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第六届国际地震岩土工程大会综述

      2015, 37(4):907-91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07

      摘要 (930) PDF 1.08 M (1282) 收藏

      摘要:第六届国际地震岩土工程大会于2015年11月1-4日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召开。本文介绍了大会概况;阐述了大会设置的21个专题,并综述了场地效应和小区划,斜坡、河堤、大坝与废弃物填埋场,地震危险性与强地面运动,土壤液化与侧向扩展共4个重要专题分会的交流内容;通报了国际地震岩土工程及其问题技术委员会(TC203)全委会内容和决议事项;论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亮点,包括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灾后重建催生了岩土工程共享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壤液化与侧向扩展研究成为国际岩土地震工程一大热点研究领域;提出了在液化机理、液化势评价、液化后变形和基于性能的抗液化工程设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运动颗粒模拟方法实现了对斜坡破坏的全过程数值模拟;"Ishihara-Idriss-Finn演讲特别分会"成为本次会议一大亮点; 2010-2011年新西兰坎特伯雷地震序列(CES)发生后,美国与新西兰开展了非常紧密的合作调查与研究工作,并在地震序列认识、灾害快速评估、确保稳健恢复的政策与规划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方受益的科学进展。

    • >地震工程
    • 震源车地震勘探技术在西安地裂缝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2015, 37(4):915-91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15

      摘要 (1276) PDF 1.33 M (1198) 收藏

      摘要:为克服巨大的城市环境干扰,采集高质量的人工地震勘探数据,将大吨位震源车引入到西安地裂缝人工地震勘探中,并在真实城市道路环境下对已知地裂缝进行多项试验,包括抗干扰效果、勘探深度、震源工作参数、垂直叠加次数、不同主频检波器接收、勘探排列长度、最佳反射波接收窗口等,最后将人工地震勘探结果与钻探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大吨位震源车在实际道路干扰环境下可以得到理想的地震反射剖面,剖面中地裂缝异常明显,推测解释的地裂缝在地面的位置可信。

    • 无破碎带断层场地对SH波的散射

      2015, 37(4):919-925,93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19

      摘要 (880) PDF 4.90 M (911) 收藏

      摘要:在层状半空间精确动力刚度矩阵和斜线荷载动力格林函数的基础上建立间接边界元方法,在频域内求解无破碎带断层场地对入射平面SH波的散射。为方便求解,将总波场分解为自由波场和散射波场,自由波场由直接刚度法求得,断层两侧的散射波场通过在断层面上分别对两侧施加均布斜线荷载产生的动力响应来模拟,虚拟荷载的密度可通过引入断层表面的边界条件确定,最后叠加自由波场和散射波场求得总波场。以有落差断层和无落差断层模型为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断层落差、断层倾角以及断层两侧介质的刚度比对散射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落差与波长相当时,断层对SH波的放大作用最大;地表位移幅值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大逐渐增大;若断层无落差且其两侧刚度不同时,一般刚度较小一侧地表位移幅值较大且振荡更为剧烈,波从刚度较小一侧入射时位移幅值放大尤为显著。

    • 地震波斜入射对高面板坝地震反应的影响

      2015, 37(4):926-93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26

      摘要 (928) PDF 3.76 M (771) 收藏

      摘要:为研究地震波斜入射对高面板坝地震反应的影响,根据地震波动入射理论,采用FORTRAN进行波动荷载的编程计算,并与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相结合,实现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地震波斜入射,研究P波和SV波分别以不同角度入射对高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波斜入射时大坝地震动反应与垂直入射时明显不同,常规垂直入射的结果偏于不安全,因此在高面板坝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地震波斜入射的影响。

    • 基于输出反馈的建筑结构闭开环次优控制

      2015, 37(4):933-93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33

      摘要 (867) PDF 1.22 M (665) 收藏

      摘要:对传统的结构抗震闭开环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基于地面运动自回归模型,采用Kalman滤波利用可以量测到的地面加速度激励对未来时段即将发生的地面加速度激励进行预估,并在微分方程的求解中引入精确高效的精细积分算法。考虑到实际控制中量测全部状态变量的困难,改进算法仅需量测部分状态变量。数值仿真表明,基于输出反馈的闭开环次优控制策略能大大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

    • 地震荷载作用下兰州地铁隧道结构动力响应

      2015, 37(4):938-94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38

      摘要 (961) PDF 1.51 M (1022) 收藏

      摘要:根据《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给出的100年超越概率63%、10%和2%的场地基岩地震加速度时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进行地下隧道硐室的地震反应分析。在模型底部施加基岩地震动,设置监测点监测衬砌结构的弯矩、轴力及剪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得到100年超越概率63%、10%及2%工况下的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隧道衬砌结构最大弯矩位于拱顶处,最大轴力位于拱顶和拱底处,最大剪力位于上侧壁或下侧壁处;隧道结构内力随着超越概率的降低而增大;以超越概率63%的结构最大内力为基准值,在超越概率10%和2%时,弯矩分别增大1.2和1.7倍,轴力分别增大1.3和1.5倍,剪力分别增大1.5和2.9倍,增幅最大。这可能预示着隧道结构在强地震动作用下会发生剪切破坏。

    • 液化场地桥梁足尺桩抗震简化分析方法

      2015, 37(4):944-95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44

      摘要 (910) PDF 3.67 M (770) 收藏

      摘要:采用国际VELACS项目中离心机试验标定的内华达砂的动力计算参数,建立液化场地足尺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不同幅值的正弦波作用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p-y曲线,修正并发展一种可用于液化场地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宏单元模型,并基于非线性文克尔地基梁模型建立桥梁足尺桩抗震分析的数值模型与简化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该简化方法的正确性。

    • 弱震区土层对基岩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的试验研究

      2015, 37(4):952-95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52

      摘要 (809) PDF 2.25 M (914) 收藏

      摘要:以人工爆炸波作为震源,通过现场试验获得基岩和土层场地爆炸波地震动时程,分析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持时的放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土层对基岩地震动有放大作用,基岩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受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结构的共同作用影响;地震动持续时间随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受覆盖层土层结构影响不显著。

    • 岩层倾角对顺倾向边坡地震效应的影响

      2015, 37(4):956-96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56

      摘要 (1009) PDF 4.93 M (894) 收藏

      摘要: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地震作用下不同岩层倾角的顺倾向边坡,对比坡面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峰值位移、地震作用结束后坡体剪应变增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岩层倾角对顺倾边坡地震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水平地震波作用下,坡面水平峰值加速度放大作用随岩层倾角增大而线性减小;(2)当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内摩擦角时,坡面峰值位移较小且变化规律受岩层倾角影响不明显,当岩层倾角大于软弱岩层内摩擦角且小于30°时坡面峰值位移增大,大于60°时减小;(3)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残余剪应变增量最大值集中在坡面中下部软弱岩层处,反之,剪应变增量最大值出现在整个坡面并呈弧形区。

    • 基于改进的风险矩阵法的生命线网络地震脆弱性分析

      2015, 37(4):963-96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63

      摘要 (805) PDF 1.25 M (1025) 收藏

      摘要:生命线网络的脆弱性不单单只表示地震发生后对网络作用而产生的后果,还应该包括网络的连通情况。本文在重新确定生命线网络脆弱性定义的基础上,运用风险评估理论中的风险矩阵方法综合考虑生命线网络的连通性能和失效后果两个方面来评价生命线网络的脆弱性,并以一个供气管网为例说明改进的风险矩阵法评价生命线网络脆弱性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找出供气管网中脆弱性等级最高的节点,分析其脆弱性等级最高的原因,以便于重点保护,并降低网络的脆弱性。

    • 云南景谷MS6.6地震地震动特征分析

      2015, 37(4):969-97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69

      摘要 (1030) PDF 1.60 M (1162) 收藏

      摘要: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发生MS6.5地震后,10月7日云南省内再次发生景谷MS6.6地震。对我国数字强震台网捕获的39组主震记录进行处理后,分析幅值参数、Arias强度以及持时参数的衰减特征,发现两次地震触发台站远场记录的地震动参数均显著低于预测方程,鲁甸地震的近场地震动参数略高于景谷地震;而鲁甸地震地震动参数衰减快于景谷地震,这可能与云南东部地区Q值低于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性特征相关。分析结果可以为研究该区域6.5级左右地震动衰减特征提供参考。

    • >地震科学研究
    • 中国西南部强震带残余应变能水平场与大震分布的关系

      2015, 37(4):976-98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76

      摘要 (908) PDF 5.19 M (1082) 收藏

      摘要:据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横跨与平行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四个测区,用X射线法布设26条测线,测得了岩体宏观残余应变能密度水平分布等值线图,研究了其与区内大震时空分布的关系。

    •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短临前兆的显现

      2015, 37(4):981-98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81

      摘要 (941) PDF 1.31 M (731) 收藏

      摘要:简述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的情况。该地震是1954年以来甘肃省发生的最大地震。本文对这次地震的短临前兆进行了综合论述与讨论,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日与节气和朔望日的关系、地磁静日低点位移的回顾、低点位移的倍九日期回顾、异年倍七律方法的指标在临震日期预测的回顾、甘肃天水深井电阻率的短期前兆的回顾,最后讨论了综合预测的问题。

    • 滇西南地区孟连断裂晚第四纪新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2015, 37(4):986-99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8

      摘要 (905) PDF 1.78 M (1114) 收藏

      摘要:孟连断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地带,是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总体呈NEE向延伸,长约90 km,走向N70°E,倾向NW,倾角50°~60°,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较强烈,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有倾滑特征。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其断错地貌主要以线性断层崖为主,高度不等,其次为断层谷地、断层沟槽和断层垭口地貌,冲沟及阶地的水平位移多在几十米至几百米之间。在孟连县城西侧开挖的大型探槽中,揭露出多条断层,通过分析剖面和14C测年结果认为,孟连断裂晚第四纪发生过4次古地震事件,除最早一次年代较久远以外,其他3次均发生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为(1860±30)~(1090±30)a B.P.。

    • 向错-位错组合模型模拟渭河盆地地壳水平变形特征

      2015, 37(4):996-100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0996

      摘要 (993) PDF 3.56 M (1012) 收藏

      摘要:基于向错-位错组合模型模拟渭河盆地内主要断层的滑动与转动运动变形,通过数值计算获得断层滑动及转动变形引起的地表水平位移,并与盆地内实测GPS水平位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向错-位错组合模型能够完整地描述断层实际的滑动与转动运动变形状态,组合模型模拟断层滑动与转动引起的地表水平位移与实测GPS水平位移,无论在量级或是运动趋势上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征。

    • 北天山中段近期重力场变化特征研究

      2015, 37(4):1001-100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01

      摘要 (1026) PDF 7.09 M (788) 收藏

      摘要:利用北天山中段最新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平差,绘制该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选取横跨北天山中段乌鲁木齐、独山子两条测线,并分别绘制其重力剖面变化图;结合北天山中段地区动力构造环境,剖析该地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孕育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北天山中段地区重力异常变化值不大,重力变化等值线图和剖面变化图均能较好地反映重力场随时空变化特征;北天山中段动态重力变化特征基本反映了该地区动力构造运动的外部环境;研究区域内的重力场空间格局分布特征较清晰,其重力变化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山体和盆地之间的重力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山体与盆地边缘正负重力变化交替出现,且变化相对较平稳。

    •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热红外异常

      2015, 37(4):1007-101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07

      摘要 (969) PDF 6.50 M (2000) 收藏

      摘要: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2E红外遥感资料为依据,采用小波变换与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4年8月上旬震中及其周围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8月3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平均值的14倍多,最大值45天后发生地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容易识别,可作为一种识别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判据,进一步验证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 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和景谷地震的震害对比研究

      2015, 37(4):1013-10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13

      摘要 (1037) PDF 28.00 M (694) 收藏

      摘要: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MS6.6地震。这2次地震的震级、地震类型、震源深度等相差不大,但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建筑损毁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等却相差很大。在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砂土液化、房屋建筑损毁等灾害轻重差别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鲁甸地震灾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破碎,人口密度大,房屋建筑抗震性能差;而景谷地震灾区地质环境较好,植被茂密,人口密度低,相比同量级地震的加速度小,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较好。总体而言,鲁甸MS6.5地震的震害比景谷MS6.6地震要严重得多。

    • >土动力学与岩土工程
    • 饱和原状黄土液化基本特征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2015, 37(4):1023-10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23

      摘要 (821) PDF 4.03 M (1389) 收藏

      摘要:天然黄土因其较强的结构性,制备大尺寸原状试体非常困难,国内外尚无针对饱和原状黄土实施振动台模拟试验的数据与资料。通过解决大尺寸原状黄土试体现场取备难题,利用振动台模拟试验研究饱和原状黄土液化现象及其基本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饱和原状黄土的液化现象,在超孔隙水压力增长、持续与消散的趋势性上与饱和砂土具有可比性,二者的最大差别在于细节特征方面的不同;饱和度是决定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液化特性的首要条件;试体饱和度约为90.3%的条件下,加载后的最大孔压比约为0.93;饱和度85%、75%和65%可能是天然黄土能否发生液化现象、似液化现象(循环失效)和不考虑循环失效现象的临界值。试验获得的资料与分析结果,对深入理解饱和土体液化物理过程与力学机制意义重大。

    • 地基半空间等效集总体系的比拟法与实测分析

      2015, 37(4):1029-103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29

      摘要 (848) PDF 1.16 M (954) 收藏

      摘要:先略述莱斯默比拟法的形成;再由半空间理论等效为质弹体系,得出辐射阻尼比、刚度及参振土质量,并论述两体系的结合;最后经实测、分析和使用,考虑土体非匀质性折减阻尼比以作修正,使其更为实用。这有助于消除在我国长期认为阻尼比大而不安全、不便使用的疑虑,以便推动半空间理论在我国的实用化。

    • 复杂环境水下控制爆破工程影响效应测试分析

      2015, 37(4):1037-1041,105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37

      摘要 (1059) PDF 3.93 M (1047) 收藏

      摘要:结合某沉管隧道沉管段基槽开挖工程,采用爆破动态效应的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等综合手段,探索水下爆破水中冲击波和爆破地震波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动态效应特性。研究表明:(1)与地震波的峰值压力值相比,浅水条件下钻孔爆破水中冲击波压力值较小,传播速度也没有地震波快,特定情况下,在考量岸边堤岸及岸边建筑物的稳定性时可以忽略水冲击波的影响;(2)对于不同区域爆破施工来说,应根据其距离被保护对象的远近,选择各允许最大药量中的最小值作为最大爆破控制药量。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考虑挤土效应时楔形桩纵向振动阻抗研究

      2015, 37(4):1042-104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42

      摘要 (859) PDF 2.15 M (649) 收藏

      摘要:基于复刚度传递多圈层平面应变模型,研究考虑桩周土挤土效应时成层地基中楔形桩的纵向振动问题。首先根据桩周土体的纵向成层情况并考虑楔形桩的变截面特性,将桩土系统沿纵向划分为有限个微元段,对每个微元段的桩周土体建立复刚度传递多圈层平面应变模型,并通过剪切复刚度递推方法求得桩周土作用在桩身的剪切复刚度;然后将求得的剪切复刚度代入桩身纵向振动控制方程,运用Laplace变换技术和阻抗函数递推方法,推导得到考虑桩周土挤土效应时成层地基中楔形桩纵向振动时桩顶复阻抗的解析解;最后,采用参数研究方法在低频范围内分析挤土效应对桩顶复阻抗的影响及其规律。

    • 循环荷载对上海软土动力特性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2015, 37(4):1049-105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49

      摘要 (952) PDF 2.07 M (86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上海第4层软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采用原状土进行室内动三轴试验,分析不同动应力比和频率对上海第4层软土动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上海第4层软土,其剪切模量与应变关系曲线几乎不受动应力比和频率的影响;剪切模量的下降主要发生在应变0~1%阶段;由于应变速率效应的影响,高频率时试样破环所需的循环次数要大于低频率时;动应力比达到0.2时土样才发生破坏;在土的不同应变阶段,频率对应变增幅的影响效果不同。

    • 饱和土中浅埋隧道耦合二维动力响应解答探讨

      2015, 37(4):1053-105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53

      摘要 (871) PDF 1.24 M (1046) 收藏

      摘要:针对平面波耦合作用下饱和半空间中浅埋隧道二维动力响应的典型问题的解答进行探讨。首先基于Biot饱和孔隙介质理论建立饱和土场方程,并通过中间势函数的代入推导得到饱和土体中的快纵波、慢纵波及横波的Helmholtz势函数方程,随后引入柱坐标系下饱和土体和弹性衬砌的势函数通解,并代入边界条件中,建立以第n组参数为变量的多元一次齐次线性方程组。采用本文的推导思路,可以解决饱和土体中的浅埋隧道在地震作用时P波和S波耦合作用下的响应问题。

    • 按现行规范设计的Ⅷ度区RC框架结构的倒塌性能评估

      2015, 37(4):1060-1065,107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60

      摘要 (948) PDF 5.33 M (1596) 收藏

      摘要:选取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既有建筑进行有限元建模,考虑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其进行大量增量动力分析(IDA),得到模型的IDA曲线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地震需求概率分析和概率抗震能力分析,拟合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曲线,据此对结构的倒塌概率进行定量评估,并比较基于非线性分析与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的纤维模型和塑性铰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现行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在预期的罕遇地震作用下倒塌概率较小,可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基于PERFORM-3D的截面纤维模型所得的RC框架结构,经非线性分析所得的倒塌概率相对保守,安全储备更高。

    • 重庆巫山望霞W2-2危岩体失稳演化过程分析

      2015, 37(4):1066-107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66

      摘要 (922) PDF 9.17 M (972) 收藏

      摘要:重庆市巫山县望霞危岩是长江三峡黄金水道巫山段左岸的一处典型重大危岩体,2010年雨季出现明显变形,随后转入应急监测,并依据监测成果两次成功预警。本文基于地质分析和监测成果,研究望霞W2-2危岩体变形-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发现持续降雨是崩滑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雨水渗入浸泡使泥岩软基强度降低,塑流变形加剧,加大了危岩的下部变形程度,使上覆砂岩层沿接触底面出现拉裂。同时水体作用造成危岩中节理、裂隙极其发育。W2-2危岩体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可分为前期累积变形、匀速变形、加速变形和临界加速变形四个阶段,其中加速变形点和临界加速变形点具有很好的预警指示意义,加速点可视为岩体稳定与不稳定破坏的分界点。

    • >监测研究
    • 祁连山地震带中强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研究

      2015, 37(4):1073-107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73

      摘要 (975) PDF 5.83 M (1007) 收藏

      摘要:对祁连山地震带1991-2004年间发生的13次中强地震,采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资料数据库进行地面温度的时空网格化扫描,获得多年连续的热红外时序,研究地震前后的温度演化过程,提取震前地表温度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有38%的地震在震前出现了热红外异常现象,有的表现为温度降低,有的则表现为温度升高,体现了地震诱发因素的复杂性;温度异常幅度均为2~3℃,异常出现的时间均在2个月内;震级越大,异常越明显,但并非所有6级以上地震都比5~6级地震的热红外异常明显。

    • 2013年肃南-门源交界MS5.1地震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研究

      2015, 37(4):1077-1081,109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77

      摘要 (989) PDF 2.62 M (721) 收藏

      摘要:针对2013年9月20日甘肃肃南-青海门源交界发生的MS5.1地震,采用Hypo2000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中ML ≥ 1.0的事件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后震源位置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1.87 km和3.64 km,走时残差为0.51 s,余震沿冷龙岭断裂的走向分布,长约20 km,宽约2.5 km;横向剖面显示震源深度集中在3~10 km,纵向剖面显示出一个约30°倾角的破裂面。采用CAP方法得到了MS5.1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I走向360°,倾角68°,滑动角117°;节面Ⅱ走向126°,倾角为34°,滑动角42°,矩震级MW5.05,最佳震源矩心深度10 km。

    •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发震构造特征及动力源分析

      2015, 37(4):1082-10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82

      摘要 (858) PDF 8.27 M (2725)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的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活动断裂组合样式和区域构造背景等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1)根据主震及4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空间分布、烈度长轴方向,判断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2)根据地表GPS水平运动速率及水平缩短速率的差异性、断裂组合样式和历史余震深度,判断发震断裂具有薄皮-同向差异逆冲型捩断层的特征;(3)包谷垴-小河断裂活动可能主要受深部的"管道流"控制,"管道流"自NW向SE方向运动,在昭通断裂带处受到华南板块的差异阻挡,造成包谷垴-小河断裂西侧管道流运动速率大于东侧管道,从而驱动包谷垴-小河捩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了鲁甸地震的发生。

    • 用福建连续重力资料研究台风“麦德姆”活动特征

      2015, 37(4):1090-109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90

      摘要 (796) PDF 3.77 M (936) 收藏

      摘要: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每年5-10月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目前建有厦门、漳州、福州三个连续重力观测台站。以2014年第10号强台风"麦德姆"为例,利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1)台风引起的地脉动信号的强度和卓越频率的变化规律;(2)台风卓越周期与台风强度和移动速度的关系;(3)连续重力资料非潮汐信息提取。结果表明:(1)台风靠近台站时地脉动信号增强,登陆后迅速减弱,福州台记录的信号卓越频率要比其他台站高;(2)台风卓越周期与台风强度和台风移动速度的关系比较复杂;(3)用现代滤波器能有效滤除长期存在的干扰信号。

    • 2012年金塔5.4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2015, 37(4):1095-110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095

      摘要 (857) PDF 8.35 M (770)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前兆台网观测资料进行时空扫描,发现地下流体参量、地倾斜等在甘肃酒泉金塔5.4级地震前10天内出现了一系列异常变化,鼎新-德令哈基线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缩短5 mm;短临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200 km范围的台站,时间是3月中旬和4月下旬;临震异常集中出现的时间是4月28日至5月1日。距离震中较近的高台倾斜完整记录下酒泉金塔MS5.4地震发生过程中岩土石受力变化的全部过程,提供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完整演化资料,对完善地震理论模型和地震预测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 静态密闭状态下大甸子井孔隙度与体积压缩系数时序特征分析

      2015, 37(4):1103-110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03

      摘要 (1016) PDF 3.74 M (938) 收藏

      摘要:以内蒙古大甸子观测井为数据收集对象,利用原始水位观测数据得到该井静态密闭下气压系数、水位与气压的关系以及孔隙度与气压系数的关系,从而分析该井静态密闭状态下孔隙度与体积压缩系数时序特征。结果表明,孔隙度与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和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在第一象限内,各井含水层介质固体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含水层内水的体积压缩系数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

    • >方法探索
    • 测井资料Xu-White模型预测横波速度的一些新观点

      2015, 37(4):1109-1114,11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09

      摘要 (1039) PDF 5.82 M (1169) 收藏

      摘要:目前横波预测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经验公式预测和理论岩石物理模型。由于经验公式预测一般具有区域性,研究者更重视岩石物理模型预测。目前大多数岩石物理模型预测横波的方法假定地下流体的物性参数(速度和密度)不受地层深度的影响,且孔隙扁率是恒定的,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因为矿物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随所处地层深度发生改变,而对于孔隙扁率则随颗粒形状、孔隙度等的变化有较大变化。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一种新的改进的Xu-White横波预测方法,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基于DMIS的断层三维表面形态自动检测方法研究

      2015, 37(4):1115-112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15

      摘要 (988) PDF 2.75 M (1150) 收藏

      摘要:针对断层的测量需求,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空间曲面自动测量程序进行优化,以DMIS(Dimensional Measuring Interface Specification)为开发平台分别形成四边形键入坐标式自动检测程序和任意多边形自动检测程序,且通过所述程序完成塔里木盆地塔中26井区某断层模型表面形态的仿真,给出两种针对断层三维表面形态检测的建系方法:模型建系法和机床建系法。并将空间曲面的自动测量技术应用到断层的三维表面形态测试中,形成一套针对断层复杂表面形态的自动检测方法,使得断层的三维表面形态可以通过上述程序自动测量,且可以使用多个测头角度连续进行一次测量。该方法可以克服在传统的断层检测过程中边界不能完全衔接的问题,提高断层测量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降低测量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后期的数据处理难度。

    • >短文
    • 2015年10月26日阿富汗MS7.8地震发生时间的回顾性预测

      2015, 37(4):1123-1123,11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23

      摘要 (798) PDF 2.19 M (679) 收藏

      摘要:

    • >地震监测
    • 2012年5月3日甘肃金塔MS5.4地震矩张量反演

      2015, 37(4):1124-112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24

      摘要 (929) PDF 3.56 M (757) 收藏

      摘要: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2012年5月3日甘肃金塔5.4级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比较。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金塔地震的发震成因。结果显示震源性质为走滑型,断层破裂面走向为166°、倾角66°、滑动角-168°,P轴走向为32°,与金塔地震余震分布和地震破坏分布情况大体一致,由此推测金塔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神螺山-野马井断层。

    • 2014年阿拉善块体西缘两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2015, 37(4):1129-113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29

      摘要 (874) PDF 3.52 M (914) 收藏

      摘要: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了MS7.3地震,之后在阿拉善块体西缘相继发生了蒙古4.9级、新疆哈密5.1级地震。利用甘肃"十五"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蒙古4.9级地震为走滑型,而新疆哈密5.1级属于逆冲型,表明青藏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的作用增强引发了这两次地震活动。

    • >技术交流
    • 电子经纬仪在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计量检定中两种方法比较

      2015, 37(4):1132-113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32

      摘要 (975) PDF 1.03 M (1158) 收藏

      摘要: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是衡量经纬仪测量精度的主要指标之一。结合经纬仪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从测量的原理、方法、不确定度分析等方面入手,对电子经纬仪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偏差计量检定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多齿分度台法和多目标法在测量途径上基本相同,其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结果也基本相符。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计量检定过程中,计量检定人员、环境条件变化或其他因素造成了测量结果略有差异。

    • 辽宁省烈度速报算法研究及其在灯塔地震中的检验

      2015, 37(4):1136-114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5.04.1136

      摘要 (946) PDF 8.37 M (935) 收藏

      摘要:立足于辽宁省烈度速报的实际需求,在多种地震烈度算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震害实际,从滤波、场地校正、网格计算、烈度计算、已知震源计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提出一种新的实时地震烈度计算的方法,并在辽阳灯塔5.1级地震中得到实际检验。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