西中部断陷盆地存在着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
      山西中部诸盆地,现今主要发震构造仍是北北东向断裂。考虑这些断裂的活动强度和规模,未来强震发生的机率,临汾盆地仍然较高。

    • 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新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几个特点

      1985, 7(s1):40-43.

      摘要 (477) PDF 280.10 K (566)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块体东部边界带为南起渭河盆地、运城盆地,经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北至大同盆地及怀来延庆盆地等新生代断陷盆地带。亦称山西裂谷带或山西隆起断陷带。

    • 鄂尔多斯块体的北、东边缘区中强地震前兆异常的讨论

      1985, 7(s1):44-48.

      摘要 (497) PDF 333.50 K (444)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鄂尔多斯块体(以下简称鄂块)的北、东边缘近几年来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特征以及它与构造应力场的某些关系作探索性讨论。

    • 南北地震带北段地震大形势的初步分析

      1985, 7(s1):49-60.

      摘要 (531) PDF 821.21 K (385) 收藏

      摘要:本文所讨论的南北地震带北段大致范围为甘肃武都到宁夏石咀山和青海民和到陕西宝鸡地区,即北纬33-39度、东经103-107度。从历史上看,本区强震既有与华北强震共起伏的现象,也有与南北带中、南段强震相呼应的事实。然而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区没有参与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强震活动高潮而仅有中等地震活动(图1)。近七年来,全国强震活动和缓,未来成串强震是否会转移到本区有关地区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前者涉及到对过去地震予报实践中“虚报”的反省,后者是为了防止另一个极端即“漏报”问题。由于开展前兆观测时间较短(具有连续完整的资料一般不超过十年),靠前兆资料的综合分析解决上述问题为时尚早,现在还不得不求助于地震大形势的分析。

    • 鄂尔多斯地台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1985, 7(s1):61-70.

      摘要 (522) PDF 790.22 K (405)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地台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与周缘地带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地史演化过程中却有密切的联系;地台内部地震活动虽然微弱,相对活跃时期仍与周缘地震带活跃期同步。据此讨论了鄂尔多斯地台的构造演化与周缘地区地震的关系。

    •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的构造性异常

      1985, 7(s1):71-74.

      摘要 (499) PDF 327.52 K (423) 收藏

      摘要:以短周期地磁异常研究为基础的地磁测深方法,近年来得到异乎寻常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地磁测深的研究,他们主要利用台阵和永久性地磁台的观测资料。观测结果的解释和应用是多方向的,不仅应用于大地构造和深部地球勘测方面,而且也有不少作者应用于地震活动性和地震予报的研究领域。

    • 关于渭河盆地的活动断裂、断裂深度及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

      1985, 7(s1):75-80.

      摘要 (601) PDF 441.17 K (401) 收藏

      摘要:在肯定了公认的近东西向及西部北西向构造之后,重点从构造形迹、新活动标志等方面着手,阐明北东向活动断裂是渭河盆地晚第三纪,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在近代应力场下,是控制盆内地震的主要构造。将已有宏-微观研究资料结合伸展构造理论的运用,对盆内主要的两组断裂下切深度、盆地东部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认为深8-20公里范围内两组似交非交的铲式断裂形成一个应力容易集中的孕震地震区。

    • 两个特殊地震

      1985, 7(s1):81-82.

      摘要 (450) PDF 101.82 K (348) 收藏

      摘要:特殊地震这个名称是当人们对某些地震特征还缺乏认识时所称呼的,下面简单列举两个例子,以期从中索取地震予报的信息。

    • 论余震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1985, 7(s1):83-86.

      摘要 (547) PDF 283.81 K (422) 收藏

      摘要:对于震级和烈度的关系,人们通常采用李善邦提出的公式M=0.58Io+1.5以及付承义和刘正荣提出的公式M=0.68Io+1.39logh-1.40。这两个经验关系式在中国地区一般是适合的。
      可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对于一次大地震之后的余震包括晚期余震,这个关系又有可以察觉到的系统的差别。本文研究了近十年来中国华北地区几次大地震的余震资料,提出了余震震级与震中烈度之间新的关系式,并给出了初步的理论解释。

    •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九日邢台5.8级强余震

      1985, 7(s1):87-91.

      摘要 (567) PDF 323.56 K (457) 收藏

      摘要:1966年3月河北省南部发生的邢台大地震是一个前震多、主震强、余震频繁、衰减有起伏、延续时间长的地震序列。在它的活动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多次强余震活动的反复。直到将近十六年之久的1981年11月9日又发生了这次5.8级强余震。

    • 陕西地区几次4级地震的特殊现象和启示

      1985, 7(s1):92-95.

      摘要 (527) PDF 266.93 K (733)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陕西地区几次4级地震的一些情况。从中看出,震中距100公里内的台站所定震级较大地偏低于区域台网震级;有感区沿某些方向伸展很远;这些无前震、又(基本)无余震地震的发生,并未反映出区域地震活动的增强。

    • 地震孕育过程的破裂特征和破裂蠕动的拉伸作用

      1985, 7(s1):96-101.

      摘要 (483) PDF 487.58 K (344) 收藏

      摘要:本文从力学角度结合震源物理研究结果,讨论了地震孕育过程的破裂特征及与前兆的对应。讨论了震源体破裂蠕动对环境介质的拉伸作用,从动态方面说明了源外介质对大破裂的错动容纳,并对短临前兆中的‘收缩’现象和沿破裂线余震的不对称分布作了初步解释。
      根据地震孕育中可能存在的多次膨胀、卸载现象,文中划分地震过程为:单过程、复过程、准复过程。它们的前兆表现不同。这可能是不能用一个模式预报不同地震的原因之一。

    • 龙陵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过程的探讨--孕育地震应力场的演变

      1985, 7(s1):102-108.

      摘要 (502) PDF 558.36 K (406)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阚荣举等对1970-1980龙陵地区2518个小震初动符号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应力场变化对龙陵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过程的作用。提出大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大面积的外部应力加载、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集中、震源应力场的形成、大震发生、应力场衰减等几个环节。龙陵地区特殊的构造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这几个环节的良好“窗口”。它造成的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本文提出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模式。此外,对龙陵地震发生时出现的一些特点也提出了初步看法。

    • 某些太震低烈度现象的讨论--以1974.8.11乌恰7.3级地震为例

      1985, 7(s1):109-113.

      摘要 (557) PDF 325.57 K (485)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1974年8月11日新疆乌恰7.3级地震的低烈度现象。并结合1976年龙陵等几次近期大震,对出现低烈度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印度板块向北楔入的尖角部位,这种特殊构造条件下,碰撞力直接作用,处于弱介质环境,可能是出现低烈度的重要原因。此外,存在多组方向的断裂系统,明显的三层地壳结构;以及地震过程复杂,地震能量释放和传递可能具有多个途径。这也是出现低应力降,弱破坏地震的一个原因。

    • 试论海丰震群的某些特点

      1985, 7(s1):114-123.

      摘要 (521) PDF 635.16 K (385) 收藏

      摘要:1981年1月,广东省海丰梅陇一带发生一系列小震群,至今仍未停止,但已处于衰减过程。统计1981年1-5月,共发生小震1800次,其中ML≥1.0为477次,ML≥2.0为15次,最大震ML=4.2,震源深度3-7.5公里,平均深度5公里。它以明显的三个特点区别于其他小震群:(一)震级小,社会影响大;(二)烈度偏高;(三)P波初动有八种类型,相对较大的地震前后无甚变化。

    • 板内强震构造相关性的研究

      1985, 7(s1):124-129.

      摘要 (477) PDF 425.65 K (373) 收藏

      摘要:强震通常发生在运动板块的边界地带,但欧亚板块内部却经常出现八级以上的强震活动。这些特殊的板内强震活动,反映了板内破裂构造的特性。它们同板块运动协调一致,密切相关,为认识板内强震活动规律提供了线索。

    • 1966年2月5日东川6(1)/(2)级地震水动态过程和孕震震源的研究

      1985, 7(s1):130-136.

      摘要 (568) PDF 422.31 K (451) 收藏

      摘要:对于深度不超过20公里范围内的浅源地震,震源介质岩石中充满着流体(水)。岩石的许多性质的变化都与孔隙流体(水)的存在与运动有关。研究孕震震源必然要同时研究水动态过程。

    • 山东地区某些震相的走时速度特征

      1985, 7(s1):137-141.

      摘要 (494) PDF 1.31 M (627)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直达波(PS)后面的四种震相(Pα11、Sx11和PT、ST)的走时速度特征,并对该震相在Hx层的传播及形成条件进行初步探讨。经计算得到它们的平均传播速度,VPx11=5.697公里/秒,VSx11=3.330公里/秒,VPT=4.57公里/秒,VST=2.802公里/秒。用Px11、Sx11震相得到Hx层的平均厚度为18.5公里。

    • 广西岩溶区烈度异常地震

      1985, 7(s1):142-147.

      摘要 (577) PDF 1.07 M (476) 收藏

      摘要: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区,岩溶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广西台网记录和宏观考察,近几年来,广西岩溶区接连出现烈度异常地震(构造地震),尽管这些地震强度不大,但二、三级地震却也能造成相当程度的破坏,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 浅谈草滩地震

      1985, 7(s1):148-151.

      摘要 (564) PDF 320.66 K (554) 收藏

      摘要:1977年8月23日,西安市北郊草滩公社发生2.9级地震,9月5日又在同一地方发生2.2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在宏观上可视为同源地震,它们的震中位置基本一致,极震区未造成破坏,但有感范围比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震后西安地裂缝日趋明显,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市区从南向北清楚地显示出五条北东、北东东向规则排列的地裂缝,地面建筑及各种工程设施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地震工作者更为关切。因为它既可能造成震害,又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文就草滩地震的一些基本情况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 重复地震条件初探--从河间地震亦论重复地震的相似性

      1985, 7(s1):152-158.

      摘要 (537) PDF 393.34 K (598) 收藏

      摘要:本文叙述1967年与1973年在河北省河间地区几乎在原地相继发生6.5级和5.3级破坏性地震,这两次地震间隔6年半、第一次地震余震活动当年就已结束、第二次地震是另一次独立的地震事件。
      这两次地震无论在震中位置,烈度分布,宏观动感,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和面上地震活动图象等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是又一个罕见的重复性地震震例。最后,通过对河间,溧阳重复性地震的分析对比,对重复性地震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一九二〇年海原地震强烈原因的探讨

      1985, 7(s1):159-162.

      摘要 (524) PDF 302.93 K (402) 收藏

      摘要:七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从海洋研究引进到大陆以后,对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等原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由于陆壳与过渡壳、洋壳之间差别较大(表一),演变过程不一样,地震形成的机制不同,板内地震震级增大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 辽宁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1985, 7(s1):163-167.

      摘要 (522) PDF 292.20 K (1019) 收藏

      摘要:1975年海城7.3级大震前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不同的特征。大震前,小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以海城为中心逐渐形成围空区,小震活动自外围向震中区迁移和集中,震前一年,能量及频次急剧增加。大震以后地震活动明显的受北东和北西两个构造方向的控制,形成NE和NW方向的地震活动带。全区出现明显的地震活动重复周期,时间为19个月左右,近于”倍九“的关系。辽西地区的地震活动受唐山地震余震活动的控制,两者呈紧密的呼应关系,形成广义的余震。

    • 震中不在主要活动断裂上的中强地震--甘孜6级地震

      1985, 7(s1):168-171.

      摘要 (436) PDF 290.35 K (423) 收藏

      摘要:1、1982年6月16日7时24分,在四川省甘孜县发生了6级地震。微观震中为北纬31°50',东经9°51'。宏观震中在甘孜县下扎科公社麦玉弄村附近,即北纬31°52',东经99°45'。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烈度Ⅶ度强。

    • 宁夏海原5.5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1985, 7(s1):172-179.

      摘要 (588) PDF 488.35 K (568) 收藏

      摘要:1982年4月11日甘、宁交界宁夏境内海原县蒿川公社发生一次5.5级地震。本文参考宏观考察结果研究这次地震序列活动类型、视出射角的变化以及地质条件,确定这一序列为孤立型,并发现震前静宁台的视出射角曾达到低值22.9°;这一现象与1980年4月18日及23日木里两次5.2级地震震前,1981年8月13日内蒙丰镇5.5级地震震前相类似。

    • 西海固地区的特殊的P波初动

      1985, 7(s1):180-183.

      摘要 (491) PDF 274.67 K (606) 收藏

      摘要:按照传统的观点,在地壳范围内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属于断层地震,因为在地壳范围内缺乏相变的条件。对于深源地震则认为它是一种剪切运动加上体积的收缩或扩张的结果。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整理西海固地区震源机制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地区有一些地震的P波初动是划不出节线的,有的以正号波为主,有的则以负号波为主。其震源深度大都位于地壳范围内。这类地震的直接成因显然是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断层错动来解释的。本文列举了西海固地区这几次特殊P波初动分布的资料,并对形成这类地震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六安特殊地震新探

      1985, 7(s1):184-189.

      摘要 (542) PDF 386.85 K (339) 收藏

      摘要:据现有资料,安微六安地区发生了三次比较特殊的地震,它们具有震级不大,有感面积特大的特征。本文利用等震线反推了震源参数和有关介质参数,发现导致这种特殊性的原因可能是震区介质的低S值高Q值特征,并从地质构造上对这种特征作了探讨。

    • 六安5(1)/(4)级地震特殊性探讨

      1985, 7(s1):190-193.

      摘要 (467) PDF 240.44 K (406) 收藏

      摘要:1954年六安5(1)/(4)级地震表现出有感面积特大的奇特现象。本文从地质构造角度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江西龙南5.0级地震的特点

      1985, 7(s1):194-196.

      摘要 (653) PDF 188.75 K (352) 收藏

      摘要: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江西龙南县发生5.0级地震。震中为北纬24°44',东径114°48',深度16公里。自此至3月11日,据流动地震台网观测,总计有ML ≥ 1.0级地震270次,其中4.0 > ML ≥ 3.0有9次,3.0> ML ≥ 2.0有52次,此后,截止11月底,又发生ML ≥ 2.0级8次。

    • 青海柴达木盆地尕斯洼陷的地震活动与发震构造

      1985, 7(s1):197-202.

      摘要 (574) PDF 438.15 K (429) 收藏

      摘要:尕斯洼陷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地理位置处于青海省西北角与新疆交界地段。当地海拔较高,气候干旱,严冬,除了地质勘探和矿藏开发人员外,别无居民,交通偏僻,缺乏人类。因而,历史地震活动情况无从了解。

    • 倍九日震中迁移的时、空特征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5, 7(s1):203-218.

      摘要 (503) PDF 837.07 K (441) 收藏

      摘要:倍九日震中迁移在短期震中迁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试图从研究中、强地震的倍九日震中迁移时空特征出发,探讨其动态时空规律,以及探讨由多次倍九日震中迁移路线交汇寻找高应力区和判断强震位置的可能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