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2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PE理论与地电阻率前兆

      2000, 22(3):209-216,223.

      摘要 (568) PDF 418.50 K (851) 收藏

      摘要:介绍了含裂隙介质的APE理论(anisotropic poro-elasticity).根据APE理论,对裂隙膨胀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当岩石不产生大量破裂时,裂隙的扩张和闭合是互为依存、彼此平衡的.用笔者建立的裂隙方向性集中体积模型的各向异性电导率张量表达式,研究了应力场导致裂隙纵横比变化与地壳岩石电阻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地壳岩石的平均体应变很小或不产生新的裂隙,也可以出现电阻率大的突变.电阻率的正负变化及其量值都与裂隙纵横比及分布的方向有关.这一结果适用于对离震源区较远的场兆的解释,但不涉及震源附近产生大量新生裂隙所激发的近场问题.

    • 半无限空间中剪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二)——倾向滑动断层

      2000, 22(3):217-223.

      摘要 (563) PDF 281.07 K (614) 收藏

      摘要:给出了半无限空间中任意倾角的倾向滑动剪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的一套严密的解析表达式.对前人所做的该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检验和回顾,重新对公式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给出了正确的结果,使得这一套公式更加完善和可靠.

    • 甘肃省河西地区高层建筑动力特性脉动观测研究

      2000, 22(3):224-231.

      摘要 (505) PDF 311.62 K (657) 收藏

      摘要:采用脉动观测方法对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武威皇台大厦、张掖电力大厦和张掖国税大厦3栋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进行测试.在分析3栋建筑的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比时,结合对当地场地特性的分析,指出了河西地区对高层建筑有利的场地条件以及今后在该地区修建高层建筑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 对1954年民勤7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2000, 22(3):232-235.

      摘要 (517) PDF 185.42 K (695) 收藏

      摘要:较系统地研究了1954年民勤7级地震的宏观震中、震区烈度分布及地质构造背景等问题,并圈定了极震区范围.根据调查结果认为,该次地震是由于红崖山-四道山断裂在NE向或NN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左旋斜冲向东端扩张破裂的结果,与NNW向构造带的复合也有一定的关系.

    • 昌平地震台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2000, 22(3):236-240.

      摘要 (573) PDF 271.75 K (593) 收藏

      摘要:介绍了昌平地震台地温测点的基本情况及地温正常变化特征.分析了该测点记录到的一些地震前的地温异常变化特征.自1995年以来该测点观测到11次异常,其中有9次与发生在该台附近(300 km范围内)的地震相对应,有2次异常没有对应地震.距离该测点较近的地震的异常形态为趋势下降-回升型;距离该测点较远的地震的异常形态为突跳型.震前异常幅度越大,平静时间越长,未来地震的震级越大,反之则小.以分为间隔的测值的异常明显优于以小时为间隔的测值异常.

    • 辽河盆地地下流体异常与岫岩MS5.6地震

      2000, 22(3):241-246,257.

      摘要 (495) PDF 351.60 K (715) 收藏

      摘要:分析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MS5.6地震前,辽河油田6口观测井的前兆异常特征.观测项目有水位、采液量、采气量及套管压力等.该次地震前6口井的观测资料均出现明显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前兆异常,辐且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异常形态表现为升-降-升型.抽水、注水、气压、温度等干扰因素对观测资料没有影响,异常是可信的.

    • 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演化特征

      2000, 22(3):247-250.

      摘要 (487) PDF 186.27 K (892) 收藏

      摘要:应用华北地区36个水化观测点的水氡观测资料,以半年为尺度对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水氡异常存在由外围向震中区迁移的特征.异常先在外围地区出现,短临阶段才在震中区附近形成较强的异常区.异常形态有由复杂向简单演化的特征.震后水氡动态演化图像呈现离散态势,并逐步恢复正常.

    • 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速度谱的变化特征

      2000, 22(3):251-257.

      摘要 (526) PDF 178.75 K (452) 收藏

      摘要:从Duda和Nortmann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江苏地区遥测台网的5个台站记录到的54次地震的数字化垂直向位移波形记录,采用13组0.5倍频程的滤波器,计算了各次地震的P波及S波在不同中心周期处的平均速度谱值,研究了地震的P波或S波速度谱的拐角周期及综合因子f值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发生之前1年或更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中小地震,其速度谱综合因子f值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由高值向低值的变化趋势,地震发生在低f值阶段.

    • 桩古25井映震效能分析

      2000, 22(3):258-260,272.

      摘要 (526) PDF 239.02 K (658) 收藏

      摘要:介绍了桩古25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地震前该井产油量变化特征和映震效能.震前该井产油量突升,有时还伴有自喷现象.地震强度越大,异常幅度越大或持续时间越长.该井对绝大部分发生在其周围200 km以内的4级以上地震和500 km以内的5级以上地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映.最后对该井的映震机理进行了讨论.

    • 后续地震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2000, 22(3):261-266.

      摘要 (484) PDF 184.75 K (591) 收藏

      摘要:对中国大陆5.0级以上强震的后续地震进行了分析,按成因将其划分为剩余型、诱导型和后生型3类.讨论了3种后续地震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大震震源机理研究和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 四川冕宁大桥水库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2000, 22(3):267-272.

      摘要 (507) PDF 251.87 K (839) 收藏

      摘要:分析了四川冕宁大桥水库坝区和库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由于库区内断裂比较发育,因此,水库蓄水后,库水将会下渗,易于发生诱发地震.由于大坝和库区位于安宁河断裂中段,因此应注意该段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库坝区边坡较稳定,但是近库坝区局部边坡有失稳的可能性,虽然不致于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但是也应引起重视.

    •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孕震过程讨论

      2000, 22(3):273-278.

      摘要 (448) PDF 254.05 K (632) 收藏

      摘要:共和7.0级地震的发生及共和盆地内古地震遗迹的发现,说明共和盆地不属于低烈度区,其地震危险性是不容忽视的.在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共和地震的构造背景,讨论了共和地震的孕震过程.发现该次地震的孕育经历了近20年,并且可以分为长、中、短、临4个阶段,反映了地壳介质由弹性形变、朔性形变、硬化直至破裂的过程.

    • 青海省共和7.0级地震形成机制再研究

      2000, 22(3):279-283.

      摘要 (484) PDF 204.65 K (701) 收藏

      摘要:分析了龙羊峡水库区的地质、水文条件,研究了1990年共和MS7.0地震与龙羊峡水库蓄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羊峡水库的蓄水过程和水位变化与共和地震序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分布、前兆场变化、形变场变化和测震学指标的变化呈对应关系,与国内外典型水库震例相似,说明共和7.0级地震为龙羊峡水库诱发作用所致,属于诱发型构造地震.

    • 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2000, 22(3):284-287.

      摘要 (489) PDF 174.88 K (718) 收藏

      摘要:研究了华北北部水动态异常及辽河、大港、胜利和华北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构造的关系.认为地震前水动态和油井动态异常形态不仅与观测点所处的区域构造有关,而且与局部构造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隆起区为正异常,凹陷区为负异常.

    • 中国中深源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2000, 22(3):288-295.

      摘要 (550) PDF 327.16 K (701) 收藏

      摘要:分析了中国6.0级以上中深源地震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各主要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关系.深震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以42° N,130° E为中心的2°×2°范围内,震源深度平均约560 km.中源地震集中分布在东海经台湾到东沙群岛一线,形成NE~SW走向的条带,震源深度多在250 km以内,平均约150 km.中深源地震活动具有约63年的周期.中源地震活跃期紧接在深源地震活跃期之后.中深源地震发生以后台湾地区出现7.0级以上,青藏块体北部和东部出现6.0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活动.青藏块体的地震活动总体上表现出自块体北部开始,然后沿块体东部逐步向南迁移的特征.中深源地震及受东部应力场控制的浅源地震活动平静了近20年,1999年珲春7.0级深震和台湾7.6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太平洋板块推挤运动加剧及相关地震开始活跃的信号.

    • 兰州秦王川盆地形成和演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2000, 22(3):296-300.

      摘要 (497) PDF 236.95 K (672)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州市秦王川盆地东西二侧隐伏断裂的探测及区域河流阶地的对比,研究了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王川盆地形成于第三纪.在中更新世晚期由于受东西二侧边界断裂挤压逆冲活动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封闭式的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金强河及黑马圈河沿盆地二侧古河道穿过秦王川盆地,注入黄河,从而使盆地内堆积了较厚的冲洪积砂砾石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由于坪城盆地的持续抬升,河流改道,使秦王川盆地成为一个干旱盆地.

    • 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

      2000, 22(3):301-305.

      摘要 (503) PDF 218.12 K (749) 收藏

      摘要:研究了强震造成地表破裂的宽度范围,得出造成地表破裂的下限震级是6.6级.对应最大震级(M=8.5)的可能破裂宽度是100 km,它是一种带状破裂而不是一种线状破裂.统计得出震级-地表破裂宽度的经验关系式.

    • 地下水位前兆敏感水力学条件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0, 22(3):306-310.

      摘要 (513) PDF 270.48 K (668) 收藏

      摘要:根据弹性孔隙理论,利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承压含水层对井水位的映震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含水层系统的封闭状态对水位的映震效果有很大影响,侧漏的大小和水头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水位的观测效果.在系统封闭很好的情况下,观测水位的变化基本与水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此外,含水层系统的渗透性也是影响水位变化的重要条件之一,渗透性好则水位的映震效果明显.

    • 油田采油和注水对油井动态的影响

      2000, 22(3):311-316,324.

      摘要 (578) PDF 263.64 K (653) 收藏

      摘要:采用弹性理论和地下流体动力学理论,通过理想的水平层状含油层模型,分析讨论了油田采油和注水对油井动态的影响.认为异层采油和注水引起的含油层应力应变的变化,使含油层孔隙压力发生变化,进而对油井的动态产生影响.

    • 胜利油田油(水)井动态观测网及映震效能初探

      2000, 22(3):317-320.

      摘要 (452) PDF 121.11 K (394) 收藏

      摘要:介绍了胜利油田的21口油(水)动态观测井的概况.为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对该观测井网进行了调整.介绍了新的选井原则和观测井的调整情况,并初步分析了该油(水)动态观测井网的映震效能.该观测井网的映震能力较强,地震前产油量通常出现高值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过程中或恢复正常之后.

    • 地震前油井动态变化机理的初步探讨

      2000, 22(3):321-324.

      摘要 (525) PDF 227.71 K (615) 收藏

      摘要:根据理想的水平层状含油层模型,分析研究了地震前油井动态变化的机理.认为由于地壳应力应变的作用,使得含油层内的孔隙流体压力发生变化.当应力增大时,孔隙流体压力也随之增大,进而引起油井的产液量和产气量发生变化.

    • 地震前油井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2000, 22(3):325-328.

      摘要 (450) PDF 238.83 K (661) 收藏

      摘要:分析了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唐山7.8级以及1989年大同6.1级等地震前后胜利油田油井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了油井动态异常变化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地震前油气比的异常幅度比产油量的异常幅度大;异常幅度与震级的大小呈正相关,与震中距呈负相关;对于震中距较远的地震,异常多表现为突跳变化;震中距较近的地震前异常出现早,且形态复杂,基本可以分为早期趋势变化、中期震荡变化和震前突跳3个过程.最后对异常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 由起潮力反演含油(水)层的应力变化

      2000, 22(3):329-332,342.

      摘要 (582) PDF 272.37 K (793) 收藏

      摘要:通过水平层状封闭含油层模型,根据弹性理论和地下流体动力学理论,结合固体潮理论,研究了起潮力对油井动态的影响,给出了由起潮力反演含油层应力的方法.用该方法计算了1983年菏泽MS5.9地震和日本秋田MS7.7地震的应力降,所得结果与用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相近.

    • 渤海及邻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场和地震活动特征

      2000, 22(3):333-337.

      摘要 (489) PDF 233.16 K (719) 收藏

      摘要:对渤海及周围地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发育有NNE、NW和NWW向3组断裂.在渤海海域NNE向的郯庐断裂被NWW向断裂分割为3段,中段地震活动最强,发生过3次7级以上地震和3次6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地震活动可以划分为2个带,即郯庐地震带和燕山-渤海地震带.渤海中部地区热流值偏高,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隆起,上地幔高导层埋深浅,为30~50 m.

    • 油井产液量与井底压力关系的研究

      2000, 22(3):338-342.

      摘要 (490) PDF 274.54 K (727) 收藏

      摘要:利用流体动力学理论,研究了油井产液量与井口压力、井底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了井口压力和油井产液量之间的等效互换关系,进一步研究了油井动态观测资料的科学处理方法.以胜利油田东水-3井为例,对其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讨论了泄流管管径对流量及等效水位的影响.

    • 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2000, 22(3):343-345,348.

      摘要 (492) PDF 234.83 K (607) 收藏

      摘要:简要介绍了串行通讯技术在地震信息传输中的应用问题,包括串行通讯方式、RS-232标准接口及调制解调器等.最后对地震数据的实时传输格式进行了介绍.

    • >短文
    • 二种地震频谱分析方法的比较

      2000, 22(3):346-347.

      摘要 (586) PDF 140.31 K (1032) 收藏

      摘要:利用最大熵谱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分别对天祝地震序列频谱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上述2种方法对于提取地震波中的有用信息都是有效的,可靠的.最大熵谱法的分辨率较高,傅里叶变换分辨率较低,但使用简单、方便.

    • 天水地震台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到时差和震中距的关系

      2000, 22(3):348-350.

      摘要 (497) PDF 112.09 K (643) 收藏

      摘要:根据天水地震台SK地震仪近年来记录的338个震例的资料,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最大振幅面波与初至波到时差同震中距的关系式,并与J-B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J-B表计算出的震中距与实际震中距的偏差较大.用本文给出的关系式和走时表估算震中距可以缩小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 >综述
    • 兰州地震研究所地电场预报地震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2000, 22(3):351-352.

      摘要 (548) PDF 82.47 K (584) 收藏

      摘要:1995年以来,兰州地震研究所根据国际地电场研究的状况,适时地抽调部分科研力量全面开展了地电场预报地震的研究及国际合作,并选派人员出国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地电场理论、异常机理、异常识别、异常特征、观测仪器、新型电极研制和地电台站技术管理诸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以下分4个方面介绍进展情况.

    • >会讯
    • “中国八级大震研究及防震减灾学术讨论会”第一号通知

      2000, 22(3):352-352.

      摘要 (370) PDF 21.37 K (359) 收藏

      摘要:中国及邻区是世界上大陆内发生8级大震最集中的地区.仅20世纪以来,中国就发生MS≥8大震9次,且活动间隔较短.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