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波速异常的进一步研究和问题讨论(一)

      1986, 8(3):1-11.

      摘要 (563) PDF 760.28 K (440) 收藏

      摘要:本文首先清理了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强地震前后波速比异常概况。在21个震例中,有7次震前提出过不同程度的预报意见,12次是震后总结发现异常的,2次震后总结未发现异常。
      其次,讨论了利用天然地震资料探索地震波速度异常的几个问题:(1)现有较密的区域电信传输台网需提高观测精度,使得较大的前兆异常量不致于被误差所掩盖;(2)使用多台和达法探索波速比异常时必须注意其方向性效应,而且,若能把单台波速比法与多台波速比法平行对照使用,效果可能更好些;(3)要注意远台与近台出现异常的早晚与反应的程度;(4)高值点反映地震前兆的信息较小,而低值却可能携带某些前兆信息;(5)不会有固定不变的异常区,应该考虑到异常区的变迁。

    • 甘肃地区的震源深度分布

      1986, 8(3):12-19.

      摘要 (529) PDF 545.00 K (680) 收藏

      摘要:重新定位了甘肃地区1977年1月至1984年7月的3000多个中小地震,分析对此这些地震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到:
      1.甘肃地区近年来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15公里以上的上部地壳中,而且这些震源在深度上呈层状分布,分别在1.5公里,7.5公里和11公里附近出现三个密集分布层。
      2.震源分层情况,浅层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源"深度等都显示出同历史强震有关,而大震多位于地下15公里深处附近,大震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可达40公里深处。
      3.中小地震强度随震源深度变化不明显。
      文章最后还论及了定位模型对震源深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问题。

    • “应力窗口”的数学模拟

      1986, 8(3):20-27.

      摘要 (535) PDF 518.73 K (518)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二维平面应变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对唐山地震前华北冀中断块坳陷地区的"应力窗口"进行了数值模拟。初步讨论了模拟区的应力集中部位与介质杨氏模量、压应力值、主压应力取向、边界约束条件变化的关系,根据模拟区地震活动与唐山大震前"应力窗口"的时空分布特征,粗略地模拟了邢台余震区"应力窗口"显示、消失的过程。

    • 地震波在不规则界面上的散射效应及其某些应用

      1986, 8(3):28-39.

      摘要 (528) PDF 703.38 K (837)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数值解法,求解了两类散射问题:(1)在声学近似下,平面P波在半无限介质空间表面上任意形状的三维空腔上的散射;(2)平面SH波在半无限弹性空间中埋藏着任意形状截面的无限长、且平行于地面的弹性柱体上的散射,得到了几种几何形状的物体所引起的散射数值结果。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散射结果与已知的精确解作对比,两者能很好地吻合。

    • 汉1井水位的临震异常

      1986, 8(3):40-44.

      摘要 (551) PDF 328.22 K (416) 收藏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认为,汉1井水位变化主要受海潮和气压的干扰。经过数学处理及排除干扰后的水位变化显示出较好的临震异常,这在震情监测预报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地磁多项异常指标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6, 8(3):45-49.

      摘要 (459) PDF 323.18 K (727) 收藏

      摘要:本文在近几年用地磁特征线法预报地震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地磁"Z分量和向量T的27日滑动差"异常时间跨越式预报地震的两种方法及相应的预报指标。在一般情况下,地磁Z分量和向量T的27日滑动差△Z与△T在基线值附近无规则地跳动。但在南北地震带的南坪至吴忠地段的中强地震前,兰州地磁台的△Z与△T出现异常,其异常幅度分别为,△Z >0.2NT;△T<-0.1。异常时间△t ≥ 14天。据此可按异常时间跨越式法预测未来4.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日期;t=n×△t±1天,(n=1,2)。
      在近两年地震监视预报中应用上述方法的预报指标对1984年灵武5.2级地震和1985年宕昌5.0级地震作了较好的短临预报。

    • 海原断裂带断层泥摩擦特性的研究

      1986, 8(3):50-54.

      摘要 (566) PDF 340.73 K (684) 收藏

      摘要:用双剪法对海原断裂带5个点的13种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特征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海原断裂带的断层泥的存在有助于消除粘滑与增大摩擦强度,五个点断层泥的摩擦系数平均值分别是0.760(景泰),0.728(哈思山),0.669(大沟门),0.644(剌儿沟),0.684(蔡祥堡)。

    • 论地块受力方向的变化

      1986, 8(3):55-63.

      摘要 (599) PDF 593.98 K (708)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应力和地形变观测资料及震源机制解等的综合分析认为,无论在地质历史时期还是近代,地块受力方式、方向是有变化的。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下,北半球至少是在中低纬度地区,在一次构造运动期间,主压应力方向是按南北→北东→北西→东西向有规律变化的,与地球自转的匀速、加速和减速的变化是同步的。侏罗纪以来,由于地球自转急速变慢,东西向挤压越发加强。由此可以认为,引起地块受力方向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

    • 用瑞利面波研究中国西北部的地壳结构

      1986, 8(3):64-70.

      摘要 (531) PDF 395.85 K (494)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西北部喀什-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高台的瑞利波相速度和喀什-高台的瑞利波群速度进行反演,得到了三个剖面的地壳结构的层状模型。结果表明:三个剖面的频散曲线和地壳结构彼此不同,说明我国西北部地壳结构的横向变化显著。

    • 土层的性质与剪切波速的关系

      1986, 8(3):71-78.

      摘要 (566) PDF 514.86 K (1040) 收藏

      摘要:本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和非线性模型参数确定法,对西安、徐州、鞍山等地的土层埋深及物理水理指标与剪切波速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对比,结果显示深度和液性指数对剪切波速有明显的影响。作者认为,用非线性模型参数确定法有利于提高Vs经验公式的精度。

    • 海原活断层研究

      1986, 8(3):79-89.

      摘要 (573) PDF 656.08 K (541) 收藏

      摘要:1920年海原8.5级地震沿海原断层形成了一条长达215公里的新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由7条不连续雁列断层段组成,破裂带最大水平位移为17m,平均水平位移为7.07m,最大垂直位移为5m。位移分布的不连续性与断层的不连续性是相适应的。
      海原断层全新世以来已经发生了5次8.5级左右的大地震。除了第二次地震年代为内插外,其它的年代均由兰州大学14c实验室测定出来:地震Ⅰ距今9360±75年,地震Ⅱ距今7830年(内插),地震Ⅲ距今6300±70年,地震Ⅳ距今3680±60年,地震Ⅴ小于200年即1920年地震。地震重现间隔是逐渐增加的,平均重现间隔为2325年。晚更新世以来海原断层左旋位移了500m,晚更新世晚期为200米,全新世以来为50m,平均左旋滑动速度为5mm/yr.。

    • 大地震前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及其所伴随的非稳态现象

      1986, 8(3):89-89.

      摘要 (506) PDF 94.19 K (368) 收藏

      摘要:受现代统计物理学研究进展的某些启发,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大震前非稳态过程的研究,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这里仅作简要报导。1.大地震发生前介质的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阶段是大地震前各种非平衡态前兆现象出现的基础。

    • 二台断层与典型走滑断层的比较

      1986, 8(3):90-97.

      摘要 (479) PDF 881.51 K (688) 收藏

      摘要:本文对比了可可托海-二台断层与北安纳托里亚断层和圣安德列斯断层,指出了它们在断层运动性质、大地震活动、断层的组合特征以及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地貌等方面都很相似。但是,由于它们所在大地构造部位不同,像二台断层等大陆内部走滑断层的规模一般都小,运动速率较低,大地震复现周期较长;板块边界走滑断层普遍表现为规模大、运动速率高、大震复现周期短的特点。

    • >短文
    • 武威5.5级地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异常变化及机理的讨论

      1986, 8(3):98-101.

      摘要 (596) PDF 281.22 K (534) 收藏

      摘要:1984年1月6日在甘肃省武威旦马——西营地区(N37°59,E102°10')发生了一次5.5级地震。震中位于龙首山——冷龙岭——青石岭北北西向一级隆起带的东缘与武威——中宁——中卫东西向构造带北缘的交汇部位。

    • 电感地应力受力元件与悬空元件的相关关系

      1986, 8(3):102-107.

      摘要 (541) PDF 366.40 K (435) 收藏

      摘要:在电感法地应力观测中,井下受力元件探头是否受到了与地应力变化无关的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完全满意的结果。

    • 乌鲁木齐台短周期地磁变化的传递函数的时间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1986, 8(3):108-110.

      摘要 (513) PDF 176.91 K (485)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地磁台的急始型变化事件的资料,发现1983年乌鲁木齐地区发生的三次M ≥ 5级的地震中,有两次与地磁短周期变化存在着联系。

    • >报导
    • 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段活断层的初步考查与研究

      1986, 8(3):111-113.

      摘要 (528) PDF 212.90 K (409) 收藏

      摘要:1984年,作者对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段(甘肃省境内部分)进行了以古地震为主要内容的活断层考查和研究。

    • 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地震破裂带的发现

      1986, 8(3):114-115.

      摘要 (717) PDF 178.67 K (625) 收藏

      摘要:1985年6月以后,我们对古浪大地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室内分析和部分野外研究工作,对于地震断层的认识有了较大进展,因工作还在继续之中,这里仅将某些进展作一简要报导。

    • 1984年12月7日天祝幔坡4.6级地震

      1986, 8(3):116-116.

      摘要 (523) PDF 83.16 K (458) 收藏

      摘要:1984年12月7日天祝幔坡发生了4.6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天祝县哈溪区幔坡南。1.烈度及等震线五度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沿雷公山构造带展布,长55公里,宽20公里(图1)。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