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2022, 44(1).

      摘要 (217) PDF 313.84 K (316) 收藏

      摘要:

    • >地震工程
    • 摩擦阻尼器的研究进展

      2022, 44(1):1-16. DOI: 10.20000/j.1000G0844.20200909001

      摘要 (450) PDF 10.89 M (1089) 收藏

      摘要:摩擦阻尼器是一种运用摩擦阻尼原理耗散由振动输入到结构中能量的减震装置.相比传统的减震(振)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工程结构安装的便利性、构造加工组装的简易性、较大的初始刚度及性能方面的稳定性等.整理并总结国内外学者在摩擦阻尼器方面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包括摩擦阻尼器的类型、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以及国内外摩擦阻尼器的工程应用 4个方面,讨论摩擦阻尼器在减震(振)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通过对摩擦阻尼器发展脉络与现状的梳理介绍,为其在结构消能减震中的应用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依据和设计参考,进而推动摩擦阻尼器在研究及工程领域的发展.

    • 地铁隧道爆破施工影响的邻近居民楼质点峰值振速研究

      2022, 44(1):17-2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617002

      摘要 (241) PDF 2.40 M (522) 收藏

      摘要:地铁隧道爆破施工时严重威胁邻近居民楼的结构安全,因此研究邻近居民楼爆破峰值振速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基于群孔荷载简化模型、柱面波理论及传统的应力波衰减理论,在考虑高程效应影响下推导质点峰值振速公式。依托乌鲁木齐地铁一号线工程,对一邻近六层居民楼的爆破施工响应进行监测,并将实测质点峰值振速、提出的修正公式预测振速和传统萨道夫公式预测的振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公式预测的质点峰值振速与现场实测值的分布规律一致,呈现出随着高程增大而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且现场实测值与修正公式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表明考虑高程因子的修正公式是可行的。

    • 高速铁路浅埋偏压隧道安全进洞方案研究

      2022, 44(1):22-2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215001

      摘要 (214) PDF 6.06 M (559) 收藏

      摘要:针对傍山浅埋偏压、局部出露地表隧道工程合理施工方案的选取问题,结合现场工程地质及施工环境条件,提出“先在出露地表侧预设钢格栅混凝土护拱,随后反压回填土石,采用暗挖法进洞”的护拱暗挖技术方案,并与放坡明挖、支挡明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挖施工方案虽技术成熟,但用于此类隧道面临着靠山侧高陡边坡开挖及防护工程量大、生态环境扰动范围广、施工及运营风险高等问题;护拱暗挖进洞方案开挖及防护工程量小、环境保护效果好、安全风险低,可保障傍山浅埋、局部出露地表隧道的安全快速进洞。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隧道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 基于钢筋拉压力传递的预制空心板残余抗震性能研究

      2022, 44(1):29-3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817002

      摘要 (185) PDF 4.04 M (393) 收藏

      摘要:为提升建筑质量,分析在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预制空心板整体抗震性能,研究基于钢筋拉,压应力传递的预制空心板残余抗震性能。制备不含钢筋预制空心板结构试件:不含钢筋试件、未使用钢筋拉压力传递间接搭接试件、使用钢筋拉,压应力传递灌孔构造边缘构建试件,对各试件循环施加地震荷载,记录各试件性能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压剪破坏的预制空心板,压弯破坏的预制空心板的滞回曲线更加饱满,承载力安全裕度和抗震承载力均较高,在名义屈服点之前变化相似。在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各试件屈曲刚度与峰值刚度分别只有原始刚度的50%和20%,但使用钢筋拉\,压应力传递灌孔构造边缘构建试件的刚度退化最小,且具有钢筋拉压力传递灌孔构造边缘构建试件的残余变形分布和残余抗震性能较好。

    • 强震作用下机场高耸塔台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2022, 44(1):36-4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512003

      摘要 (236) PDF 10.27 M (655) 收藏

      摘要:为提升强震作用下机场高耸塔台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安全,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高耸塔台结构的强震损伤分布规律;基于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确定塔台关键构件抗震性能水准,对高耸塔台结构进行性能化抗震设计和损伤控制;最后分析了竖向地震对高耸塔台结构强震损伤的影响。分析得到,采用多遇地震设计的塔台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塔台结构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但塔台筒体局部区域处于严重损坏状态;塔台筒体损伤明显区域位于底部及中部;相对上部框架构件而言,罕遇地震作用下筒体是塔台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塔台筒体采用设防地震不屈服性能设计后,筒体局部区域损伤状态由严重损坏降低为中度损坏状态;罕遇地震下竖向地震效应对塔台筒体受拉损伤的影响较受压损伤明显。

    • 基于易损性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动选取方法研究

      2022, 44(1):46-5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209001

      摘要 (263) PDF 7.70 M (605) 收藏

      摘要: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地震记录的选择是关键。提出基于基础隔震结构弹塑性动力放大系数谱进行地震记录选取的方法:首先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基础隔震结构的两自由度简化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谱;然后采用谱匹配的方法选取地震记录,对一8层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倒塌能力分析;最后,从分析结果的精度和离散性方面对规范谱匹配选波和动力放大系数谱匹配选波两种地震记录选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动力放大系数谱进行谱匹配选取地震记录时,其计算精度与传统选波方法相差不大,但在减小结构地震响应离散性和地震记录数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

    • 一种适用于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快速评估的综合判别方法——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2022, 44(1):54-6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831001

      摘要 (215) PDF 18.15 M (788) 收藏

      摘要:选取宁夏西吉县为目标区,对区内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所诱发的347处黄土地震滑坡进行野外调查,获取了详实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总结了研究区内黄土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并依此提出了宏观、定性的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快速判别方法。基于分布特征选取了坡高、坡角、坡向及地震动强度作为基本参数,应用MLP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定量快速判定模型。提出了一种定性、定量快速判定的综合判别方法,对研究区内震前规划选址及震后应急救援中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估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地震作用下反倾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及频谱特征研究

      2022, 44(1):62-7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206001

      摘要 (214) PDF 9.79 M (569) 收藏

      摘要:以四川昌都贡扎滑坡为原型,设计制作了1∶1 000的振动台试验模型,开展了包含软弱岩性组合和贯通性结构面的反倾岩质斜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场地特性,将富含多种频率的人工合成基岩地震波作为动力输入条件,探讨了不同概率水准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反倾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并与输入正弦波的放大效应规律进行对比;通过对不同类型地震波输入下竖向监测点所得数据进行频谱分析,研究其对反倾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坡面和竖直方向均具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沿水平方向具有明显的趋表效应;人工合成地震波作用下得到的坡表和坡内响应规律与正弦波作用下类似,但是趋表效应不尽相同。正弦波作用下,斜坡监测点的频谱图为一条竖向直线,衍生的特征频率为输入正弦波频率的整数倍;人工波和天然波有更复杂的频段分布,斜坡对地震波高频段的放大作用明显高于低频段;但无论正弦波还是人工合成波,卓越频率越接近斜坡自振频率,斜坡动力响应越明显。对比不同类型地震波频谱图发现,由于正弦波波形简单,经斜坡传播后各测点频谱图变化不明显,不能准确反应岩质斜坡对输入地震波的影响,因此不建议作为研究岩质斜坡频谱特性分析的动力输入条件。

    • 地震作用下含暗穴高边坡黄土路基稳定性分析

      2022, 44(1):72-7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601001

      摘要 (233) PDF 14.29 M (604) 收藏

      摘要:黄土暗穴是一种黄土高原地区发育的特殊的不良地质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黄土地区公路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黄土具有极高的动力易损性,在深入研究黄土暗穴发育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法对其在地震力作用下的致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无暗穴、拱形暗穴和三角形暗穴3种类型高边坡黄土路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了暗穴对高边坡黄土路基的地震动放大效应。结果表明:黄土暗穴的存在具有地震动放大效应,在相同洞径和埋深条件下,拱形暗穴比三角形暗穴对高边坡黄土路基的水平加速度峰值的放大效果更为明显,尤其在坡肩和洞顶放大更为显著,说明黄土暗穴的存在对高边坡黄土路基存在不利影响,易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坍塌破坏。

    • 地裂缝活动作用下城市立交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2022, 44(1):79-8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208002

      摘要 (216) PDF 4.54 M (431) 收藏

      摘要:城市立交桥等线型结构无法彻底避免地裂缝活动的影响。基于地裂缝场地上盘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考虑地裂缝与桥梁结构的交角,得到结构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时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的上盘放大系数。地裂缝两侧的沉降差使得连续桥内力显著变化,导致桥墩的轴力增大且在地震作用下桥墩顶部的水平力增大。针对西安地裂缝场地与地裂缝活动特征,以三跨城市立交桥为例,采用park模型作为桥墩的损伤指标,考虑结构与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对立交桥进行不同场地条件的易损性分析。研究表明,地裂缝活动使得跨骑地裂缝的城市立交桥桥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相比于非地震缝场地显著增大,且桥墩的失效概率与其位置有关。

    • 近断层地震特性对隔震曲线连续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2022, 44(1):86-92.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026001

      摘要 (238) PDF 11.65 M (68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曲线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及碰撞效应的影响,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分别研究脉冲效应、上盘效应及方向性效应对某三跨曲线连续梁桥支座位移、桥墩内力及邻梁间碰撞力的影响;通过支座隔震率的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类型近断层地震动下地震响应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脉冲效应、上盘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均会增大曲线连续梁桥地震响应,脉冲效应的影响尤为显著;脉冲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削弱了高阻尼橡胶支座的隔震特性,而上盘效应对桥梁响应的影响仅与上盘地震动自身特性有关;综合来看,脉冲效应对曲线梁碰撞响应影响最明显,上盘效应影响不大。

    • 曲率半径对大温差地区小半径曲线梁桥地震响应影响分析

      2022, 44(1):93-9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714001

      摘要 (185) PDF 1.68 M (388) 收藏

      摘要:为研究曲率半径和近断层脉冲效应对大温差地区小半径曲线梁桥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碰撞效应的影响规律,以某大温差地区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曲率半径的全桥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考虑温度变化对支座性能和伸缩缝间距的影响,开展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主梁曲率半径增大,墩底内力响应逐渐增加,邻梁间碰撞效应逐渐增强;温度越高,墩底内力越小;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桥墩响应较远场地震动作用大。

    • 基于EMD的IMF时域统计特征提取及其应用于震动事件源类型识别研究

      2022, 44(1):100-10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110002

      摘要 (225) PDF 1.63 M (366) 收藏

      摘要:文章对地震波形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对分解后的内模函数(IMF)进行时域特征提取,由所提取的特征对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炸2类事件源类型进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由IMF所提取的时域特征具有良好的区分识别能力。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将原波形信号分解为7个内模函数和残差函数,对原波形、每个内模函数和残差函数分别提取26个时域统计特征,组成9个特征组(命名为Q0,Q1,…,Q8 );再计算7个内模函数的幅度能量比得到7个能量比特征,再和选择前4个内模函数的26个时域统计特征中的8个特征共32个特征组成一个有39个特征的特征组(命名为Q9)。对这10组特征样本集进行单组、多组的特征组合事件类型识别实验,采用对称KL距离(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以事件为识别单元进行分类识别;每次识别实验,随机选取部分(30%,50%,70%,或90%)事件的所有观测台站的3分量的所有波形相应特征组的特征同时作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集,多次反复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第2个内模函数提取的时域统计特征在选择90%事件时识别效果最好,正确识别率大于90%;这说明,内模函数具有比原波形更好的事件类型区分能力,可为由波形识别事件源类提供更为有效的特征。

    • 基于UPFs的珊瑚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

      2022, 44(1):108-11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123005

      摘要 (203) PDF 12.30 M (834) 收藏

      摘要:合理且高效地模拟珊瑚砂非线性动力特性、远场无限地基辐射阻尼以及海域岛礁动水压力的影响是进行珊瑚岛礁抗震安全分析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研究工具,基于UPFs二次开发灵活性的特点,建立了适用于珊瑚砂地基条件下的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域计算模型。通过创建一种新的珊瑚砂等价线性单元描述岛礁场地的非线性动力特性,推导并开发了黏性人工边界单元用于考虑截断外边界的能量耗散及外源地震动的输入,基于Westergaard附加质量公式以mass21单元模拟航道的动水压力,建立FORTRAN接口程序实现自由场响应与交界面作用力求解的交互。通过典型珊瑚岛礁场地的自由场分析验证了所开发时域分析模型的合理有效性。以国内某实际珊瑚岛礁场地为例,从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等方面探讨了珊瑚岛礁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规律;结合ANSYS良好的前处理及大规模求解分析能力,可开展各类复杂岛礁场地的动力响应分析。

    • 基于ANSYS软件的联合布置弹簧汽机基础结构抗地震优化设计

      2022, 44(1):119-12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714002

      摘要 (220) PDF 3.42 M (248) 收藏

      摘要:选取某1 000 MW级燃煤电厂联合布置弹簧基础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基础结构及主厂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对联合布置汽机基础结构进行基于大质量法的地震时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提供的优化算法,以基础柱尺寸、位置为设计变量,汽机轴承中心高度的节点处地震响应加速度为目标函数,对汽机基础及其主厂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在各类设计变量条件下,优化设计方案使目标函数值均有显著减少,优化结构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文章采用的算法突破了业内对于该类型结构只进行多方案对比择优的传统,并为其提供了新的优化思路。

    • 基于OpenSees的砂土本构模型对比研究

      2022, 44(1):128-13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910001

      摘要 (322) PDF 5.31 M (610) 收藏

      摘要:饱和砂土液化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工程地质现象,也是造成重大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成因的复杂性和所造成灾害的严重性,饱和砂土液化一直是土动力学和岩土地震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针对饱和砂土液化问题,基于开源地震工程数值计算平台OpenSees,对材料库中的4种砂土本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采用二维u-p单元模拟土颗粒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分析和对比4种模型在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加速度、超孔隙水压力、位移、剪应力-剪应变和平均有效应力路径方面的响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 砂土对输入加速度表现出一定的放大效应,对于不同的模型,该放大效应存在一些差异;(2) Stress Density模型在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永久变形;(3) 在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PDMY模型和CycLiqCPSP模型的强度逐渐降低,直到完全消失;(4) Stress Density模型和Manzari Dafalias模型在循环动力荷载下表现出明显的剪胀效应。研究成果对砂土液化的数值模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为饱和砂土的液化模拟和砂土本构模型的选取提供参考。

    • 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

      2022, 44(1):136-14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608003

      摘要 (668) PDF 8.81 M (754) 收藏

      摘要: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究动、静态液化对饱和黄土结构特征的影响,探讨两种液化机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饱和黄土在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土骨架强度逐渐丧失,孔隙变形不断发展,从而导致孔隙水压力上升,直至出现具有流滑特征的动态液化;而在单调静荷载作用下,土体内的架空孔隙逐渐被压缩,落入孔隙中的土颗粒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加,直至出现静态液化;动态液化后饱和黄土的表观孔隙面积比静态液化后的更小,孔隙均一性比静态液化后的更好,孔隙排列比静态液化后的更无序,孔隙结构相对于静态液化后更加复杂;两种液化机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加载导致的细观结构变化过程差异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式不同。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液化灾害及液化诱发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地震研究
    • 新冠疫情防控前后湖北恩施地震台背景噪声变化分析

      2022, 44(1):145-15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1207004

      摘要 (307) PDF 9.77 M (534) 收藏

      摘要:利用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恩施地震台站观测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计算噪声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统计其不同频段功率谱密度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疫情前后恩施地区噪声水平变化特征。同时,将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垂直向地震噪声的加速度幅值进行对比,发现春节前几日的加速度幅值变化曲线高度一致,表明这三年间恩施地震台周边高频噪声源和地震仪运行情况非常稳定。研究发现,恩施地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震高频噪声迅速降低,显示出较强的政策执行力度;恩施地区高频段(~10 Hz)噪声水平下降了1~20 dB;日间幅值显著下降,夜间噪声低值略有降低。因此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测算和分析可为人类活动监测和城市公共管理提供有力手段。

    • 2017年青海称多震群活动特征及其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

      2022, 44(1):152-15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811001

      摘要 (247) PDF 4.44 M (373) 收藏

      摘要:2017年称多震群为青海省称多县第一次记录到的ML3.0以下小震群活动,发生在唐古拉地震带MS5.0地震平静被打破且ML4.0以上地震活跃的背景下。为研究2017年称多震群对青海及邻区后续震情的影响,对该震群的活动特征、震群参数、震源机制、视应力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主要表明:该震群为前兆震群,震群中地震以走滑为主。对比唐古拉地震带历史震群活动对应中强震情况,分析认为本次震群的发生表明唐古拉地震带未来中强震发震迹象增强,应注意加强对其震情跟踪研究。

    • 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研究波速比——以岷县—漳县MS6.6地震为例

      2022, 44(1):158-165. DOI: 10.20000/j.1000-0844.20190825001

      摘要 (285) PDF 12.98 M (590) 收藏

      摘要: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 新型水氡仪质量检测及台站比测实验研究

      2022, 44(1):166-17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729003

      摘要 (220) PDF 2.15 M (313)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地震水氡模拟观测操作繁琐、干扰因素多等现状,引入新型水氡观测仪进行检测并与FD-125测氡仪开展对比试验研究。两款水氡观测仪在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测平台标准氡室校准,并依托九江地震台相同水样和环境下开展对比测量表明,在静置时间为1 h前提下,新型水氡观测仪重复性、相对误差、相对固有误差、固有本底符合技术要求,与FD-125测氡仪对比测量数据的一致性较好,但灵敏度指标有待提升。该仪器整体设计基本满足地震模拟水氡测量发展需求,可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测量误差,提升测量效率和数据质量。

    •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城市建筑物震害模拟——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

      2022, 44(1):172-182.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514001

      摘要 (235) PDF 23.84 M (671) 收藏

      摘要:首先利用最短断层法烈度衰减模型分别模拟两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并通过与实际地震的极震区对比,验证该模型模拟地震烈度的可靠性。然后,基于模拟的地震烈度空间分布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高等信息,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建筑物进行三维震害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最短断层法是一个模拟历史地震烈度空间分布较好的模型;当地震烈度达到Ⅷ度时,兰州市城关区的建筑物总体抗震性能较好;当地震烈度达到Ⅸ度时,受地震破坏较为严重的建筑结构为3~7层砖混结构;城关区南部的山区和城内的城中村的建筑物抗震性能较薄弱。文章的结果不仅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又能帮助各级政府有针对性的对城市建筑物隐患进行排查、维修和加固;还可以辅助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精度,对大中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 用浅层地震勘探资料研究蓟运河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

      2022, 44(1):183-19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222002

      摘要 (568) PDF 37.48 M (629) 收藏

      摘要:蓟运河断裂是天津地区东北部的一条重要断裂,是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组成部分。由于未对蓟运河断裂的活动性进行过专门探测研究,其空间展布及第四纪活动性一直存在争议。经广泛收集资料确定蓟运河断裂的大致展布,并布设9条人工地震测线,采用可控震源对该断裂进行探测。结果表明:蓟运河断裂不是一条南北贯通的断裂,其大致分为北西段和南东段两段。蓟运河断裂北西段主要呈断陷特征,切割深、断距大,是燕山褶皱带和沧县隆起的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早期断裂;南东段错断不明显,推测以走滑运动为主,为早\|中更新世断裂。

    • 汶川8.0级地震宁夏前兆异常回顾与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2022, 44(1):192-202.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807001

      摘要 (221) PDF 2.24 M (314) 收藏

      摘要: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与同震响应变化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了汶川8.0级地震从孕震阶段到发震时刻宁夏地区的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过程。

    • GPS测定的2020年阿拉斯加M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永久同震形变场

      2022, 44(1):203-20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916001

      摘要 (200) PDF 12.45 M (575) 收藏

      摘要:以UNAVCO公布的阿拉斯加地区GPS 1 Hz和30 s采样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分别对两种采样率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2020年7月22日阿拉斯加MW7.8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及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震中270 km范围内高频GPS震时波形明显,最大振幅达600 mm。根据各个GPS站的动态形变波形振幅及响应时间认为,其振幅和响应时间受地震的破裂传播方向和场地效应影响较大。静态同震位移矢量指向震中,同震位移大小基本符合随震中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特征,除站点AC13外,其中距离震中最近站点的最大水平位移达26.7 cm。GPS测定的同震形变表明,2020年阿拉斯加地震是发生在阿拉斯加阿留申俯冲大断裂的一次逆冲型地震。

    • 1654年甘肃礼县8级地震发震断裂研究

      2022, 44(1):210-21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1021002

      摘要 (482) PDF 27.10 M (796) 收藏

      摘要: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区地处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育多条活动断裂。礼县8级地震发生在黄土覆盖区,距今约370年,受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地表破裂带和次生灾害现在已经难以分辨。为此,文章收集整理了1970年以来的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观测资料,基于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经过联合反演计算,研究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根据岷县—礼县—两当一线的小震活动分布,推测存在“岷县—礼县—两当断裂”,可能是1654年礼县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但仍需野外地质工作的进一步研究。

    • 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序列精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

      2022, 44(1):218-226.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705001

      摘要 (649) PDF 13.41 M (649) 收藏

      摘要: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地震序列中1 434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使用TDMT矩张量反演方法求解玛多地震序列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玛多地震序列震中整体走向为NWW-SEE向,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展布方向相吻合,序列总长度170 km,呈NWW向和SEE向双侧破裂,主震西北侧存在NW向条带,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分支断裂活动,在南东侧存在余震稀疏段以及横穿玛多—甘德断裂的余震分布带,推测可能是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所致;(2)主震附近地震序列以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主,优势走向为NWW向,倾向NE,倾角较高,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结合余震定位结果推断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3)主震附近地震序列P轴平均方位角为237°,P轴,T轴平均倾角分别为15°、16°,N轴平均倾角为65°,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推断,本次地震是由NEE-SWW向水平挤压应力推动NWW-SEE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 基于MODIS数据的伽师—阿图什交界MS5.8地震热红外异常检测研究

      2022, 44(1):227-23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215003

      摘要 (570) PDF 19.16 M (475) 收藏

      摘要:以2011年8月11日在伽师—阿图什交界处发生的5.8 级地震为例,利用MODIS的LST产品数据,采用STL分解法有效地去除地表温度时空数据中的年变趋势及季节因素周期性的影响,对其余的残余项进行GESD异常检测,并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的LST异常及其他地震的关系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温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STL分解法可以看出震前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经历了“出现-扩大-分散增温-增温幅度达到极值-消失-发震”等几个阶段。(2)发震前四个月研究区周围存在明显的热红外异常,2月10日发震断层周围出现大面积异常,异常特征持续2个月后的4个月发震,峰值距发震时刻时间间隔较长。(3)余震分布与断裂带和热红外异常分布特征相关,震后大部分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发生的震前出现热红外异常的断裂带附近。(4)通过对比同地区相似震例发现,本次地震与 2018年9月4日伽师县MS5.5地震的热异常特征有许多共同点,其中相同的峰值距发震时刻的时间间隔具有一致性,为震前热红外异常特征的归纳提供典型的参考信息。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显著,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 青海北部中小地震视应力特征研究

      2022, 44(1):236-24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901001

      摘要 (228) PDF 7.66 M (670) 收藏

      摘要:使用青海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基于Brune模型计算得到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青海北部地区ML≥3.0的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结合青海北部发生的5级地震探讨视应力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并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结果显示:大部分5级地震前出现过视应力高值异常,分析认为青海北部显著的高视应力异常对中强地震有一定指示意义。

    • 国际地震和火山电磁方法组织2016年兰州研讨会——纪念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地电监测预报地震半个多世纪①

      2022, 44(1):244-250. DOI: 10.20000/j.1000-0844.20190807005

      摘要 (244) PDF 8.35 M (572) 收藏

      摘要:为纪念中国地震局原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创我国地电学方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历经半个多世纪,文章在介绍国际地震和火山电磁方法组织(EMSEV)的同时,介绍了2016年8月25—29日在中国大陆首次召开、由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为主举办单位的EMSEV国际研讨会及相关的科学活动以及会后几年来我国地震电磁学的进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