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震工程
    • 窗户孔洞对砖石古塔地震反应的影响

      2017, 39(4):587-591,61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587

      摘要 (795) PDF 12.83 M (740) 收藏

      摘要:以四川省都江堰奎光塔为工程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实体有限元模型,应用时程反应分析法分析窗户孔洞对砖石古塔塔身控制截面应力分布规律,揭示该塔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震害机理。结果表明:塔身10层顶(塔身双层与单层的转换处)与1层顶为主塔抗震薄弱部位。砖石古塔窗孔附近区域应力集中现象较为突出,墙体外缘的最大、最小主应力都明显高于墙体内缘,靠近窗户附近区域的应力约为远离窗户处应力的2~3倍。在垂直于地震激励方向的主塔对称轴截面上,在窗顶出现较明显的剪应力集中,因此强震时窗顶为抗震薄弱部位。

    • 竖向地震作用对储液罐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2017, 39(4):592-59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592

      摘要 (749) PDF 8.22 M (1029) 收藏

      摘要:地震作用下大型储液罐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基于ANSYS软件建立储罐液体耦合有限元模型,考虑罐底非线性接触效应,以El-Centro南北向和竖直向记录地震波为输入,研究水平激励以及水平和竖向同时激励两种工况下储罐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靠近罐底1.2 m处均发生了"象足"变形,竖向激励下水平相对位移增加了14%。竖向激励使得罐壁环向应力和轴向压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竖向地震激励对液面的竖向晃动影响较小。储液罐底板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了竖向提离和永久滑移,竖向激励时增长幅度均在10%左右。同时罐体基底剪力在竖向地震作用下也有所增大。储罐抗震设计时应考虑竖向地震分量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立式储罐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 地震SV波斜入射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

      2017, 39(4):600-60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00

      摘要 (1044) PDF 17.18 M (808) 收藏

      摘要:在ABAQUS黏弹性人工边界时域波动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等效应力输入方法实现地震SV波倾斜入射,半空间算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进而基于所建立的斜入射方法研究地震波斜入射对海河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SV波斜入射情况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规律与垂直入射时具有明显差异;随入射角增加,沉管隧道结构应力增大,应力较大点出现在沉管隧道的四个角点及隔墙与底板、顶板的连接处,其中中隔墙为最薄弱点;随入射角增加,侧墙和隔墙的相对最大水平位移增大,其中中隔墙位移最大;随入射角增加,沉管隧道结构竖向加速度峰值明显增大。因此在沉管隧道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地震波斜入射的影响。

    • 单体土遗址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以山丹县刘富寨敌台为例

      2017, 39(4):609-61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09

      摘要 (692) PDF 6.39 M (782) 收藏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遗存有大量的单体土遗址,时刻遭受地震等各种灾害的威胁。因其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很难以一个确定性的模型或计算方式来获取较为准确的结论。为更好地研究及保护单体土遗址,以山丹县刘富寨敌台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对其进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包括位移、应力以及地震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测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敌台产生了一定的永久位移,且以竖向位移为主(主要由水平地震荷载引起);敌台内部裂隙处产生了拉应力集中,且其接近抗拉强度;地震加速度放大效应随高度增加而强烈,以竖向加速度更为明显;裂隙对竖向位移的产生具有强烈的不利影响,同时裂隙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但会弱化相邻测点的放大效应。

    • 西北黄土地区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动力响应分析

      2017, 39(4):617-622,63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17

      摘要 (683) PDF 2.97 M (851) 收藏

      摘要:以甘肃兰州地铁一号线某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基于ADINA分析软件32CPU有限元显式计算平台,建立地基土与车站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地震响应计算模型。数值分析在El-Centro、Kobe和兰州波的多遇地震条件下其车站及地基土的动力响应差异。结果表明:车站结构振型与周围地基土振型基本一致;车站底板、中板及顶板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形状基本相同;中柱和侧墙均随着埋深的增加其水平位移减小;车站周围的地表土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沉降,其距车站7.5 m范围的沉降尤为显著,致使周围建筑物会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

    • 增设翼柱的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017, 39(4):623-63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23

      摘要 (680) PDF 7.77 M (1687) 收藏

      摘要:为研究在结构前纵墙底层部位增设翼柱对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倒塌性能的影响,分别设计了一个1/5缩尺比例的普通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及增设翼柱的砌体房屋模型分别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对比分析各模型的破坏过程、加速度放大系数、相对位移及典型位置应变等参数。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地震动输入下,带有翼柱的底商多层砌体房屋破坏程度、层间相对位移及层间位移角均明显低于普通底商多层砌体房屋,带有翼柱的底商多层砌体房屋抗倒塌性能显著提高。

    • 梁的约束对液化场地桥台震害模式的影响分析

      2017, 39(4):632-63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32

      摘要 (693) PDF 3.70 M (897) 收藏

      摘要:为深入研究液化场地梁的约束对桥台震害模式的影响,首先在对唐山地震中胜利桥震害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UWLC对该桥震害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采用UWLC软件进行震害数值模拟分析是可行的。然后对有、无桩基条件下梁的约束力和液化层厚度对桥台震害模式的影响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桥梁发生落梁破坏后会导致桥台的滑移破坏更为严重。与无桩基的重力式桥台不同,桩基桥台的震害模式均表现为前倾式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桩基础限制了桥台底部的水平移动。梁的约束力对桩基桥台震后残余位移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小于无桩基桥台。对于重力式桥台,液化砂层对地震波的中高频段有一定滤波作用,反映出液化层的减震作用;而对于桩基桥台,由于桩-土-台身的相互作用,液化砂层的减震效果不明显。

    • >地震科学
    •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长期预测的回顾认识

      2017, 39(4):639-64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39

      摘要 (849) PDF 3.85 M (629) 收藏

      摘要:回顾了2013年郭增建提出的基于地震活动性的"静中动"和后期与作者共同发展的"准静中动"方法,以1987年1月8日在甘肃南部迭部县发生的5.9级地震作为标志性的"准静中动"地震,结合国家地震局在1989年综合划定的1990-2000年南北地震带10年地震危险区,用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尺度,指出了南北地震带北段三个未来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地区,其中一个就是四川省九寨沟地区。回顾分析中对"静中动"方法预测效能、存在的问题及一些中长期预测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到两点认识:一是通过这次地震的再次验证,证明"静中动"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预测地震的独立指标方法,在验证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认识;二是基于"静中动"方法与南北地震带北段10年地震危险区对应地震较为准确的启发,初步认为前兆可以划分为平静期的前兆与活跃期的前兆,而前者可能对于地震的预测意义更大,未来可以沿这一思路开展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 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

      2017, 39(4):645-65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45

      摘要 (914) PDF 10.36 M (729) 收藏

      摘要: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360 km的平凉井下地电阻率出现了持续1年的趋势异常,NS和EW测项异常幅度年变化率均大于背景值(正常年变化0.6%和0.4%),分别为1.1%、0.6%;2017年6月27-29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宁夏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组成联合异常核实小组,对这组变化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是地下介质电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震兆异常。在震前20个小时平凉地电NS和EW两个测道日变化率分别为8.9‰、1.5‰,主震结束后,测值基本恢复到背景值。该次变化对地震预测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强震记录及特征分析

      2017, 39(4):652-65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52

      摘要 (859) PDF 8.27 M (1002) 收藏

      摘要: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布设在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的66个强震台获得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首先对198条三分向强震记录进行常规处理,计算出近场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峰值随震中距的分布情况;再根据2个典型台站的加速度时程记录,通过计算其加速度反应谱并与设计反应谱比较,分析本次地震的基本特征;然后将实际观测数据与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的衰减关系;最后结合已有的工程场地钻探资料,采用H/V谱比法对2个不同类别的典型台站进行地场地效应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实际台站场地的反应特征。

    •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初步探讨

      2017, 39(4):657-66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57

      摘要 (708) PDF 6.58 M (883) 收藏

      摘要: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最佳双力偶解节面I走向339°,倾角49°,滑动角111°:节面Ⅱ走向129°,倾角45°,滑动角68°,矩震级MW5.92,矩心震源深度约为9 km,地震破裂类型为逆冲型地震。结合余震序列展布及震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判定发震断层面为节面I,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 Loran-C信号中直达波与反射波的提取方法研究

      2017, 39(4):662-66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62

      摘要 (727) PDF 4.29 M (626) 收藏

      摘要:Loran-C信号中直达波和反射波到时差的提取是利用其进行测距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Loran-C信号实测波形与理论波形的特征,认为两者所包含的直达波信号一致。基于此特征,通过波形相减的方法从实测Loran-C信号中剔除理论直达波信号,并结合互相关方法求解出直达波和反射波的到时差。

    • 福建南一水库气枪震源实验激发效果最优分析与研究

      2017, 39(4):667-67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67

      摘要 (802) PDF 21.71 M (601) 收藏

      摘要:气枪主动源探测实验需要获得信噪比较优的波形数据,因此实验前很有必要进行不同工况的激发实验。通过综合分析台站记录特征,寻找最优激发效果的工况条件,为后续定点激发奠定重要基础。本文在福建南一水库大容量气枪震源实验时通过单次激发分析、叠加分析、信噪比系数等方法综合研判工况激发效果,确定出最优工况,再利用台网噪声评估对得到的最优工况做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南一水库最优工况为:水深25 m、枪阵沉放深度12 m、枪阵尺寸7 m×7 m。该最优工况激发时段未处在低噪声时刻,说明该工况的激发效果确为优越,结果较为可靠。

    • 云南地区水位、水温对尼泊尔MS8.1地震的响应特征研究

      2017, 39(4):677-685,71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77

      摘要 (617) PDF 12.24 M (706) 收藏

      摘要:通过统计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地震和5月12日MS7.5余震发生时云南地区水位、水温的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变化幅度、起始和结束时间等远场响应特征,分析认为:同震响应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东南部、滇缅弧形块体东部和小滇西一带,即云南地区中西部;同井观测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多样,单井同测项的同震响应异常形态具有一致性,与地震震级、震中距、方位无关;观测井的记震能力与观测仪器的分辨率、井孔含水层条件等有关,同震响应的异常幅度(ΔH、ΔT)与震级(M)、震中距(D)之间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近来云南区域地震活动整体呈现"平静-活动-平静"特征,小震活动有丛集特点,未来一段时间需注意滇西-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 2011-2014年康定周边地形变场变化与芦山7.0级地震及康定两次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

      2017, 39(4):686-691.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86

      摘要 (744) PDF 20.83 M (895) 收藏

      摘要:收集康定地震区及周边(99.6°~105.2°E,27.8°~33.0°N范围内)连续GPS观测站的资料求解站速度场,采用刚性-线弹性运动方程计算方法,拟合计算得到研究区域规格网格点(0.4°×0.4°)的速度值和主应变率值。基于该结果分析研究区内的运动特征和应变场变化情况,并讨论其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芦山7.0级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呈现应变能量积累态势,而地震之后研究区呈应变能量释放调整态势,2014年康定地震的发生就是该区构造运动调整下的产物。

    •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区小震重新定位及问题讨论

      2017, 39(4):692-69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92

      摘要 (755) PDF 8.99 M (652) 收藏

      摘要:联合利用甘肃及周边测震台网记录的古浪及周边地区4 592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古浪震源区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后发现,皇城-双塔断裂带东、西两段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运动性质,西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下盘;而东段地震却主要发生在上盘,断层活动以局部拉张为主。还首次发现在皇城-双塔断裂带的中段与主破裂呈垂直方向存在一条主震发生时新产生的共轭断层,基于小震的断层面参数反演显示该断裂是一高倾角运动性质以右旋为主兼具正断的断裂。

    • 川滇地区MS ≥ 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及其周期解释

      2017, 39(4):698-705.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698

      摘要 (716) PDF 2.74 M (734) 收藏

      摘要:通过地震时间对称特征进行地震趋势判断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地震时间对称性研究方法,揭示地震时间对称特征的机理,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研究川滇地区MS ≥ 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及趋势;然后利用小波分析所提取的川滇地区MS ≥ 5.0地震能量释放周期和日月活动周期,对川滇地区MS ≥ 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川滇地区MS ≥ 7.0地震具有明显时间对称特征,2017年发震信号最强,其随机概率为65.5%。(2)川滇地区MS ≥ 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是地震能量释放周期更直观的表达。(3)川滇地区MS ≥ 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是月球赤纬角周期和太阳黑子周期组合叠加的结果,月球赤纬角极值是强震的主要触发因素。

    • >场地地震效应及动力响应
    • 高原地区路基地震液化数值模拟研究

      2017, 39(4):706-712.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06

      摘要 (757) PDF 16.50 M (633) 收藏

      摘要:在青海玉树地震之后,有大量路基出现由于液化而导致的病害问题。以青海S308线结古-曲麻莱段公路路基变形为例,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还原该路基在地震中的变形破坏过程,得出如下结论:(1)无地下水情况下,边坡出现明显塑性屈服的振动强度是0.6g,塑性屈服首先发生在填土厚度较薄的路基两端。(2)若砂土完全饱水,随振幅的增加,饱和砂土层液化趋势逐渐增强。振幅小于0.3g时砂土层没有液化。振幅为0.4g时5 s以后砂土层出现液化;振幅大于0.5g以后,从振动的开始就出现了液化。(3)下伏饱和砂土的路基动力破坏机理为:饱和砂土层近地表处屈服→屈服区在饱和砂土层中向中部扩展→饱和砂土层屈服贯通→饱和砂土层完全屈服→填土后部首先破坏→填土破坏区在填土-砂土界面向下扩展→填土后部地表屈服开裂→破坏区在填土内扩展。至最终破坏时,填土中后部大范围开裂屈服,但填土前部依然保持完整。

    • 瑞利阻尼矩阵对深厚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2017, 39(4):713-71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13

      摘要 (922) PDF 5.61 M (1076) 收藏

      摘要:介绍场地时域分析基本理论和几种常见的阻尼矩阵确定方法,并基于有限差分方法,采用实际地震记录,考虑输入地震动强度和频谱特性,分别选择5种不同的瑞利阻尼矩阵形式,比较分析其对深厚场地时域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阻尼矩阵对加速度和反应谱均有影响,影响程度和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有关;当土层基频接近输入地震动卓越频率时,只根据土层基频确定阻尼矩阵是可行的,但当输入地震动卓越频率高于或远高于土层基频时,该方法会严重低估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谱值,时域分析中阻尼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土层特性和地震动频谱特性。

    • 利用背景噪声估计华北地区场地放大效应

      2017, 39(4):719-724.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19

      摘要 (728) PDF 8.35 M (938) 收藏

      摘要:用噪声互相关函数聚束方法得到中国华北地区噪声源的极值方位和慢度,然后将噪声傅里叶谱在该方位和慢度点进行聚束,并计算得到噪声的频率波数功率谱。将该功率谱作为输入,单台站噪声的自功率谱作为响应,二者的比值可用于计算华北地区相对场地放大因子。计算结果显示:平原地区放大效应明显大于山地地区,而平原地区的场地放大效应与渤海湾盆地沉积层厚度有直接关联。本研究可为计算场地放大效应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

    • 砂土液化标贯判别法在天津地区适用性分析

      2017, 39(4):725-730,73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25

      摘要 (650) PDF 5.69 M (976) 收藏

      摘要:针对天津地区典型的饱和粉土液化判别现状以及抗震设防标准大幅调整的情况,进行标贯判别法的适用性分析。通过收集大量工程钻孔数据,结合唐山地震震后调查研究结果,对比分析国内三种规范标贯法的液化判别效果;并结合Seed简化法对明显液化区、非液化区数据进行液化回判成功率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Ⅶ度(0.15g)和Ⅷ度(0.20g)条件下,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法在天津地区液化判别的安全度最高,在液化区的判定成功率最高,但在非液化区的误判率也很高,且判定的液化程度等级与实际液化情况相比明显偏重;地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法在液化区的判定成功率较高,与现行抗规2010版接近,但对非液化区的误判率降低比较明显,判定液化程度等级与实际情况吻合性较好,既保证了安全度,又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性,对天津地区粉土液化的适用性更好。

    • 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标定方法研究

      2017, 39(4):731-737.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31

      摘要 (705) PDF 1.24 M (593) 收藏

      摘要:离心模型试验常用微型土压力传感器测量地基或土与结构接触边界上的土压力。传感器使用之前应进行标定。传统的液标或气标方法不能准确反映传感器埋置过程对土体的扰动或传感器周围人为土拱边界条件形成,导致测试结果不甚理想。故针对试验条件,设计制作一套标定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的方法和装置,以水、粉质黏土和福建标准砂为标定介质,考虑有无刚性靠背两种工作状态对多个传感器进行室内标定,得到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水标未出现卸载滞后,砂标和土标均出现卸载滞后,且表现为非线性;引入滞后比R评价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的滞后性,认为标定介质和传感器类型是影响滞后比的两个主要因素;传感器自身材料特性和几何特性、地基土的制备和传感器放置、加载预压和加卸载循环等对土体密实度、土体强度等的改变、工作介质和状态等对标定结果有影响。建议尽量模拟试验工作介质和工作状态,逐个标定传感器,以得到更准确的土压力测量值。

    • >工程动力响应分析
    • K型加强节点承载力及滞回性能分析

      2017, 39(4):738-74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38

      摘要 (786) PDF 4.58 M (889) 收藏

      摘要:K型相贯节点区域容易出现主管管壁的局部屈曲与撕裂,可以采用主管与内套管之间夹层灌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加强。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加强前后节点的静力极限承载力和滞回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主管与内套管之间夹层灌混凝土可有效改善节点的破坏模式,减小节点附近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时增强节点的刚度与承载力;无加强节点滞回曲线较为丰满,承载力下降相对平缓,但和加强节点比较,承载力相差明显;减小内套管的尺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节点的极限承载力。

    • >地基与构筑物土动力
    • 不同含水率下滑坡滑带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2017, 39(4):744-749,7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44

      摘要 (1093) PDF 1.32 M (904) 收藏

      摘要:甘肃舟曲泄流坡滑坡地处活跃断层破裂带内,断层活动控制着该滑坡的发育和运动。为了研究该滑坡滑带土的动力特性,采用重塑滑带土样,在固结不排水条件下,利用分级循环加载法开展动三轴试验,重点探讨含水率的变化对滑带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一定时,泄流坡滑坡滑带土的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减小;动应变一定时,动弹性模量随含水率的增大而不断减小,且衰减速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含水率并不影响动弹性模量-动应变关系曲线的形态,不同含水率下该关系曲线可以进行归一化。滑带土阻尼比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阻尼比-动应变关系曲线也具有归一化特征。不同含水率下泄流坡滑带土动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描述。

    • 地震作用下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2017, 39(4):750-75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50

      摘要 (689) PDF 5.43 M (974) 收藏

      摘要:重力式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土压力特性一直是挡土墙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在挡土墙墙背轴线上设置一系列监测点,得到地震过程中监测点的加速度、土压力强度时程曲线;然后根据时程曲线分析墙后土压力强度分布特征、根据土压力强度分布求出总土压力、根据总土压力求出其对墙趾的力矩;最后分别将土压力强度分布、总土压力、总土压力对墙趾的力矩与现有的研究方法及规范对比。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墙背各点加速度峰值在同时刻发生,但土压力峰值不在同时刻发生;现有的一些研究方法未考虑土压力强度峰值时程变化,其结果比实际偏大;在低地震烈度条件下,规范计算的总土压力及倾覆力矩偏于保守,而在高烈度条件下则偏于危险。

    • >工程地质及施工
    • 深部隧道围岩分区破裂颗粒流模拟研究

      2017, 39(4):759-76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59

      摘要 (664) PDF 27.21 M (687) 收藏

      摘要:深部岩体处于"三高"环境下,表现出不同于浅埋岩体的性质,其变形破裂规律更为复杂(分区破裂、片帮、塑性流动、岩爆等),为了准确描绘深部隧道围岩变形破裂规律,采用PFC从微观角度研究深部岩体的宏观响应。研究发现:随着隧道埋深增加,压力增大,由浅部围岩表面塑性破坏变为深部围岩破裂扩展,破裂区域呈交替分区破裂向深部发展,破裂区的间距与岩性和埋深有关;从横断面看,拱腰先出现破裂,然后拱脚出现破裂,最后贯通形成破裂区;若围岩表面施加外力,破裂区域减小,分区向深部移动,因此预应力锚杆有效地改善了围岩承载特性;研究结果与模型试验吻合,符合深部岩体卸荷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规律。结论可为深部岩体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 >活动构造
    • 基于ASTER GDEM的河南西部伏牛山区断裂构造特征解译

      2017, 39(4):767-773.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67

      摘要 (653) PDF 36.34 M (750) 收藏

      摘要:采用ASTER GDEM数据及LANDSAT影像,运用GIS地形分析技术,通过山体阴影提取、坡度、坡向、水系走向、夷平面以及三维可视化等分析方法,对河南西部伏牛山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及力学性质进行提取和分析,验证并总结了DEM与遥感、GIS相结合的手段对断裂构造解译的可靠性。

    • 纵横波联合勘探应用于栟茶河断裂活动性的调查与研究

      2017, 39(4):774-780.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74

      摘要 (736) PDF 14.00 M (790) 收藏

      摘要:栟茶河断裂自20世纪50年代石油部门勘探发现以来,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地学家们对其活动性一直存在争议。目标断裂所在测区基岩顶面埋深约在800~1 600 m,单一的地震勘探方法难以深浅兼顾且单波勘探经常存在局限性。为了调查栟茶河断裂的空间位置、产状及性质,重新厘定其活动性,在同一条测线上同时进行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H波勘探,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震源和观测系统参数,获得沿测线不同埋藏深度的地下细结构图像,揭示栟茶河断裂的形态和特征,尤其SH波地震剖面更加清晰地反映出超浅层地层和构造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测线控制范围内的栟茶河断裂为近东西走向、视倾角约为60~75°、倾向N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近纪和早第四纪地层,有可能断错了晚更新世地层。本文的纵、横波联合勘探实例证实了多波勘探的优越性。

    • >震灾防御
    •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重灾区房屋类型与致死的关系研究

      2017, 39(4):781-789.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81

      摘要 (682) PDF 22.61 M (694) 收藏

      摘要:地震造成人员死亡主要是由房屋毁坏和次生灾害引起的。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M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2014人受伤,灾区民房破坏严重,重灾区房屋毁坏比达36.59%;同时震前不断降雨和地震的耦合作用,诱发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本文通过对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破坏情况、常驻人口、死亡人数、死亡地点及原因、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调研,获得大量准确的基础资料;分析得到这次地震人员死亡特点和重灾区不同类型结构房屋的破坏比;利用重灾区9个行政村死亡人数和房屋毁坏比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出房屋毁坏比与人员致死性关系,同时运用不同烈度区内房屋毁坏比数据和人口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此关系计算得到的总死亡人数比实际死亡人数多16人,总误差率为17.02%。

    • 现代地震预警系统中的时间延迟效应分析

      2017, 39(4):790-796.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90

      摘要 (822) PDF 4.21 M (648) 收藏

      摘要:地震预警系统(EEW)中时间延迟制约着地震预警的时效性,缩短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能显著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和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延迟因素,分解从地震发生到预警信息发布过程的各个环节,计算出每个环节的时间延迟值,并对原地、异地和混合地震预警模式的地震预警水平、预警盲区半径进行对比,分析三种地震预警模式的时间延迟效应。结果显示,预警系统的时间延迟主要包含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两方面,实验室理论最少延迟时间为Δt=3.9 s;主流预警系统平均延迟时间为Δt=14.3 s;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延迟只有Δt=8.7 s。时间延迟同样影响着浅源地震(0~60 km)的预警盲区半径,二者呈正相关性,当Δt=8.7 s时,盲区半径最高达52.2 km;当Δt=3.9 s时,盲区半径最大只有23.4 km。分析认为,有效缩短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延迟时间,不仅能提高地震预警的时效性,同时能降低预警的盲区范围,对整个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事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短文
    • 由三性法讨论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的中期预测

      2017, 39(4):797-798. DOI: 10.3969/j.issn.1000-0844.2017.04.0797

      摘要 (629) PDF 971.79 K (883) 收藏

      摘要:九寨沟和其周围地区20世纪共发生3次强震,它们在时间轴上符合以42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跨越此周期可预测2018年再次发生强震。该地区实际地震前一周期比42年多一年,则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向新的周期减一年,可预测2017年再次发生强震。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