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多层住宅环境振动影响测试与减振措施分析

      2014, 36(2):207-213.

      摘要 (2745) PDF 14.70 M (6023) 收藏

      摘要:上海深厚软土地区某6层砖混住宅房屋经常受到间歇性的振动干扰,其中5~6层尤为明显。本文通过现场振动测试确认了振源为距房屋北侧约80 m远处道路上通过的重型车辆。分析了房屋的环境振动特征和幅值,将其与新近实施的国标《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 -2013)中有关住宅舒适性振级限值进行了比较;对影响舒适度最为严重的住宅结构水平横向振动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对结构环境振动响应起主要作用的第1阶自振频率和振型,由下设虚拟层来考察地基土的影响;最后根据该住宅环境振动的特性,分析了减振目标和可供进一步计算优化的两种减振技术措施。本文的实测与分析方法对解决类似的工程问题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 红沿河核电取水隧洞进水口高边坡抗震稳定分析

      2014, 36(2):214-219,227.

      摘要 (1566) PDF 17.81 M (1390) 收藏

      摘要:以红沿河核电取水隧洞进水口高边坡为背景,介绍了核电工程中边坡抗震稳定分析的原理和分析方法。依次采用滑动面法、静力有限元法和动力有限元法计算该边坡的抗震稳定性,得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及滑动面位置;根据安全系数时程曲线进一步得到边坡最小安全系数和最小平均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天然边坡安全系数不满足《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必须进行削坡加固。本文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成果对于类似核电工程中的高边坡抗震稳定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海上风电结构地基土动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2014, 36(2):220-227.

      摘要 (1339) PDF 14.13 M (1169) 收藏

      摘要: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的海上风力发电机在风、浪等荷载的共同作用下其结构—地基系统具有复杂的受荷特性,使得基础周围的地基土表现出复杂的应力变化特性。本文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海上风机上部结构所受水平荷载与波浪荷载的作用方向夹角以及荷载频率对地基土应力状态的影响,揭示了海上风机单桩结构地基土的典型应力时程变化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海上风电结构地基土的应力幅值大小和主应力方向角都在发生变化,上部水平荷载与波浪荷载间的夹角以及二者的频率都对地基土的应力状态,特别是主应力方向角的旋转产生了很大影响。

    • 基于流固耦合两相介质动力模型的饱和土体—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研究

      2014, 36(2):228-232.

      摘要 (1371) PDF 11.54 M (905) 收藏

      摘要: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应用流固耦合两相介质动力模型孔压单元模拟场地饱和土体,进行了饱和土体-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输入的最后时刻结构的两侧底角区域应力值最大;土体的孔隙压力和竖向位移主要集中在结构下方的区域,结构两侧土体的孔压与竖向位移呈对称分布;场地土体的竖向位移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体系最大地震反应出现的时刻对应于输入地震动的最大加速度出现的时刻。表明了流固耦合两相介质动力模型孔压单元在饱和土体-地下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研究中的有效性。

    • 重塑黄土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2014, 36(2):233-238,248.

      摘要 (1481) PDF 17.59 M (1114) 收藏

      摘要:有关黄土抗强度及相关特性的研究甚少,其主要原因是土抵抗拉伸的能力过于微弱。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黄土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人们认识到土的抗拉强度是不能忽略的。而黄土微弱的抗拉能力使得在试验过程中任何操作引起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其强度值的严重偏差,所以有一套严格准确的试验参数和正确无误的试验操作步骤势在必行。本文采用兰州市九州开发区的重塑黄土,用轴向压裂法系统研究了黄土在不同的加载速率、试样高度、制样方法、加载圆柱直径时的抗拉强度。结果表明轴向压裂法测试土体的抗拉强度时上述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加载速率在1.0 mm/min下测定的不同试样强度值间的变化幅度为最小;高径比为1∶1的试样的抗拉强度值既位于不同试样强度值变化过程的中间位置又处于强度相对差值的最小处;静压制样优于击实制样且其抗拉强度较大;抗拉强度测试值随加载圆柱体直径呈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可供土体抗拉强度试验参考,也可为土体抗拉强度试验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 压实黄土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

      2014, 36(2):239-242.

      摘要 (1253) PDF 6.79 M (1189) 收藏

      摘要:采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压实系数条件下压实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获得了工程上常用的邓肯—张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初始条件下主应力差-轴向应变关系基本符合双曲线关系;主应力差和初始切线模量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对相同围压,破坏点处的主应力差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实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黏聚力、内摩擦角、K值及Rf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随压实系数的增加而增大;而n值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

    • 基于多点位移控制的梁柱节点刚度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

      2014, 36(2):243-248.

      摘要 (1275) PDF 10.85 M (1079) 收藏

      摘要: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梁柱节点连接刚度的平面钢框架模型,采用SPRING2单元模拟梁柱连接,以不同弯矩—转角曲线作为节点约束条件,并通过添加位移约束方程实现多点位移控制加载。通过与两层两跨半刚性钢框架的实验结果进行模型验证,设定不同节点刚度影响系数α的值,建立一组不同节点刚度的六层两跨钢框架模型,对其进行了单向加载及循环加载,对比分析了承载力、侧向刚度、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特性。结果表明:当α介于1/15~1/20时钢框架承载力及侧向刚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延性及耗能能力。可为实际工程中节点设计提供参考。

    • 西安市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关系的研究

      2014, 36(2):249-255,280.

      摘要 (1395) PDF 14.05 M (1249) 收藏

      摘要:通过对西安市3个主要地貌单元共309个钻孔剪切波速资料的分析整理,采用指数和线性拟合两种方法对测点较多的细砂、中砂、粗砂、黄土、粉质粘土、古土壤、卵石等土类的剪切波速VS与土层深度H的关系进行统计回归,得到其经验关系式;将实测剪切波速值与利用上述统计结果得到的预测值进行对比检验,两者差别不大。说明区分地貌单元和各类土层的VS与H经验关系可靠且符合当地岩土特征,可用于西安地区一般建筑的工程勘察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 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分析

      2014, 36(2):256-260.

      摘要 (2439) PDF 11.06 M (5968) 收藏

      摘要:根据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背景地震目录(M≤6.0),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的方法研究了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给出了蒙古国50年超越概率10 %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为0.05 g,部分地区高达0.1~0.15 g,意味着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高,在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时应充分考虑背景地震活动,采用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因此在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应采用多个模型加权平均的方法,平衡地震频度和地震震级的影响。

    • 江淮地区地震考古的新发现

      2014, 36(2):261-268.

      摘要 (1388) PDF 9.87 M (1079) 收藏

      摘要: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 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 甘肃华亭矿区设定地震的地震动场影响研究

      2014, 36(2):269-273.

      摘要 (1356) PDF 14.17 M (896) 收藏

      摘要:近断层区域地震动的分布特征对断层附近工业矿区及矿区内工业建筑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甘肃省华亭地区及其附近区域展开研究,分析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及小震活动等,结合中国大陆地区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给出的大震危险区判定成果,预测了设定地震发生时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六盘山南段断层发生M7地震时,潜在破坏性地震动的影响范围集中在震中及断层附近区域,沿断层走向展布。峰值加速度的范围约为0~1 500 cm/s2,其中华亭地区峰值加速度约为100 cm/s2,华亭地区东侧的宁县南煤矿和宁县中煤矿的峰值加速度约为50 cm/s2。

    • 玉树7.1级地震强震动流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

      2014, 36(2):274-280.

      摘要 (1288) PDF 12.35 M (928) 收藏

      摘要: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M7.1地震。震后在地震现场架设了7台强震动流动观测仪,记录了大量强震动记录。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次流动观测所获得的强震动记录,对典型记录进行了初步处理,并对记录特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 1556年华县8¼地震历史记载的地震科学价值研究

      2014, 36(2):281-285.

      摘要 (2016) PDF 11.33 M (6657) 收藏

      摘要: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 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的一种方法

      2014, 36(2):286-291.

      摘要 (1252) PDF 15.05 M (1124) 收藏

      摘要: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 渭河盆地地形变观测结果分析

      2014, 36(2):292-300.

      摘要 (1380) PDF 16.02 M (956) 收藏

      摘要:在对渭河盆地GPS观测资料、流动重力和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精细处理的基础上绘制了相应的时空变化图件,并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陇县—岐山—周至—户县一线既是面应变压缩区,又是重力变化梯度带,还是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说明这一区域应力场异常变化与深部构造有关。②穿越该区域的陇县—岐山—马召断裂2010年以来断层活动表现为挤压变形特征,逆继承性构造运动显著。③在面应变率压缩区,地壳介质密度增加,重力场呈正向变化,断裂活动表现为挤压变形特征;反之则相反。④岐山-马召断裂2004年7月以后的两次逆继承性构造运动可能是甘肃迭部4.9和岷县6.6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远场效应。

    • 东北地区地震大形势预测回溯性检验

      2014, 36(2):301-308.

      摘要 (1834) PDF 15.98 M (2843) 收藏

      摘要:对1998~2010年度地震大形势东北地区预测效果和预测依据进行了总结和评估分析。结果显示1998年以来东北地震大形势预测的5~6级地震危险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辽蒙交界和黑吉蒙交界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实况也表明上述三个地区及邻区为东北中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历年报告对东北危险区的把握较好,东北地震大形势第一年度趋势预测准确率为57%,1~2年度预测准确率为71%。东北地震大形势预测判据主要有8项,其中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空区和条带以及地震活动性参数扫描等3项地震学指标可靠性较高,R值评分均大于0.22。统计结果显示,预测报告中每年给出的异常指标数量与次年最大震级没有明显的关联,但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增强是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活跃—平静期、构造背景以及历史地震活动等在预测时,虚报的概率较大,二者或许对长趋势的预测起一定的借鉴作用。正确判断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目前所处的状态(活跃状态还是平静状态)以及活跃—平静期转换的界定指标,可适当提高危险区预测的准确性,减少虚报率。回顾和总结的过程中也发现,目前1~3年地震形势的预测分析以统计性、定性判定依据为主,主要基于震例资料的统计和定性对比分析,反映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物理过程的资料非常有限,今后应在努力提高统计分析严谨性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得并采用多学科观测资料,从地球物理场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地震趋势的发展。

    • 宁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分析

      2014, 36(2):309-313,337.

      摘要 (1272) PDF 18.44 M (805) 收藏

      摘要:介绍了宁夏及邻区1970年以来多种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成果,揭示了该地区不同活动构造单元的深部地壳构造背景。分析表明, 活动块体相互作用、地壳深部断裂、地壳低速体、速度结构的差异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以及复杂的壳幔过渡带等构造特征与该区域强震的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该区域强震发生的机理。

    •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

      2014, 36(2):314-319.

      摘要 (1267) PDF 9.07 M (1013) 收藏

      摘要:运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地震释放能量作为地震活动场的基本要素,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系统研究了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能量场的前4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可能是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最后分析不同时间段研究区域均值能量场空间变化图像,显示出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震中确实存在长期的能量场高值危险区背景,短期的能量场均值异常显著变化;宁夏南部及邻区也存在长期的能量场高值危险区背景,只是短期的能量场均值异常不明显,未来几年或稍长时间也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

    • 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其近十年的地震活动性

      2014, 36(2):320-330.

      摘要 (1224) PDF 19.58 M (1023) 收藏

      摘要:以近10几年的地震目录为基础,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GSHAP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预测结果与近十几年来的实际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以东的昭通地区以及滇西内弧带中段的哈巴和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强,与GSHAP的评估相符;龙门山断裂带和怒江断裂以西的盈江地区近年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其活动性在GSHAP中被低估;而在GSHAP中确定的高危地区,如澜沧江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周边区域,近十几年内的构造活动低于预期,如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近年来的地震活动性较弱,而怒江断裂只在南端的保山等地区有较强的地震活动性。

    • 新疆及邻近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

      2014, 36(2):331-337.

      摘要 (1297) PDF 19.36 M (953) 收藏

      摘要:首次利用1998-2010年共6期全国地壳运动网、数字地震网和陆态网络重力观测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平差,分别绘制了新疆及周边部分地区(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2~3年尺度重力场差分变化和累计变化图像,并结合动力构造环境和强震活动,剖析该地区重力变化特征及与强震孕育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新疆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变化较明显,重力异常变化值较大,2~3年为尺度的重力变化值最大达到-140×10-8 ms-2;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转折、高梯度带附近和主要控制构造交汇部位;新疆及周边地区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重力变化机制的差异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 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环境变迁与新构造运动响应

      2014, 36(2):338-346,352.

      摘要 (1304) PDF 25.35 M (1164) 收藏

      摘要:系统解读了山西晚新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结合近年来笔者的研究给出了各时代古地理分布图。上新世的构造运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奠定了现今地理环境的基础,尤其是奠定了现今地貌、水系的轮廓。早更新世地理环境最突出的事件是各断陷盆地中的湖泊广泛发育,出现淹没整个盆地的大湖景观;黄土广泛发育,但主要堆积于吕梁山分水岭以西;黄河在早更新世已经发育,并形成5级阶地。中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事件是湖泊的衰退,黄土堆积范围几乎遍布全省,厚可达200 m左右,表明气候较早更新世进一步明显变干。晚更新世古地理的主要特征是湖泊消亡,其地理环境更加接近现代。最后,笔者预测未来山西断陷盆地将持续断陷,各盆地内水系不再外流,形成贯通的大湖景观,类似现今的贝加尔湖。

    • 利用IGS数据分析伊朗、巴基斯坦两次强震前的TEC异常

      2014, 36(2):347-352.

      摘要 (1428) PDF 14.62 M (1074) 收藏

      摘要:利用IGS发布的总电子含量(TEC)数据,采用从点到面的滑动标准差法,分析了伊朗和巴基斯坦两次强震前的TEC变化,发现两次强震前都出现TEC异常,表现为:(1)4月16日震前14日和16日出现TEC减少异常;(2)9月24日震前的19日、20日和21日出现TEC增大异常;(3)从平面分析上看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一定区域的TEC异常,异常程度从异常中心到外逐渐减弱,但异常中心不一定在震中位置。

    • 基于卫星重力的青藏高原东缘多尺度时变重力场研究

      2014, 36(2):353-359.

      摘要 (1283) PDF 27.94 M (813) 收藏

      摘要:利用经过去相关滤波处理的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2003—2012年的卫星年重力变化图像,并针对该区域近年发生的三次特大地震,结合震前及震后月重力场变化图像,分析与强震有关的卫星重力场变化特征。从区域年重力变化图像可以看出,三次大震均发生在年重力变化较低的时段内,震前小幅值变化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中短期前兆;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前后的月重力场变化图像可以发现,发震前后断层附近的重力变化模式发生变化,这可能印证了震后位场变化恢复理论;从汶川地震前后的龙门山断层附近点上的周重力变化趋势可以明显发现,汶川地震发生(第20周)后近9周的时间,断层东西侧呈现了相反的重力变化特征,这可能是对震后壳幔物质调整过程的反映。

    • 北祁连山东段强震间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作用研究

      2014, 36(2):360-371,379.

      摘要 (2160) PDF 18.64 M (4575) 收藏

      摘要: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先前地震活动对后续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触发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在0.1~4.066 bar之间;而对于单独事件的应力变化,断层距较小的地震之间相互触发的影响较大。根据库仑应力变化和年应力累积量的比值,得出地震在没有先前地震作用下还需要的应力累积时间。最后根据大震后区域断裂库伦应力变化及断裂强震活动历史等特征,对本区未来强震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未来地震危险区位于云雾山断裂以及天祝-景泰—古浪一带的金强河断裂上。

    • 青海东南部应力场特征及正断层小震现象的初步研究

      2014, 36(2):372-379.

      摘要 (2057) PDF 13.13 M (5211) 收藏

      摘要:利用2008-2013年青海东南部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Pg、Sg最大振幅比及CAP方法反演得到92个ML2.5~4.9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统计结果表明该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应力轴接近水平,兼有一定量正断层类型,逆冲类型较少;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出研究区平均现代构造应力场是以处于近NE—SW方向的水平压应力和近NW—SE方向的水平张应力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正断层小震产生的背景,初步认为这些正断层类型小震可能主要源自高海拔地形产生的重力滑塌作用。

    •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与思考

      2014, 36(2):380-386,412.

      摘要 (1434) PDF 12.85 M (1160) 收藏

      摘要:目前对于水库诱发地震机理的认识仍存在很多盲区,水库地震事件不断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议。我国西部水能资源的大力开发面临一定水库诱发地震风险,需要对此有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本文介绍了利用现代监测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深入开展水库地震监测和监测资料分析,以科学地探索水库诱震机理,提炼水库诱震因素,揭示水库地震规律以及预测和识别水库诱发地震,为指导水库正确运行和灾后救援提供决策依据,是水电工程建设中急需开展的攻关课题。

    • 基于3G无线传输的测震台站监控设备的研制

      2014, 36(2):387-392.

      摘要 (1400) PDF 9.70 M (976) 收藏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SMS(短信业务)的无线数据传输测震台监控仪的工作原理、设计和实现。可实现对相关设备进行断电、上电、重启和备用设备切换等控制;具有通过网口和串口监控数据采集器工作状态的功能;具有通过3G无线传输测震数据的功能。

    • 汶川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谱质心变化

      2014, 36(2):393-397.

      摘要 (1393) PDF 7.81 M (998) 收藏

      摘要:提取了汶川地震前后成都台、木里台和西昌台地磁观测的Z分量数据,分3个时段对采样率为每秒一个点的观测数据每小时计算一个最大谱质心、平均谱质心和谱质心标准差。不同台站和不同时段谱质心的结果比较表明,三个参数在汶川地震前这一时段,成都台地磁Z分量显示较大的变化幅度,并存在震前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其它台站和其它时段没有显示如此明显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成都台地磁Z分量显示出的谱质心变化是一个与汶川地震有关联的特征信息,且这一特征的出现与台站和震中的距离有关。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研究震磁关系、大地震的孕震机理,大地震的预测及大震发生位置的推测具有积极意义。

    • 提高台站地震资料信噪比的自适应极化滤波

      2014, 36(2):398-404.

      摘要 (1503) PDF 16.37 M (814) 收藏

      摘要:基于标准协方差极化滤波方法(SCM),由于其物理意义明确、易于实现、计算效率较高,在多分量地震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该方法的时窗长度选择完全依赖于经验判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解释上的人为影响。基于此,对协方差矩阵的分析时窗进行改进,时窗的长度自适应于三分量地震记录的瞬时频率,实现了自适应协方差极化滤波方法(ACM)。模型数据及实际三分量台站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ACM对局部变化比较剧烈的信号更加敏感,极大提高了滤波精度。

    • 内蒙古宝昌台地电阻率长期观测数据研究

      2014, 36(2):405-412.

      摘要 (1239) PDF 15.38 M (94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内蒙古宝昌台地电阻率长期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和傅氏滑动方法处理了1985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台在地震前中期、短期阶段的监测效能,结果显示:该台两个正交测道的地电阻率观测对台站周围的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的监测能力,表现出了与地震有关的震前持续性的中期、短期异常,且在中国大陆及周边发生的数次远距离8级以上大震前也记录到持续1年尺度时间的下降/上升异常。

    • 时频分析方法在形变数据中的应用研究

      2014, 36(2):413-420.

      摘要 (1277) PDF 24.92 M (861) 收藏

      摘要:时频分析是分析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有力工具。本文在小波变换、S变换和Hilbert-Huang变换基础上,通过设计仿真数据及运用地形变数据,分析了形变数据处理中三种方法各自的优劣、适用范围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运用三种方法分别对汶川地震前后的宽频带及整时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不同时频方法在分析震前异常时的结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