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多源系统混合前兆场的分离原则、分离方法和强震时间预报讨论

      2001, 23(1):1-6.

      摘要 (560) PDF 249.98 K (717) 收藏

      摘要:1995年7月12日~1996年2月3日在云南及邻近地区曾发生过3次强震,形成了多次地震在短时间内接踵发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各次地震的前兆场之间的相互叠加是不可避免的.用"层次法"对各次地震的前兆场进行了分离,并讨论了分离的原则.结果表明:(1)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在时间轴上相遇时,由于叠加作用使异常幅度特别大;(2)某些震源不同层次点时间相近时,形成前兆突跳群;(3)强震前兆和后效前兆明显,表明未来时段内有强震发生;(4)在多源系统发震的晚期阶段,前兆异常明显减弱,这意味着多源系统趋于解体.

    • 地震震级和地震间隔时间的统计分布研究

      2001, 23(1):7-12.

      摘要 (544) PDF 246.65 K (765) 收藏

      摘要:依据最大熵原理求解出地震震级和地震间隔时间的最可几分布为威布尔(Weibull)分布.以甘肃天祝地区为例,应用极值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威布尔分布模型以及K-S检验和直方图检验2种方法,分别对该地区实际地震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与理论求解结果一致.

    • 基于单键群方法的地震前兆时空群集特征研究

      2001, 23(1):13-20.

      摘要 (531) PDF 348.34 K (666) 收藏

      摘要:利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6年唐山和1989年大同地震前多学科前兆异常的时空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对2次地震前兆的单键群构架的信源熵、平均键长和累积滑动频次进行了时空扫描.结果表明,地震前单键群构架异常非常明显,并且可以分为5个阶段.1975年6月~1976年6月(第4阶段)异常幅度变化最大.震前1个月(第5阶段)信源熵值进一步下降,平均键长变化维持在第4阶段的水平,累积滑动频次增加.异常的变化阶段可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判据.最小信源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外围逐渐向未来地震区迁移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追踪和确定地震危险区的范围.

    • 地震活动的空间层次性特征

      2001, 23(1):21-25.

      摘要 (529) PDF 218.78 K (498) 收藏

      摘要:分析了中美洲及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尺度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试图揭示地震空间活动的层次特征.结果表明,不管所研究区域的范围和总体地震活动水平如何,总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地震活动水平分别为高、中、低的小区域;在把一个区域粗略划分成4个小区域的情况下,地震活动性最高与最低小区域的地震数目比值约为4~5;对于更小的区域,地震活动也都具有这种规律,表现出很好的层次性,并且这种层次性不依赖于时间和震级.地质构造的空间层次性是产生地震空间分布层次性的可能原因.

    •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动态异常演化特征

      2001, 23(1):26-29.

      摘要 (506) PDF 180.86 K (661) 收藏

      摘要:以30口水动态及油井动态观测井1973年至1978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唐山7.8级地震前后水动态和油井动态异常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次地震前后水动态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异常首先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然后异常区向外围区扩展,并呈现多点集中的特点.在中短期阶段异常明显向震中区收缩、迁移.在临震阶段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异常集中区.

    • 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和景泰6.2级地震前的短临弱前兆信息

      2001, 23(1):30-35.

      摘要 (814) PDF 258.21 K (735) 收藏

      摘要:应用作者研究的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及定量指标[2],对1990年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省(区)部分专业台4种手段、31个台(项)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在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和景泰6.2级地震前,约占总数65%的台项均出现了弱前兆异常.事实进一步证明,作者提出的提取弱短临前兆信息的方法是有效的和实用的.

    • 月亮山东麓断裂古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2001, 23(1):36-40.

      摘要 (488) PDF 219.95 K (749) 收藏

      摘要:月亮山东麓断裂位于海原断裂带的东段.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该段断裂也发生了破裂.对该段断裂的古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月亮山东麓断裂可能发生过5次破裂事件,主要分布在全新世的早期和末期.海原断裂带具有分段破裂的特征,因此需要对照整个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特征,才能确定月亮山东麓断裂是一个独立的破裂单元还是其他段落破裂的影响段.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边坡抗震抗滑稳定性评判方法

      2001, 23(1):41-45.

      摘要 (471) PDF 201.46 K (708) 收藏

      摘要:从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边坡抗震抗滑稳定性评判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选择四川和云南地区的70个边坡实例作为学习样本,对BP算法进行了学习和检验.实例计算表明,BP网络性能良好,所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神经网络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新方法.

    • 土坡抗震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滑动面法

      2001, 23(1):46-52.

      摘要 (496) PDF 280.29 K (678)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土坡抗震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即将有限元法和传统的滑动面法相结合.首先根据有限元法通过求解动力方程,计算出某一时刻土坡内的有效应力,然后根据有效应力计算该时刻的最危险滑动面及对应的安全系数.该方法不仅能够考虑土的应力应变性质,而且能够在任意时刻确定最危险滑动面的位置及安全系数.给出了该方法的详细算法.

    • 横波技术在工程物探中的应用

      2001, 23(1):53-59.

      摘要 (500) PDF 301.45 K (1011) 收藏

      摘要:概述了横波勘探的方法技术及应用范围.指出了横波勘探在工程地震和工程物探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某些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介绍了几种方法的应用实例.实际应用效果显示该方法是比较实用的.

    • 数字化测氡的实验研究

      2001, 23(1):60-65.

      摘要 (496) PDF 244.08 K (752) 收藏

      摘要:采用流通式氡气源模拟实际流程,对数字化测氡的各个环节以及仪器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计数率随气体流量的升高而降低,并用氡气在闪烁室中的通过时间予以解释.指出对测氡仪器必须进行标定,而且必须用流通式氡气源来标定;在观测中应控制或测定进入闪烁室的气体流量.最后对闪烁室的放射性污染进行了理论分析.

    • 由井水位资料反演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的动态演化过程

      2001, 23(1):66-68.

      摘要 (502) PDF 155.44 K (590) 收藏

      摘要:利用文献[1]给出的用井水位资料反演含水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井水位动态观测资料,反演了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应力场的零值线穿过震中区.地震前,震中区周围应力场发生转向,由正应力区变为负应力区,同时正应力的量值逐渐增大.地震发生后应力场呈缓慢变化.

    • 甘宁青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电性和力学环境

      2001, 23(1):69-73.

      摘要 (505) PDF 224.76 K (660) 收藏

      摘要:以200多点次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6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为根据,结合重力测量和地热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强震孕育的深部环境.认为强震孕育在增厚的低阻层的顶部,低速层的上方以及介质在横向上电性和力学性质均剧烈变化的环境之中.这些条件的实质是在地应力作用下纵、横向地层变形不一致,在这些不协调之处极有利于应力集中.

    • 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2001, 23(1):74-77.

      摘要 (501) PDF 182.38 K (702) 收藏

      摘要:对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网1991~1999年9期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了重力场变化与永登5.8级和宕昌3.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2次地震前后,靠近震中的测点的重力值有明显变化.

    •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大地电磁测点布设条件探讨

      2001, 23(1):76-81.

      摘要 (490) PDF 190.04 K (655) 收藏

      摘要:根据多年来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实践,从仪器、野外地形和干扰因素3个方面探讨了测点的布设条件.对仪器的布设方式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山区和盆地大地电磁测深资料的差异,提出了测点布设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2个测点受电磁干扰的具体资料,和避开干扰源重新选择测点的观测效果.认为仪器抗干扰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干扰信号和大地电磁频谱相接近,则很难被仪器的抗干扰能力所抑制.

    • 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稳流电源技术的发展

      2001, 23(1):82-87.

      摘要 (486) PDF 234.97 K (701) 收藏

      摘要:详尽地分析了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供电电源的发展过程.对几种电源的技术指标和性能作出了评价.在对几种电源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后,指出对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的稳流电源的设计应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介绍了作者设计的主电路图.

    • 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随机误差的新方法

      2001, 23(1):88-91.

      摘要 (509) PDF 190.91 K (704) 收藏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消除地电阻率观测中随机误差的新方法——变周期供电法.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步骤.从计算机模拟和实验室模拟2个方面对该方法消除随机误差的效果进行了验证.

    • >学术争鸣
    •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2001, 23(1):92-98.

      摘要 (561) PDF 339.65 K (859) 收藏

      摘要: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10 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15~20 km,因此,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海原断层上的各种地震形变为地震诱发的产物.

    • >综述
    • 土结构性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2001, 23(1):99-103.

      摘要 (544) PDF 208.81 K (1009) 收藏

      摘要:介绍了土结构性的概念和土结构性研究的意义.回顾了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对土结构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力学方法是进行土结构性定量化研究的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