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坚固体模型近地表形变场、应力场时空分布动态模拟研究

      2001, 23(2):105-111.

      摘要 (481) PDF 304.65 K (714) 收藏

      摘要:基于坚固体孕震模式,参考板内地震孕育特征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4层地壳结构模型,对近地表形变场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出现形变空区.在孕震的中短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平均应力明显增强,这是各种前兆异常出现有规律的迁移变化,即从外围地区逐渐向强震震源区迁移、集中的内在机理.

    • 泰安台YRY-2钻孔应变仪线差应变潮汐参数及其稳定性研究

      2001, 23(2):112-116.

      摘要 (573) PDF 212.49 K (674) 收藏

      摘要:介绍了泰安地震台YRY-2钻孔应变仪1991~1996年观测数据的调和分析结果.分析了潮汐参数的动态特征及其稳定性,并将有关结果与洞体水平线应变仪的(伸缩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泰安地震台YRY-2钻孔应变仪NS分量M2波月潮汐因子的离散中误差为3.3%,NE分量为3.6%,相位滞后的月离散误差小于2°.该指标与最好的洞室仪器SSY-Ⅱ的结果相当.

    • 1998年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高陵测点10m地温异常特征

      2001, 23(2):117-119.

      摘要 (991) PDF 141.82 K (833) 收藏

      摘要:研究分析了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高陵测点10 m地温的变化特征.1997年高陵地温呈下降变化,12月15日地温突升.该次地震前15天地温升高现象非常明显,震后恢复正常.西安市高压开关厂测点10 m地温也从1997年12月中旬开始出现上升异常,1998年1月1日地温上升速率突然加大.可以认为,高陵测点观测到的10 m地温异常是可信的.

    • 延庆松山泉水汞的映震特征研究

      2001, 23(2):120-124.

      摘要 (512) PDF 224.31 K (633) 收藏

      摘要:在对延庆松山泉水汞观测资料进行清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该泉水汞的映震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泉水汞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较高.1997年以来,其异常对于测点附近发生的有感地震及中小地震和距测点较远范围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有很高的对应率.根据地质构造的活动特征对该泉水汞映震灵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 利用地下流体异常预测强震危险区的标志与方法

      2001, 23(2):125-130.

      摘要 (455) PDF 255.31 K (639) 收藏

      摘要:在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北部5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空间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流体动态异常的迁移特征.根据迁移特征和异常时间与震中距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强震危险区的5个标志和3个步骤,并用几个震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运用地下流体异常的空间演化特征能够对未来强震危险区作出有一定可信度的预测.

    • 利用地磁场总强度预测地震三要素初探

      2001, 23(2):131-136.

      摘要 (527) PDF 244.18 K (660) 收藏

      摘要:计算了河南省6个台站的相邻时段的地磁场总强度观测资料的自相关系数.分析了各台自相关系数的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各台的自相关系数曲线对应地震的效果较好.发震时间一般在异常低值后1~8个月.统计得出了各台所对应的地震震级与自相关系数异常面积和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利用3个以上台站的经验公式和交汇法,即可以求出震中位置和地震震级.经震例检验,该方法基本可行.

    • 祁连-海原地震带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分布及其应用

      2001, 23(2):137-141.

      摘要 (460) PDF 208.71 K (625) 收藏

      摘要:研究了1970年以来发生于祁连-海原地震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震序列类型,研究了各种类型地震序列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带的18次中强地震序列中有44%为主震型,56%为孤立型.西海固地区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孤立型;101°~103.5°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东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一般为主震型;99°~101°E范围内的祁连山中段为孤立型和主震型序列并存;99°E以西的祁连山西段的中强地震序列为孤立型.将上述结果应用于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的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判定结果与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符合.

    • 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2001, 23(2):142-148.

      摘要 (559) PDF 279.65 K (606) 收藏

      摘要:研究了宁夏南部地区(35°20'~37°40'N,104°30'~106°30'E)小震综合机制解的变化特征.发现在中强地震前,该地区小震综合机制解的P轴方位偏离平均值,向E或SE偏转,其仰角有增大的趋势,同时小震纵波(Pn和Pg)初动符号一致.6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区P轴方位与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该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近几年来的地震活动图像显示,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向中卫、中宁和同心地区集中的迹象.

    • 新疆成组中强地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

      2001, 23(2):149-154,159.

      摘要 (483) PDF 285.63 K (583) 收藏

      摘要:用"震源触发-系统响应"孕震模式,分析讨论了新疆1996~1998年成组强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由此定义了"诱发信号震".进而分析研究了诱发信号震与后续主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后触发(或引起)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及边缘很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强震或其强余震发生当天或稍后1天内发生的信号震具有预报意义.信号震发生后,其周围200 km范围内未来3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其震级可能比信号震的震级高0.5~2.0.最后对成组强震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青海省河南MS5.1和玛沁MS5.0地震后库玛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趋势研究

      2001, 23(2):155-159.

      摘要 (518) PDF 223.52 K (651) 收藏

      摘要: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大武地震台尾波持续时间及长宁、湟源和西宁3个台水氡异常变化,讨论了1999年河南MS 5.1和玛沁MS5.0地震发生后库玛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河南-玛沁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与库玛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库玛断裂带中东段存在一个由ML ≥3.0地震围成的空区;上述2次地震发生后大武地震台尾波持续时间异常依然存在,长宁、湟源和西宁台水氡趋势异常仍然持续.据此认为库玛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的背景.

    •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2001, 23(2):160-163.

      摘要 (514) PDF 183.51 K (697) 收藏

      摘要: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3条NW向隆起带,渭河盆地内部存在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 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研究

      2001, 23(2):164-168.

      摘要 (504) PDF 219.39 K (631) 收藏

      摘要: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黄河小浪底水库及其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地质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活动性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采用概率预测法对小浪底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逻辑信息法和灰色聚类法对诱发地震的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水库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最可能发生诱发地震的地段为库区中段,震级上限可达5级

    •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

      2001, 23(2):169-171,193.

      摘要 (474) PDF 187.52 K (555) 收藏

      摘要:利用文献[1]给出的由深井水位变化反演地壳深层应力变化的方法和华北地区井水位变化资料,反演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大区域应力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分析了应力场的动态调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2年,在震中区及附近出现应力下降异常区.临震前异常幅度增大并且异常区向外围扩展.震后异常区收缩并逐渐消失.

    • 一种简单的大地电磁阻抗张量畸变分解方法

      2001, 23(2):172-180.

      摘要 (589) PDF 331.78 K (742)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简单的大地电磁阻抗张量畸变分解方法.引入3d/2d模型,使得全畸变的大地电磁阻抗张量被简化.通过对比Swift旋转和Bahr分解后的资料,用联系二者的畸变矩阵表示浅层三维电性异常体对区域二维构造的局部畸变影响.通过研究畸变张量矩阵,并对其进行分解,可将局部三维电性不均匀体产生的畸变与区域构造分离开来,从而了解区域构造的维数特征和局部畸变类型及其对区域构造的影响.最后,应用3个测点的实际资料,对这种简单的畸变分解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且应用方便,解释效果较好.

    • 地震图数字化技术中的倾斜校正和波形分割

      2001, 23(2):181-184.

      摘要 (417) PDF 173.40 K (968) 收藏

      摘要:重点阐述了在对模拟地震图进行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利用图中水平线信息完成倾斜校正以及利用中值滤波增强信号、自适应提取信号的波形分割技术.

    • 兰州地区季节冻土声波现场测试研究

      2001, 23(2):185-188.

      摘要 (510) PDF 176.84 K (57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兰州地区4个不同地貌单元季节冻土的现场声波波速测试,获得了0~1.5m深度范围内冻土和融土的纵、横波波速.实测了相应的黄土的密度、含水量及地温资料.分析了波速与土的胶结状态、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的胶结程度对波速有重要影响.土质疏松,波速较小;土质密实,波速较大.温度在0℃以上时,波速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温度在0℃以下时,波速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 地下水年龄与泉点映震能力的关系及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2001, 23(2):189-193.

      摘要 (565) PDF 220.08 K (715) 收藏

      摘要:岩体中地下水的年龄对水化学异常类型有较大影响.地下水年龄也是水-岩反应剧烈程度的一个间接标志.年龄太小,反映地下水在岩体中贮留的时间短,不可能充分反映地壳内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从而可能降低其映震能力;反之,如果贮留时间太长,地下水就不能及时地反映出地壳内部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年龄适中的地下水中的一些化学组分易于表现出完整的异常形态,而年龄太大或太小的地下水中的化学组分常表现出短临异常.震后效应的持续时间可能与地下水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

    • 排除油田深水井动态干扰因素的一种方法

      2001, 23(2):194-198.

      摘要 (526) PDF 191.38 K (570) 收藏

      摘要:为了适应油田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处理,有效地排除干扰,对Weiner滤波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处理了胜利油田东水-3井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各种干扰对地下水动态观测的影响.

    • >综合评述
    •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研究的进展及问题讨论

      2001, 23(2):199-205.

      摘要 (470) PDF 297.59 K (603) 收藏

      摘要: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 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弹性本构关系讨论

      2001, 23(2):206-216.

      摘要 (475) PDF 411.26 K (379) 收藏

      摘要:论述了地壳介质中存在的几类各向异性弹性本构关系.推导了应变能变换公式、EDA薄层各向异性弹性常数及非对称面上EDA构成的单斜对称弹性常数的计算公式.讨论了几种各向异性对称系统的特征方程,并给出了弹性波的角散表达式.最后选取合理的参数对波的角散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