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二维层状介质点电源边界单元解

      1991, 13(2):1-7.

      摘要 (546) PDF 414.27 K (645) 收藏

      摘要:本文用付氏变换将点源二维地电断面的三维边值问题变成二维边值问题,然后讨论了边界元法在解决层状介质中存在二维柱体时点源场视电阻率计算问题中的应用。由于选取的基本解避免了对水平层状界面的积分计算,从而大大减少了边界剖分节点数。在计算中设法略去了对边界上位场法向导数的求解,使未知量大为减少,从而便利了求解二维边值问题,并由付氏反变换求得三维空间中的位。本方法所需计算机内存少,原始数据的输入简单,且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 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联合反演研究

      1991, 13(2):8-21.

      摘要 (456) PDF 932.02 K (659) 收藏

      摘要:本文从大地电磁扬的色散关系出发,阐述了进行大地电磁资料一维联合反演的物理意义。论证了对于以色散关系相联系的一对大地电磁响应函数,特别是阻抗实部和虚部视电阻率进行联合反演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应用前景。对比研究了大地电磁阻抗各单参量及其联合反演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加快反演迭代速度,限定反演解的非唯一性、保证反演迭代的稳定进行等方面,联合反演比单参量反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大多数情况下,阻抗实部视电阻率和阻抗虚部视电阻率联合反演的效果要比通常所采用的常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联合反演效果好。实际大地电磁资料的试验表明,各种不同平均阻抗的利用和综合反演解释将有助于获得更为可靠的结果。

    • 与唐山地震有关的深部岩石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

      1991, 13(2):22-28.

      摘要 (484) PDF 455.00 K (679) 收藏

      摘要:根据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模拟岩石摩擦试验的粘滑特性,而且在该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值模拟方法能对构造地震的发生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经过对唐山地震序列的数值模拟,可得到对震源深部岩石的力学性质的一些认识。

    • 甘肃及邻区b值与中强震的关系研究

      1991, 13(2):29-38.

      摘要 (531) PDF 687.74 K (348)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甘肃及邻区8个小区域的背景b值和计算b值的最小震级下限,对计算b值的两种常用方法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甘肃及邻区b值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肃及邻区,中强震前震中区及邻区的b值往往呈现低b值,与中强地震的对应率约为50%。作者认为,在日常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b值可作为一种较有效的判断指标。

    • 澜沧-耿马地震前地下水流量动态的异常特征

      1991, 13(2):39-44.

      摘要 (471) PDF 410.82 K (477)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云南澜沧-耿马强震前地下水流量动态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形成的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的结论是,地下水流量对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及地震活动具有非常灵敏的反映能力。其异常变化多出现在短临阶段,在时间上表现出集中性,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普遍性和不均一性,在表现形式上则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随着震中距的改变异常变化量显示出一定的规律。

    • 鲁西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的观测与研究

      1991, 13(2):45-50.

      摘要 (570) PDF 395.18 K (474) 收藏

      摘要:本文对鲁西地区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围岩组分、构造条件和构造活动性是影响水气组分的主要因素。位于活动构造带上的井、泉中的水化学组分变化对地震反映敏感。各井、泉映震的敏感因子不尽相同。

    • 河西地区速度异常分布

      1991, 13(2):51-55.

      摘要 (519) PDF 355.29 K (855)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联合反演的层析成象的方法,配合快速两点射线追踪法,处理了河西地区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得到了该地区中、上地壳三维速度异常分布图象,并根据反演结果,对河西地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 水在地震前兆中的意义

      1991, 13(2):55-55.

      摘要 (579) PDF 86.08 K (435) 收藏

      摘要:在地震预报过程中,发现有二种地震类型。一种是地震前前兆特别丰富,另一种地震是地震前兆很少。很显然第一种地震类型较易于预报,而第二种类型,预报相当困难。为什么同样的浅源地震,其前兆的差异如此大呢?我们认为这与震源顶部及其外围地壳浅层中水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及陕西地区地震活动的灰色预测

      1991, 13(2):56-62.

      摘要 (456) PDF 428.13 K (435)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及陕西地区地震的集发现象,分别建立了地震集发段的灰色预测模型,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周缘Ms ≥ 5.5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87年至1994年,陕西地区Ms ≥ 4.0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90年至1995年。经内测检验,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 Qp显著高于Qs原因初探

      1991, 13(2):62-62.

      摘要 (477) PDF 82.59 K (578) 收藏

      摘要:根据吴大铭、王培德、陈运泰对怀柔-北京,剑川-洱源-带Qs和Qp的研究,发现Qp比Qs要高出很多。北京地区Qp比Qs高出45%,即Qp为800,Qs为550,二者差达250。

    • 兰州倾斜固体潮潮汐参数的观测研究

      1991, 13(2):63-67.

      摘要 (491) PDF 326.41 K (874)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兰州形变台FSQ-水管倾斜仪1987-1989年期间观测资料的调和分析结果,讨论了潮汐因子的重复性及其对非潮汐变化的监测能力,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周日波的影响,並将实测潮汐因子与G-B地球模型理论值进行了比较。

    • 论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的重复性及其意义

      1991, 13(2):68-75.

      摘要 (517) PDF 756.08 K (712) 收藏

      摘要:本文从统计角度研究发现,我国大陆地区以烈度为标志和以距离为标志的地震的重复率,其时间间隔的比值一致且符合0.618,说明不同强度地震的重复时间过程是不一样的,又是互为关联的,这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共性。

    • 场地的脉动评价

      1991, 13(2):76-82.

      摘要 (559) PDF 472.25 K (647)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本烈度为7°的西宁市地震小区划实际资料的分析及与钻孔剖面等对比,发现地面脉动功率谱与地面运动水平峰值加速度、地面运动反应谱均有较好的对应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地面脉动能更直接地反映出一定场地条件下第四系复盖层的工程地质性质,所以可作为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工程场地评价方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 孤立型中强震和临近大震前震源系统中发生的中强震的前兆场的区分

      1991, 13(2):82-82.

      摘要 (531) PDF 71.50 K (451) 收藏

      摘要:郭增建和本文作者按组合模式导得震源前兆场和震级的关系式为
      R=100·5M-1·4
      式中R为以震中为原点的前兆半径。根据此式我们可求得M=5.5时,R=22km;M=6.0时,R=40km;M=6.5时,R=71.km。显然对于中等地震其前兆范围是不大的。

    • >短文
    • 台湾花莲7.6级地震前地下水位短临异常

      1991, 13(2):83-86.

      摘要 (555) PDF 265.26 K (330) 收藏

      摘要:1986年11月15日在我国台湾省花莲海域发生了一次7.6级强烈地震及其随后的一系列余震。这是台湾经历了8年(1979-1986年)地震相对平静期后,发生的一次强震。除台湾省台北、花莲、宜兰等地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外,福建、广东和浙江三省的沿海地区也受到波及,有感半径达600-700公里。这次地震前闽赣水位观测网的深井水位异常特征明显。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 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的初步探讨

      1991, 13(2):87-89.

      摘要 (535) PDF 206.13 K (499) 收藏

      摘要:绥化台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西南郊区,台址位置为东经126°57'50″,北纬46°37'30″。该台所处构造部位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测区内分布有走向约N18°E的绥化-逊克主干断裂带,並有NE向、NW向断裂与之斜交或斜切。

    • 用重力异常资料研究山西地震震中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1991, 13(2):90-92.

      摘要 (532) PDF 213.81 K (751) 收藏

      摘要:山西地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构造运动的特点,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注目。本文基于此点,利用最新的重力测量资料,反演计算了山西地区莫霍面形态特征,试图揭示山西地区深部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的关系。

    • 35度线与大震预报

      1991, 13(2):93-95.

      摘要 (607) PDF 176.88 K (420) 收藏

      摘要:北纬35度线是地球赤道到北极这一纬度区间的黄金分割线。在中国,大地水准测量发现该线以南上升,以北下降,这与地球自转和日月引潮力所形成的地球升降交界线相一致。在中国35度线上不同段上的强震活动有准同步性,且有准60年或其倍数年的间歇期。如上一活动期以1936-1937年为准,预计在1996-1997年和其前后几年该线上应有若干次强震活动。再者该线与别的斜向构造或地震带相交部位一般易发生7.5-8.5级大震。故预报在该线与喀喇昆仑构造交汇部位今后几年内可能会发生7-8级地震,在北西向断裂系与该线交汇的黄河源和长江源地区今后几年可能会发生7级左右地震。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