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1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总目录
    • 总目录

      1988, 10(4):0-0.

      摘要 (315) PDF 529.41 K (465) 收藏

      摘要:

    • 水平层状粘弹性介质中震源应力-应变场的三维边值问题及相应的地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数值模拟

      1988, 10(4):1-11.

      摘要 (911) PDF 765.92 K (753)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关于粘弹介质的弹性力学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定常速率加载边界条件下以断层闭锁模拟震源的"孕震"过程,並将所求得的层状介质应力-应变场与视电阻率的"前兆"变化相关联,以此给出该"孕震"过程中地表视电阻率"前兆"变化的时空分布,从而揭示水平层状介质视电阻率的变化与震源区应变场之间的关系。
      计算结果表明,粘弹性介质的存在,对孕震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介质中应力集中程度与材料粘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视电阻率前兆而言,其时空分布不仅与大范围的应力-应变场有关,而且还与台站探测范围内介质的力学、电性结构条件相关联。

    • 剪切破裂源及其近场影响

      1988, 10(4):12-28.

      摘要 (564) PDF 1.05 M (755)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垂直走滑断层和垂直倾滑断层两种剪切破裂源在不同埋深和不同破裂尺度(指垂直于地面方向上断层尺度)情况下的近场理论地震图进行了讨论,并得到了地表不同震中距处的加速度付氏谱。
      通过对上述两种源所产生的近场效应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到了以下初步结果:
      (1)在埋深相同,断层面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垂直走滑断层源对近场地表的影响比垂直倾滑断层源大。
      (2)在垂直倾滑断层源的埋深、破裂尺度相同的情况下,在地表同一震中距处产生的水平位移要比垂直位移大。
      (3)两种破裂源在地表同一震中距处产生的位移的最大振幅随破裂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近似为线性关系;在极震区内不同震中距处产生的位移的最大振幅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且随震中距的变化率在减小;在地表不同震中距处产生的加速度的付氏谱的主峰周期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变长,随破裂的增大,付氏谱中主峰周期也加长,且长周期成份愈多;随着破裂源埋深的增加,地表不同震中距处产生的位移的最大振幅变小,即等震线变疏。
      (4)走滑断层源产生的加速度付氏谱的主峰周期比倾滑断层源长。

    • 断层滑动对邻近场的影响

      1988, 10(4):29-35.

      摘要 (578) PDF 504.15 K (466) 收藏

      摘要:对含一组裂纹的平板模型的有限元计算表明,在断层滑动后,其附近应力场发生了较大变化,有的应力场方向几乎偏转了90°。这可能是震前P轴偏转的一种力学机制。当把裂纹间的关系类比为一组断层时,计算结果表明,断层的滑动将影响附近断层,使有的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增大,而有的断层滑动的可能性减小,即对有的断层起了"加震"作用,而对有的起了"减震"作用。由此看出,成组发生的地震间表现出"自序性"。依此自序特点对华北第三、四活动期中地震幕作了划分,结果与其它研究所划分的一致。因此,本项研究也是对地震幕物理涵义的一种探讨。

    • 陕甘宁青中强地震与太阳及磁暴活动的关系的统计分析

      1988, 10(4):36-44.

      摘要 (467) PDF 581.25 K (472) 收藏

      摘要:本文对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活动性指数AN-W(b)、兰州地磁台记录的磁暴活动性指数K(b)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均值R(N)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太阳活动和地震以及磁暴活动均存在约21年、11年、5年、3年和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它们的互相关幅度和交互谐幅度也表明,在上述显著周期内三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理想低通滤波后的SC型磁暴K(b)和AN-W(b)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6。根据分析本文指出,陕、甘、宁、青四省(区)地震活动在以后五年内还会继续增强。最后就太阳活动和磁暴与地震的发生的关系作了讨论。

    • 倾斜固体潮对我国若干地震的触发作用浅析

      1988, 10(4):45-50.

      摘要 (535) PDF 894.02 K (442)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历史与现今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时刻与倾斜固体潮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发震时刻位于震中区当天倾斜固体潮的峰值时段上。孤立型地震的发震时刻往往与震中区倾斜固体潮极大值对应;原地重复发生的地震,其发震时刻所处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逼近地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的占70%;大震后有60%的强余震与主震发震时刻的倾斜固体潮背景相同。据此,成功地预报了门源6.4级地震后的较大余震。

    • 阿尔金南、北缘断裂带部分地段的几何学特征、断层泥SEM特征及其意义

      1988, 10(4):51-61.

      摘要 (632) PDF 2.25 M (679) 收藏

      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阿尔金南、北缘断裂带部分地段的几何学特征,结果显示这两条断裂带的主体部分表现出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活动特征,而其东西两端分别存在有由走滑向逆冲转变的转换段。带内断层分布不连续,存在有多组阶距,许多阶区内发育有拉分盆地和推挤型构造。地震多发生于大尺度阶区及其附近。北缘断裂的西段断层形成较早,东段断层形成相对较晚,断层不连续段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趋近作用,易发生失稳而导致地震发生。断层泥石英颗粒的SEM研究表明,在南缘断裂的苏尔巴斯陶-库什哈段,全新世时期有过强烈活动,距今数百年至1000年内曾发生过一次震级约为7.0-7.5级的地震。作者还总结了几种可能代表古地震事件存在的显微动力学特征。

    • 山西地震带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1988, 10(4):62-68.

      摘要 (511) PDF 455.97 K (981)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1]、[2]和1)所采用的方法,对邢台地震后在山西地震带发生的震群和地震序列的U值、h值和k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山西地震带中,如果出现U≥0.6、K≥0.8或h>1的震群活动,在大华北东部都有中强地震发生。本文还讨论了山西震群与地震序列活动和大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认为在1966-1976年大华北地震活动幕里,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受其东部河北平原地震带的影响和控制。

    • >短文
    • 混沌与预报期限

      1988, 10(4):69-70.

      摘要 (564) PDF 149.94 K (421) 收藏

      摘要:混沌理论的提出是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它与自然灾害的预报密切相关。在气象学方面,人们已初步对混沌影响预报的问题作了讨论,其结论是:
      (1)影响是有时间期限的,超过这个期限影响才重要,不超过则不重要,这个期限称为预报期限 。

    • 兰州台倾斜固体潮初步观测结果

      1988, 10(4):71-75.

      摘要 (595) PDF 339.15 K (431) 收藏

      摘要:兰州台是甘肃省唯一的(Ⅰ类)形变综合观测台,架设有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FS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该台位于(L=103°.7520,λ=36°.0980,H=1550米)兰州市安宁区人防山洞内,洞体进深145米,岩层直立,覆盖层厚29-88米。

    • 水压致裂实验Eh效应研究

      1988, 10(4):76-78.

      摘要 (560) PDF 201.78 K (482) 收藏

      摘要:我们在福建南靖县汤坑进行了水压致裂实验的Eh效应观测。在我国,水压致裂实验已用于石油地质勘探,但用于地震水化效应Eh的观测研究还是首次。本文介绍了观测结果。

    • 门源地震的地应力前兆现象研究

      1988, 10(4):79-82.

      摘要 (488) PDF 256.91 K (528) 收藏

      摘要:在1986年8月26日门源6.4级地震前和1984年元月6日武威5.3级地震前,刘家峡地应力站记录到了较明显的前兆异常。但是两次地震前的地应力前兆特征有很大差异。本文介绍了门源地震前的地应力前兆特征,并对产生地应力前兆差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 选建传输地震台的有关问题初探

      1988, 10(4):83-86.

      摘要 (512) PDF 286.54 K (397) 收藏

      摘要:传输地震台网是一个包括地震观测和通讯两大技术的综合系统。这一台网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有人职守地震台站,在地震观测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传输地震台网的工作特点,对传输地震台的选建和传输通道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作为今后开展地震传输工作的参考。

    • 湖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震级测定方法的探讨

      1988, 10(4):87-89.

      摘要 (501) PDF 217.22 K (667) 收藏

      摘要:中国地震记载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无烈度和震级量度,仅有文字的直观叙述,如何根据历史记录资料来确定震级,以便进而研究地震分布及其活动规律,这是十分必要的基础工作。

    • >综合评述
    • 稳定同位素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1988, 10(4):90-93.

      摘要 (501) PDF 315.45 K (544) 收藏

      摘要:在现代地球化学领域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其两大发展方向之一[1]。不论是在地球的化学组成,还是在地球内部的化学作用及演化方面,稳定同位素都起着"指示"或"示踪"作用。这门学科已逐渐向地震地球化学领域渗透,并且将推动地震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介电常数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1988, 10(4):94-95.

      摘要 (554) PDF 177.44 K (530) 收藏

      摘要: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关于地球电阻率(地电阻率ρs)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作为一种预报地震的手段,如能得到反映同一本质的其他电性参数的支持,可以增强其预报地震的可靠性。作者认为,岩石的介电常数εr,可以用来预报地震,可以与ρs法相配合,互相佐证。

    • 我国中强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1988, 10(4):96-108.

      摘要 (431) PDF 801.69 K (374) 收藏

      摘要:本文汇集了1970-1985年中国的高精度重复重力测网和固体潮台站的重力变化资料,分析了在6个测网和5个测点周围的11个M≥5.0地震与重力变化的关系,并且探讨了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机制和特征。作者认为,在重力测点附近一定范围内如果发生中强以上地震,那么会伴随地震出现一定量的重力变化,重力变化的时间与震级M和震中距L以及余震面积S或震源体积V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伴随地震出现的重力变化除由地壳形变引起外,主要可能是地下物质密度变化所引起。不同类型的地震特征可以用重力和形变资料来佐证。

    • >会讯
    • 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在湖南召开

      1988, 10(4):109-109.

      摘要 (431) PDF 76.58 K (501) 收藏

      摘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年11月20日-24日在湖南召开了"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郭增建研究员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地震、水利、大专院校及科学院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会上共交流论文20余篇。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河南省水利科学院王涌泉和赵得秀教授也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及灾害预测意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