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2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南北地震带北段速度结构与电阻率特性

      2000, 22(4):353-360.

      摘要 (480) PDF 337.55 K (742) 收藏

      摘要:建立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下地壳部分熔融几何形状和分布的模型.熔融的几何分布和连通性由以下3个因素决定:①熔融的位置;②熔融所占总体积的比例;③固-固和固-液界面的最小自由能.熔融形状有薄版形、管道形和椭球包体形.用此模型计算出含有部分熔融岩石的体积、剪切弹性模量和电导率的一般表示式.选择参数并计算出南北地震带北段下地壳的vpvs和电阻率ρs值,即在鄂尔多斯地台下地壳的速度为vp ≈6.71 km/s,vs≈3.96 km/s,电阻率为上百至几百欧姆米.而在祁连、秦岭褶皱系下地壳速度vp约为6.4~6.6 km/s,vs约为3.72~3.89 km/s,电阻率为几至几十欧姆米.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地球物理反演结果基本相符,并进行了定性的构造解释.用一个模型对下地壳中的速度特征与电性特性进行联合数值模拟,说明了此模型在解释下地壳中的vpvs和ρ的有效性.

    • 流体分布对松散介质中P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

      2000, 22(4):361-367.

      摘要 (1039) PDF 332.20 K (1033) 收藏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流体对岩石中弹性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必须考虑到流体的分布和粘性.引入气体包裹体模型来研究粘性流体的分布对松散介质中P波速度和衰减的影响,用气泡平均半径来描述流体分布的不均匀性,计算了不同气泡半径和频率下P波速度和衰减随饱和度变化的曲线,并与有效流体模型作了比较.由于流体喷流的存在会使Gassmann方程在高频下不适用,用干燥和饱流体的P波、S波速度修正了理论曲线.测量了玻璃微珠中不同水饱和度下高频P波的速度和衰减,并尝试用峰值频率来计算衰减.此方法求出的Q和频谱比法求出的Q在干燥或饱水时基本相同,随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但衰减峰的大小有差异.根据实测值来拟合经修正的波速和衰减理论曲线从而估算出气泡平均半径,认为P波速度和衰减不仅与饱和度有关而且也与介质内部气体-液体压力平衡有关.

    •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2000, 22(4):368-375,406.

      摘要 (527) PDF 347.34 K (968) 收藏

      摘要: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度、日频度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 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度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 地震活动增强方式及其复杂性

      2000, 22(4):376-381.

      摘要 (532) PDF 292.80 K (798) 收藏

      摘要:分析了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参数W1与相应其它参数的关系以及在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W1值的动态图像变化.结果表明中强以上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增强"通常表现为在强度上的增高、时间和空间上的丛集以及强度增高与时空丛集同时出现3种方式.一些6级左右地震前的W1值动态图像变化表明地震孕育过程往往表现为多应力集中区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演变过程.

    • 对辽宁省岫岩地区2次5级以上地震的短临预报及思考

      2000, 22(4):382-385.

      摘要 (502) PDF 182.21 K (694) 收藏

      摘要:详细记述了对辽宁省岫岩地区1999年11月29日MS5.4地震和2000年1月12日地震的短临预测过程及其依据.预测意见和地震实况对比表明:显著地震地方平太阴时分布特点是地震短临预报的一个较好的指标;一次较大地震发生后,其震后趋势的判定往往也是十分复杂的,需发挥综合分析的作用.某地区历史上的地震类型只能作为参考,一次地震的震型主要应根据该次地震本身的特点来判定.在对地震发生后趋势判定有较大分歧和较多疑点的情况下,不应过早地宣布这次地震已进入晚期的衰减阶段.

    • 新疆伽师地区地应力的GPS损伤模拟研究

      2000, 22(4):386-389,418.

      摘要 (524) PDF 219.67 K (673) 收藏

      摘要:采用几何损伤理论和方法推导了地壳存在不同方向和大小的断层时的有效应力的公式,讨论了利用几何损伤理论来分析和计算地壳中存在不连续断层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对中国新疆伽师地区的地应力变化用几何损伤理论和方法结合该地区的GPS资料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与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发生在该地区的MS≥5.0地震活动可以看出,新疆南部的中强地震活动区主要在应力场变化激烈的地区.

    • 混合地震模型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2000, 22(4):390-396.

      摘要 (468) PDF 287.97 K (77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西部古地震和历史地震资料建立了特征地震模型并与分档泊松模型结合组成混合地震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重要地震带鲜水河-小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并与199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图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在1786年曾经发生过7(3)/(4)级地震的康定地区(离逝时间为213 a,地震复发周期为320 a)的发震概率大于后者,Ⅷ度区面积同样是前者大于后者.这说明地震离逝时间与地震复发周期关系对地震危险性计算是有影响的,特征地震与混合地震模型的引入解决了泊松模型无记忆性的缺陷,使计算的结果更科学、合理.

    • 保山井水位异常的数值模拟

      2000, 22(4):397-401.

      摘要 (482) PDF 210.85 K (707) 收藏

      摘要:利用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MS7.3地震和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保山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原始资料,并根据介质体膨胀变化率和水位变化的耦合关系式,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保山井水位的变化情况.通过拟合实际观测曲线,得出观测井附近含水层内平均应力变化率的演变情况.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2000, 22(4):402-406.

      摘要 (565) PDF 213.18 K (822) 收藏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完成整个网络的信息处理,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等一系列优点,因而用它来进行地震活动性研究是可行的.针对地震活动性问题,初步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分析系统,给出了应用实例.

    • 裂隙介质的等效弹性模量

      2000, 22(4):407-413.

      摘要 (572) PDF 267.57 K (730) 收藏

      摘要:详细推导了弹性场的Eshelby椭球包体理论,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裂隙等效弹性模量的一阶近似式(Hudson公式).目的有二,一是填补国内文献中有关该方面研究的空白;二是阐明有关公式的来龙去脉及物理意义,便于正确的应用.

    • 陕西关中地区剪应力分布及近期地震趋势分析

      2000, 22(4):414-418.

      摘要 (542) PDF 221.95 K (742) 收藏

      摘要:根据峰值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的关系,利用西安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资料,初步计算了陕西关中地区的剪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关中中部的剪应力值较低,近期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但关中北部的韩城、西部的宝鸡-千阳、东部的大荔-华阴一带剪应力值较高,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背景.

    • 华东地区地震活动的加速模型分析

      2000, 22(4):419-423,435.

      摘要 (493) PDF 257.27 K (714) 收藏

      摘要:地震活动加速模型是在岩石断裂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运用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对华东地区及长南带地震活动进行的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本次地震活动期将在2016年左右结束,现在至2016年还将发生总能量相当于7.7级的地震,加速模型中表征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参数α取0.4能适合于华东地区和长南带.

    • 阿尔金南缘断裂安南坝段滑动量的初步研究

      2000, 22(4):424-428.

      摘要 (561) PDF 218.33 K (787) 收藏

      摘要:结合航、卫片解译,对阿尔金南缘断裂东端附近的安南坝段的断裂滑动量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在安南坝盆地南缘,冲沟的阶地位错量分别为T1=2.5 m,T2=23 m,T3=48 m,T4=96 m,T5=185 m.最大走滑量可达3 500 m,估计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3 mm/a.

    •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强震趋势预测

      2000, 22(4):429-435.

      摘要 (562) PDF 286.05 K (772)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空韵律性特征,较详细地研究了该区域的强震等间距、强震空带等间距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时间分布上的23a太阳活动准周期,同时探讨了活动期内主体活动区的迁移规律.综合考虑认为第5活动期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005年,主体活动区在天山带,未来几年内,该区可能会有相当于8级地震的能量释放.

    • 台湾地区强地震活动特性及其解释

      2000, 22(4):436-441.

      摘要 (556) PDF 261.27 K (722)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20世纪台湾地区6.5级以上强地震的活动资料,研究了20世纪台湾地区强地震的成带性、分幕性、迁移性等特性并解释了产生这些特性的原因.

    • 丽江7.0级大震发震机制新见

      2000, 22(4):442-446.

      摘要 (541) PDF 212.68 K (843)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丽江地区构造格架和丽江大震的震后调查,对丽江地震的发震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丽江地震是在主压应力为近NS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NE向丽江-小金河断裂左旋错动和NW向中甸-永胜断裂右旋错动,从而导致巨甸-九子海三角形断块东部近尖端部位出现局部拉张环境,最终导致近NS向西倾的玉龙雪山东麓断层北端撕裂而发震.

    • 海原活动断裂的地壳脱气作用

      2000, 22(4):447-451,464.

      摘要 (581) PDF 251.03 K (996) 收藏

      摘要: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发震断裂的气体构造地球化学作用.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脱气以地壳脱气作用为主,脱气作用产物主要来源于上中地壳,脱气作用的强度与断层应力状态运动特点密切相关.不同元素所反映的脱气深度范围及特征有所不同,氡对浅部断层活动及拉张区脱气作用较为灵敏,汞、氦能反映较深地壳内的脱气作用,氢的异常则与断层的逆冲、推覆作用及断面上岩水作用密切相关.

    • 地震预警(报)系统及减灾效益研究

      2000, 22(4):452-457.

      摘要 (577) PDF 243.68 K (741) 收藏

      摘要:简要阐述了地震预警(报)系统(利用震灾区某点相对震中区地震波的走时差来进行预警)的设计原理,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的功效,8级左右大震其减少人员伤亡率P可达到70%以上.进一步的分析计算还发现,震害损失和地震预警(报)系统减少人员伤亡率Pi的极大值均不在高烈度区和低烈度区,而是在中等烈度区.

    • 兰州中川民用机场扩建工程场地隐伏活断层探测研究

      2000, 22(4):458-464.

      摘要 (473) PDF 288.64 K (664) 收藏

      摘要:通过地质地貌、物探、槽探及钻探等综合探测研究,发现秦王川盆地西缘发育有一条NNW向隐伏断层,且从中川机场扩建工程区通过.详细研究了断层的规模、几何分段和活动年代等有关问题,对该断层对工程场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 1995年永登地震黄土震陷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2000, 22(4):465-470,475.

      摘要 (503) PDF 317.51 K (1304) 收藏

      摘要:通过对1995年永登地震形成的黄土震陷场地现场考察及震区震陷形成的地震动和黄土厚度条件,用震区震陷试验曲线计算了震区试验震陷量.并通过震区震陷黄土和未震陷黄土微结构对比分析,探讨了黄土震陷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震区试验计算的震陷量略小于实际地震震陷量;黄土震陷产生的机理为地震力剪切作用下孔隙结构破坏,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振动质密所致.

    • >综合评述
    • 浅析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进展

      2000, 22(4):471-475.

      摘要 (587) PDF 221.97 K (731) 收藏

      摘要:将中国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现状.总结了中国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一些特征: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甚至在1 100 km左右深处还保留了这一特点,浅部层面地震波速度图像与地表已知的地质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速度图像与地震活动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岩石层厚度及地壳厚度的起伏状况等;最后分析了目前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工作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 >短文
    • 数据复分复接技术在数字化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中的应用

      2000, 22(4):476-478.

      摘要 (562) PDF 146.49 K (805) 收藏

      摘要:阐述了数据复分复接技术基本原理和级联方式.将MPX1059数据复用设备应用在合肥数字化无线遥测地震台网的中继传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

      2000, 22(4):479-482,478.

      摘要 (529) PDF 214.00 K (837)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单频正弦波和实际地震信号的对比分析,表明时频分析应用于地震信号处理是有效的和可靠的,尤其是在希望获得频率成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有普通傅里叶变换所不具有的优点.

    • 孕震体与非孕震体区别的讨论

      2000, 22(4):483-484.

      摘要 (537) PDF 113.34 K (802) 收藏

      摘要:30多年来,虽然中国学者已成功地或较为成功地预报了多次中强地震,但是,地震预报并没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因此,目前对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仍然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 将鄂尔多斯地块作为一独立单元参与中期地震趋势会商的建议

      2000, 22(4):485-487.

      摘要 (520) PDF 141.00 K (648)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是一块地质构造完整且活动强烈的运动地块.在总结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其作为一独立地区单元参与中期地震趋势会商的建议.这对本地区乃至全国地震趋势判断都是有意义的.

    • 数字地球与综合防震减灾

      2000, 22(4):488-491.

      摘要 (613) PDF 181.63 K (603) 收藏

      摘要:地震是破坏力巨大的灾害性自然现象.本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灾害造成百余万人伤亡和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综合防震减灾包括4方面工作.作者以建立综合防震减灾技术系统为例,阐明了数字地球概念在自然灾害预测预防中的应用前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