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耗散理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1987, 9(2):1-5.

      摘要 (507) PDF 390.02 K (659) 收藏

      摘要: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耗散理论中的多重选择和岔区外敏概念来讨论地震预报问题。指出,在断层平面组合中,由于始裂点的位置不同,会导致后果的重大差异。在立交模式中,深部剪切蠕滑线在哪里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即上部岩石圈中某一发震断层在某一时间内是否有深部剪切蠕滑线与其相交,具有随机选择的性质。关于岔区外敏问题,耗散理论认为,分岔点上外界因素对系统变成新态的途径选择具有很大影响。外界因素的作用会有利于某种途径的选择,特别在分岔点处这种选择的作用要显著放大。对于一个地震,在震源区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外因对震源地方的调制和触发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外因的时间规律、空间规律和方向规律是已知的,则可对多重选择进行实际选择,使其可能性范围缩小,进而进行相对确定的地震预报。

    • 地壳内岩石的化学组成与地震成因之间关系的探讨

      1987, 9(2):6-15.

      摘要 (531) PDF 716.90 K (614) 收藏

      摘要:本文从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方面讨论了地壳内含量较少的基性、超基性岩对地震孕育的作用,通过理论上的探讨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各类岩石的粘度特性,建立了一个确定构造运动粘滑或蠕滑的地面参考指标。

    • 地幔物质上涌引起断层强度的变化和分布

      1987, 9(2):16-25.

      摘要 (565) PDF 600.19 K (487)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变形与流体扩散在力学上的相互作用,选取了耦合本构关系式作为数学模型并对其求解,研究了地壳中三种类型断层在地幔物质上涌作用下,所产生的附加断层强度的变化和分布。主要结果是:2(1)在空间上,"上涌"面所造成的断层强度软化区位于隆起的边翼地区;(2)在时间上,"上涌"对构造地震的触发滞后于隆起过程。
      本文通过对唐山地震的分析认为,地幔物质上涌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估算了震源面上的强度软化值。最后,求出了在"上涌"作用下,地壳中所产生的最大剪切应力分布。结果表明:"上涌"造成的破裂区域最易发生在地壳中层的隆起边翼地带,而且此区域形成的断层很可能是高倾角的断层。

    • 阿尔金断裂东北段断层气体的初步研究

      1987, 9(2):26-32.

      摘要 (603) PDF 499.55 K (671)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起安南坝,东至昌马车路口的阿尔金断裂东北段断层气体的分析,讨论了微量气体H2、Hg、Rn、CO2在断层上的分布特征。指出,在同一剖面上,四种气体浓度不仅对断层有同步显示规律,而且与断层的活动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分析结果还显示了H2、Hg、Rn、CO2的浓度有西高东低的趋势。这一特征还与地质资料所表明的阿尔金山断裂东北段西部的现今活动比东部的现今活动较强的事实相吻合。
      文章还讨论了用对断层气体进行定点、定期观测的结果来判断断层的活动动态及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能性。最后指出,利用断层气体来研究活动断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 华北强震活动的空间动态韵律(线理部分)

      1987, 9(2):33-39.

      摘要 (597) PDF 492.26 K (714) 收藏

      摘要:本文从动态的观点出发,采用"韵律"和"黄金分割数"(即优选数),具体地分析了华北最近一幕强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迁移特点,并以椭圆图象直观地表示出了最大允许的空间韵律范围。文章认为这种"动态韵律"是地壳新构造运动固有特性的具体表现。研究各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态韵律"对估计地震趋势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未震空区与卸载地震

      1987, 9(2):40-45.

      摘要 (615) PDF 404.19 K (628) 收藏

      摘要:近年来,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清理结果表明,利用地震空区预报未来强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虚报率较高。作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没有发生地震的孕震空区周围,发生了某种"卸载地震",以至终止了空区的孕震过程。文中总结了某些卸载地震的特点和利用对卸载地震的识别从而减少虚报的效果。卸载地震的作用有可能对其它无震前兆异常提供解释。

    • 乌恰7.4级地震前气象异常征象

      1987, 9(2):46-51.

      摘要 (632) PDF 403.74 K (661) 收藏

      摘要:1985年8月23日乌恰7.4级大震前某些气象要素有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用乌恰及邻近地区的震前气象资料与历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震中区震前的降水、气压、气温和地温的变化比邻近地区大,说明气象与地震之间确实存在某些内在的联系。

    • 灵武5.3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报

      1987, 9(2):52-56.

      摘要 (489) PDF 337.08 K (441)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1984年11月23日宁夏灵武5.3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预测预报过程及其相应的科学依据。实践表明,根据测震学中地震活动时空异常以及其它前兆异常资料有可能对中等强度的地震事先做出中期和短期预报,但是临震预报至少在目前还是相当困难的。

    • 万全井水位非前兆应变信息的探讨

      1987, 9(2):57-62.

      摘要 (546) PDF 435.62 K (68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地讨论了万全井近五年来水位由趋势性下降转向趋势性上升的全过程,认为这不是地震前兆信息,而是一种非前兆应变信息。万全井水位持续两年的下降现象,是在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观测条件下,地壳弹性储量消耗引起孔隙水压降低的结果;持续半年多的水位转向是由于万全地震的影响,使充水断层改善了导水性能,从而引起水量、水头的变化;近两年井水由加速上升转向高值平稳的发展过程是在荷泽地震及一些较远的大震的远场效应作用下,使充水断层的导水性能进一步改善的结果。

    • 甘肃省水氡台网监测地震能力的评述

      1987, 9(2):63-69.

      摘要 (529) PDF 504.40 K (755) 收藏

      摘要:本文对甘肃省26个水氡专群观测泉井的构造类型、出露环境、观测技术、仪器设备、资料质量和反映地震能力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价,尤其是通过5次中强震例的总结与分析讨论,论证了水氡地震信息的客观存在以及甘肃省水氡台网监测预报地震能力,最后分析了目前预报地震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

    • 1842年6月11日新疆巴里坤7.5级地震

      1987, 9(2):70-74.

      摘要 (540) PDF 345.43 K (664) 收藏

      摘要:1842年6月11日新疆巴里坤县发生了一次7.5级大震,造成了明显的地表形变,产生了长达23公里的地震断裂带,其垂直位移可达2米,震中烈度十度。
      本文根据现场考察,结合历史记载勾绘了这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对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地震矩、应力降进行了计算和讨论,并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 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考察初步总结

      1987, 9(2):75-80.

      摘要 (520) PDF 423.95 K (441) 收藏

      摘要:考察结果表明,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北纬37°37'、东经101°38',震中烈度约Ⅷ度、震源深度13公里。Ⅵ度区面积为2600平方公里,长轴方向为N55°W。发震断层为冷龙岭山脊断层,该断层走向为N60°W,属于北祁连断裂带中段的组成部份。文中初步总结了有关地震前兆资料和震区宏观异常现象,对震区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 二台活断层的多次粘滑破裂和古地震复现期

      1987, 9(2):81-87.

      摘要 (510) PDF 377.67 K (626) 收藏

      摘要:研究二台活断层的水平断距与断尾沟长度的关系发现,该断层自全新世以来至少破裂过5次。每次粘滑破裂一般都发生8级地震,其古地震复现期平均为1800年左右。预计公元3700年二台断层将再次破裂发震,地点在活断层的南端。这种估计已为多级地震断层、多级断崖、多个地震崩积楔及开挖工作证实。

    • >短文
    • 1987年元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987, 9(2):88-88,110.

      摘要 (519) PDF 130.00 K (678) 收藏

      摘要: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87年元月8日02点19分在甘肃省迭部境内发生了一次5.9级(M_s)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4°10',东经103°14'。震源深度为11公里。地震发生后,我们收集了甘肃、四川、青海等省地震台网和全国各基准台站所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共72个。

    • 1986年8月26日门源地震序列特征

      1987, 9(2):89-93.

      摘要 (547) PDF 303.12 K (762) 收藏

      摘要: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6.4级地震,是祁连山地震带自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之后,迄今所发生的一次最强烈的地震,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研究门源地震的序列特征,並对本次地震后的趋势及地震大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江苏溧阳地震与华北北部地震的呼应关系

      1987, 9(2):94-96.

      摘要 (525) PDF 213.30 K (543) 收藏

      摘要:在1974年溧阳5.5级地震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之后,作者对华北北部的中期地震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溧阳两次地震与华北北部地震有呼应关系,现将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 古浪黄羊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1987, 9(2):97-100.

      摘要 (581) PDF 308.38 K (474) 收藏

      摘要:黄羊川断裂西起天祝县冷龙岭东北缘,经关家台,穿曹家湖水库,沿黄羊川河的北侧断续延至米家山和营家山的北坡,总体走向北东东,长200余公里,其东端有可能与中卫-同心断裂带相接。

    • 1987年元月8日甘肃迭部5.9级地震

      1987, 9(2):100-100.

      摘要 (675) PDF 83.07 K (538) 收藏

      摘要:1987年元月8日凌晨2点19分,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发生了5.9级地震。震后兰州地震研究所立即组织了17人的考察队赴震区进行考察。

    • 华北地区地震低烈度区面积与震级的关系式

      1987, 9(2):101-105.

      摘要 (511) PDF 302.18 K (641) 收藏

      摘要:关于震级与烈度的定量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1-8]。但是上述文献中的公式都是利用强烈度(6-11度)区统计出来的。我们利用发生在华北地区及其邻区的历史及现代的地震资料,统计出了烈度为4-7度区的面积与震级的关系式。

    • “诱发前震”在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中的应用

      1987, 9(2):106-109.

      摘要 (534) PDF 293.88 K (532)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对"诱发前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地震学方法清理攻关中,对"诱发前震"的预报效果予以肯定。我们利用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中所发生的地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检验,进一步证实了地震带中诱发作用的存在,有些大的远震(相对远)可以诱发外区大震的较小前震。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