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第18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西藏地区强震活动趋势的初步研究

      1996, 18(4):1-8.

      摘要 (550) PDF 290.87 K (390) 收藏

      摘要:根据1911~1994年地震资料,详细讨论了西藏地区强震活动分期、特征及其趋势,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该区强震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发震概率。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西藏地区经历了3个强震轮回,目前正处于第Ⅳ轮回平静幕结束、新的活跃幕即将开始之际,未来活跃幕内将出现数组地震丛集现象,1995~1996年发生MS ≥ 6地震的累计概率为80%~87%,发生MS ≥ 6.5强震的累计概率达60%~76%。

    • 地电场观测及强震前大地电位异常特征

      1996, 18(4):9-16.

      摘要 (535) PDF 316.63 K (715) 收藏

      摘要:通过平行方位相关分析、纯异常矢量比值和功率谱分析、Pc地电脉动、地电暴湾扰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岱山中学地电场的短周期(小于4d)变化属于大地电位变化,该观测点是观测大地电位变化的敏感点。同时还分析了澜沧、巴塘等强震前的大地电位异常特征。这些异常变化受周期为10~30s的超低频电磁幅射调制,大地电位基值发生几个mV的短暂变化,异常持续时间为10~75min,其超前时间为8.8~32.5h。

    • 大同遥测地震台网小震群活动与大同-阳高中强地震预报讨论

      1996, 18(4):17-22.

      摘要 (524) PDF 294.87 K (628) 收藏

      摘要: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对发震时间的预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层状介质中断层位错引起的重力异常及其数值模拟

      1996, 18(4):23-31.

      摘要 (555) PDF 351.49 K (662) 收藏

      摘要:修正了文献[1]给出的两个公式和计算机程序中的个别错误,并根据文献[1]利用层状介质中的位错理论及其与相应重力变化的关系[2,5],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矩形位错面在不同尺度、倾向、埋深和位错的情况下有不同取向、量值的重力异常变化。此外,还对唐山地震、共和地震的重力资料作了几个测点的计算以探索地震物理前兆场空间和强度分布的复杂性。结果表明,断层错动引起的重力变化在空间、强度上的分布是十分复杂的。它是位错地表形变和地下层界面形变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既可以是正异常,也可以是负异常。位错源的几何条件、埋深条件、位错方向和量值等对重力的空间、强度分布和范围有较强的影响。这就说明对于地震与重力异常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一次地震特定条件的影响。本研究也为我们理解其它地震前兆物理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鄂尔多斯块体西南定边-大罗山大地电磁剖面解释

      1996, 18(4):32-37.

      摘要 (637) PDF 249.00 K (725)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块体定边-大罗山段大地电磁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电性结构简单,成层性好,上地幔第一高导层顶面埋深基本在109 km左右,相当平坦,块体内部不存在壳内高导层。而靠近大罗山处,上地幔第一高导层向上隆起,隆起最高处距地表92 km,此处测点壳内有电性分层,但由于断裂带的切割使测点之间的壳内分层不易连接,形成不连续层。分析认为该处为深大断裂带,是鄂尔多斯块体的西部边界。

    • 试论地震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

      1996, 18(4):38-42.

      摘要 (508) PDF 220.92 K (813) 收藏

      摘要:地震和泥石流是自然界常见的灾种。对地震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泥石流的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后认为,强烈地震区和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往往也是泥石流高发区;地震通过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水源、动力条件和激发条件等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具有滞后性、周期性、区域性和多沟同时暴发的特点。

    • 甘肃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1996, 18(4):43-48.

      摘要 (534) PDF 279.31 K (584) 收藏

      摘要:利用松潘-平武、肃南、共和等73个地震228条强震加速度记录,根据陈培善先生提出的理论计算公式[1],算出剪应力值并结合其发震构造环境研究了环境剪应力场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裂隙的弹性耦合模型及应用

      1996, 18(4):49-53.

      摘要 (534) PDF 301.86 K (590) 收藏

      摘要:将裂隙视为两种半无限均匀介质经弹簧联结起来的应力连续而应变非连续的物理模型。依据平面波的传播理论提出由振幅比或裂隙耦合动刚度表示裂隙的粘合程度。推导了裂隙两侧地震波振幅的比值与裂隙耦合动刚度的关系。最后介绍了该项研究在对敦煌榆林窟崖体裂隙灌浆效果进行的人工地震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 安宁河断裂带测区古构造残余应力随深度分布

      1996, 18(4):54-58.

      摘要 (530) PDF 267.09 K (590) 收藏

      摘要: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X射线法,在安宁河断裂带测区,选取了9个钻孔的岩芯,测量了岩体中宏观残余应力场的水平和铅直三维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随深度的分布,分析了其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求得了其铅直梯度值。

    • 毛毛山断裂带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及其分段意义讨论

      1996, 18(4):59-67.

      摘要 (603) PDF 348.13 K (677) 收藏

      摘要:在对毛毛山断裂带断错微地貌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位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毛山断裂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具较明显的分组现象和可公度性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明显的互补性,从东到西水平位移具累积滑动亏损特征,垂直位移则具累积滑动补偿性,这反映了沿断裂带活动性质与活动强度的差异性和非均匀性。位移累积滑动亏损直接反映了断裂在一定时段内的特征滑动行为,是进行分段的重要依据。

    • 甘肃省地震数据资料处理实用软件研制

      1996, 18(4):68-70.

      摘要 (527) PDF 134.33 K (610)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套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的应用能使甘肃与全国各省交换的地震前兆资料以及省内各手段、各测项所需的资料自动检索、转发和查错处理。这样,既减少了人工环节,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资料的可靠性。

    • 大同地震后华北地震形势

      1996, 18(4):71-73.

      摘要 (537) PDF 142.42 K (564) 收藏

      摘要:采用几种方法分析了大同地震后华北地区的地震形势。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划分了研究区域,用作者提出的灰色线性预测模型及可公度性预测了发震时间,用作者提出的多点测位法预测了地震危险区并用近百年大陆地震活动特征估计了震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95~1996年华北发生MS ≥ 5.5地震的概率为Pt{1995~1966}=7/11~8/11,地震危险区位于晋东南的概率为PS=7/8~1。

    • 深井电阻率所处井孔位置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1996, 18(4):74-76.

      摘要 (524) PDF 134.81 K (608) 收藏

      摘要:对鲁南地区近几年发生的4级(ML)以上有感地震与深井电阻率所处井孔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活断层-应力场效应"是存在的。

    • 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1996, 18(4):77-79.

      摘要 (584) PDF 116.06 K (401) 收藏

      摘要: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在青海共和境内连续发生6次地震。

    • 地球固体内核快速自转的理论证明和实测证实

      1996, 18(4):80-80,82.

      摘要 (553) PDF 84.82 K (605) 收藏

      摘要: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宋晓东和理查兹首次利用地震波测量了地球固态内核,发现它的旋转速率比地壳和地幔的旋转速率快,每年大约快1.1°[1]

    • 澜沧-天祝地震系列迁移的有序性

      1996, 18(4):81-82.

      摘要 (542) PDF 134.72 K (734) 收藏

      摘要:根据有关资料,将澜沧-天祝地震序列的震中位置(纬度x,经度y)、震源深度(z)、震级(MS,简用M)及发震日期(T)摘录于表1。

    • 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型和强震预报

      1996, 18(4):83-92.

      摘要 (514) PDF 456.47 K (581) 收藏

      摘要:根据以往研究的地震孕育和发生的3个模式提出了地震成因的综合模式、地震前兆指标和预报方法。综合模式由7个单元组成:震源、震源端部的2个调整单元、震源顶部和底部的2个软弱层(这些单元均位于上岩石圈)以及下岩石圈的两个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垂直立交,另一个与震源断层面同面立接)。这7个单元组成了导致强震后果的结构。在构造力源作用下每一个单元围绕震源运动。最终使震源区破裂和发生强震。根据这个模式各种地震前兆异常区的演化与模式中震源与其它各个单元之间的差异性有关,与调整单元、调整层、深部剪切蠕滑断层之间的差异性有关。这种差异性使不同时间或同一时段多个异常区、带边界的交汇点或连接区预示未来强震位置。
      在孕震后期,震源系统某些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并形成正反馈,前兆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出现起伏加剧。根据总结,强震大多发生在第3次起伏加剧的峰值处和峰值后并得到
      M=4.29+0.11t
      式中t为起伏加剧的异常时间,以月为单位。由上述指标可以作出强震的中短期预报。在文章最后我们以唐山地震为例展示了综合模式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