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及恢复重建对策

      2009, 31(1):1-7.

      摘要 (799) PDF 597.63 K (1149)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震的震害特点,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后甘肃灾区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震后防灾减灾恢复重建对策。

    • 循环荷载下液化对土层水平往返变形的影响

      2009, 31(1):8-14.

      摘要 (731) PDF 362.88 K (861) 收藏

      摘要:采用多工况振动台实验研究液化对土层水平往返变形的影响。以干砂实验为参照,分析孔压增长与土层加速度和土层往返变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液化将引起土表加速度显著降低,减小惯性力传递,但同时会引起土层往返剪应变明显增大。对往返变形而言,液化土层往返剪应变就可达到1%~5%的大变形状态,且液化土层往返剪应变沿深度呈下大上小分布。土层中孔压比0.4~0.8是往返变形出现放大的敏感段,在孔压比0.8左右而不是在1.0达到最大。作为其结果,土层液化将对刚性上部结构振动起减震作用,但同时增大的往返剪应变也易导致基础和地下结构破坏,特别是对液化层与下部非液化层交界处的构件更敏感。

    • 强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特征

      2009, 31(1):15-20.

      摘要 (770) PDF 407.26 K (663) 收藏

      摘要:岩体的地震动力破坏是岩体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缺乏研究的原因;将岩体地震动力破坏划分为6种形式即:滑坡、崩塌、剥落、塌陷、地裂缝和岩体松动,其中岩体松动是震后产生次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按照动力作用方式、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应力状态和破坏机制对岩体地震动力破坏进行分类,并探讨了地震滑坡和非地震滑坡的区别;讨论了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5个特点:不均匀性、重复性、丛集性、结构控制性和广泛性。

    • 土质边坡剖面上动力响应异常点与潜在滑动面位置的关系研究

      2009, 31(1):21-25.

      摘要 (742) PDF 295.84 K (899) 收藏

      摘要:通过数值分析对土质边坡动力响应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在土质边坡剖面上动力响应参数分布异常的地方跟通常认为的潜在滑动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在坡体内发生较大剪应变处土体的动力特性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从而使动力传递异常。

    • 非匀质场地地震反应的模态叠加法解

      2009, 31(1):26-30.

      摘要 (750) PDF 273.83 K (957) 收藏

      摘要:将模态叠加法应用于刚性基岩上、受竖直向上传播的稳态剪切地震波激振下剪切刚度沿深度按指数规律增长的单层非匀质场地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求得有效振型参与系数的解。在算例分析中将此类非匀质场地与剪切波速取为平均值的匀质场地的有效振型参与系数进行了比较,并验证了第一阶固有频率的工程估算式仍可用于此类非匀质场地,且其对估算高阶固有频率是个很重要的参数。

    • 三维大地电磁激电效应特征研究

      2009, 31(1):31-34,85.

      摘要 (976) PDF 227.95 K (992) 收藏

      摘要:在积分方程法的大地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中引入Cole-Cole模型研究激电效应特征,对均匀半空间中存在极化体时的三维大地电磁测深响应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了极化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激电效应使观测视电阻率值变低;地下高阻极化体比低阻极化体的激电效应强,特别是极化率大的高阻极化体对大地电磁响应影响大,使观测结果出现假异常。

    • 基于随机各向同性背景的粘弹性单斜介质二维三分量正演模拟

      2009, 31(1):35-39.

      摘要 (686) PDF 330.57 K (977) 收藏

      摘要:将Von Karman型的随机各向同性背景引入粘弹性单斜各向异性波动方程,并应用交错网格技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这种非均匀复合介质中波场特性既体现了规律性较强的粘弹性单斜各向异性性质,又体现了介质的随机性特点。具体表现为:胀缩、剪切品质因子造成了振幅的显著衰减;相同方差条件下,尺度越小随机介质干扰强度越大。为进一步研究裂隙型油气藏基本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对兰州市刘家堡断层的新认识

      2009, 31(1):40-45.

      摘要 (827) PDF 397.02 K (960) 收藏

      摘要:以往兰州市的地学界和工程学界普遍认为兰州市存在一条自安宁到桑园峡纵贯兰州市区的刘家堡断层(亦称孔家崖断层),是一条隐伏的规模较大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因而对市区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钻探资料及对兰州市安宁区文华嘉苑场地大探槽的开挖证实,所谓"刘家堡断层"其实为一不同岩性的接触界面。

    • 利用汶川余震流动观测资料探讨地形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2009, 31(1):46-50.

      摘要 (793) PDF 247.97 K (923) 收藏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使用相同仪器在甘肃文县县城山脚、山腰和山顶分别架设数字流动强震仪,获得12次近场强余震记录。分析表明地形起伏对于观测点的峰值加速度影响明显。山顶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地质条件下较山脚的观测值大1.5倍左右,在记录值较大时优势频率也偏低。在强震动作用下同一地区的地形条件不同造成了地面峰值加速度和卓越频率的差异,致使山顶建筑物所受损坏程度普遍较重。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有所不同。

    • 影响公众震灾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以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地区为例

      2009, 31(1):51-56.

      摘要 (817) PDF 422.27 K (935) 收藏

      摘要:研究震灾风险认知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从公众视角揭示风险潜在因素,为降低灾害风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新疆的喀什、乌鲁木齐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影响公众的临震心理、风险估计、地震知识水平、防震意愿及行为等震灾风险认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房屋结构、居住区危险性等;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与风险认知因子形成正、负反馈链,其中收入水平影响了风险感知是否能转化为防减灾的积极行为。并在灾害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 由多台定点长水管倾斜资料构建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的初步尝试及应用

      2009, 31(1):57-60,103,107.

      摘要 (885) PDF 924.98 K (937) 收藏

      摘要:尝试利用多台定点地倾斜形变资料构建形变场时空动态演化图形的方法,对中国大陆47个定点形变台水管倾斜仪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构建了地倾斜形变场时空演化分布图像。以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水管倾斜资料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地震前后较多台站水管倾斜仪的日均值都出现了趋势上的较大变化,东西向日均值、南北向日均值和南北向潮汐因子的空间分布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变化,而东西向M2波的潮汐因子没有出现较明显的变化。随着定点形变台站的建设和资料的积累,该方法可以构建每月或者每周形变场的变化,有望用于地震预报工作。

    • 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2009, 31(1):61-65,103.

      摘要 (661) PDF 640.54 K (890) 收藏

      摘要:利用兰州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和达法计算出2001年1月—2007年6月发生在青藏块体东北缘2 953次地震的波速比值。将青藏块体东北缘按1°×1°、0.2°×0.2°分成小区,求出每个小区域内的平均波速比值。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青藏块体东北缘平均波速比值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差异,甘东南(N34°以南)波速比值最高,祁连山地震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附近次之,甘肃中部最低;(2)青藏块体东北缘矿震分布区域和1°×1°的低波速比值区域一致,地震波速比值是判定矿震的可能依据之一;(3)地震波速比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所得的平均波速比值为研究青藏块体东北缘波速比值随时间变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 兰州兴隆山北缘断裂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2009, 31(1):66-70.

      摘要 (686) PDF 397.23 K (933) 收藏

      摘要:兴隆山北缘断裂是兰州盆地南侧边界断裂,也是兰州地区最重要的活动断裂之一,全长约54 km,呈东段NW走向西段近EW走向的弧形断裂。在加里东和燕山运动期,兰州地区在近NE-SW向主压应力下,断裂主要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活动性质。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期),主压应力方向改变为NNE-SSW方向,断裂活动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东段新活动表现为逆左旋运动,西段表现为正左旋运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中期,可能与兰州黄河Ⅲ级阶地的形成年代相对应。

    • 震害快速评估中基于GM(1;1)模型的人口预测

      2009, 31(1):71-74.

      摘要 (688) PDF 216.47 K (1189) 收藏

      摘要:地震灾区人口数据是破坏性地震发生时震害快速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关键基础数据。本文利用GM(1,1)模型建立了甘肃省县一级人口数量的增长模型,实现了静态人口基础数据在地震发生时的动态计算,使其更接近于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为震害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人口基础数据。

    • 中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自振特性分析

      2009, 31(1):75-79.

      摘要 (713) PDF 284.67 K (966) 收藏

      摘要:利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对一中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进行了结构自振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求出了自振频率、振型等动力参数,对其模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通过变换拱桥的主要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了它们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振频率随矢跨比的减小略有提高;横撑有助于增强拱肋的横向刚度,减小拱肋面外振动,提高抗风稳定性;各振型的自振频率值随拱肋刚度的提高近似成线性增大,可以通过改变拱肋刚度来调整其自振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同类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 汶川M_S8.0地震对甘肃陇东地区的破坏影响与特征分析

      2009, 31(1):80-85.

      摘要 (665) PDF 465.23 K (925) 收藏

      摘要:在汶川MS8.0地震后甘肃陇东地区的详细灾害调查基础上,对该区地震破坏进行了分类研究,给出了各种建筑物及工程结构的破坏程度及破坏特征。结合该区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对产生地震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地震破坏相对严重的原因除与建筑物本身质量及结构有关外,还与远震和地形影响的长周期效应及持时较长有关。

    • 常时微动测试在汶川地震甘肃灾区建筑结构震害调查中的应用

      2009, 31(1):86-90.

      摘要 (778) PDF 288.04 K (884) 收藏

      摘要:为了调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大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结构震害和次生地质灾害特点并研究其破坏机理,本文开展了对甘肃灾区部分典型场地和房屋的常时微动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震害程度房屋的常时微动测试结果与其实际破坏情况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 河北省文霸网流动重力观测对网区及周边地震的反应

      2009, 31(1):91-96.

      摘要 (656) PDF 583.92 K (684) 收藏

      摘要:绘制了河北省文霸网流动重力测值的时序变化曲线和空间等值线,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观测对网区及周边地震的反应。重力异常呈现下列特征:震前异常持续时间约2年左右,变化量值在几十微伽;异常主要形态表现为持续下降,震前转折;邢台5.4级地震和文安5.1级地震前网区重力场均出现了显著的、连续的高值异常区;网区内的文安5.1级地震的震中位于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的高梯度带上。

    • 重庆荣昌地区尾波Q_C值特征

      2009, 31(1):97-101.

      摘要 (708) PDF 284.75 K (978) 收藏

      摘要: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4年1月—2007年9月重庆市台网记录的荣昌县及其附近地区48个ML≥2.0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该区域尾波QC值,并对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该区为QC值低值、对频率强依赖性区域。另对QC值分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显示QC值变化量不大,结果较稳定,说明在研究时段内该区域地下介质结构无明显变化。

    • 用非传统方法回顾性讨论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预测

      2009, 31(1):102-102.

      摘要 (706) PDF 54.90 K (836)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