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 次

      2022, 44(2).

      摘要 (174) PDF 307.27 K (269) 收藏

      摘要:

    • >地震工程
    • 黄土高填方多级边坡可靠度分析

      2022, 44(2):251-25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311001

      摘要 (339) PDF 3.78 M (498) 收藏

      摘要:针对西北地区采用黄土为填料的高填方多级边坡缺少可靠度分析的现状,以某黄土高填方多级边坡为背景,在考虑黄土填料参数分布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建立不同坡率、不同平台宽度分析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该边坡进行可靠度分析,得到高填方多级边坡的可靠度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坡率在1∶0.5~1∶1.0间、平台宽度在0.5~1.5 m间时,改变坡率大小与平台宽度会对高填方多级边坡的可靠度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以黄土为填料的高填方多级边坡的可靠度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双向地震荷载下崩塌堆积体盲数稳定可靠性分析

      2022, 44(2):258-26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112002

      摘要 (207) PDF 1.21 M (339) 收藏

      摘要:为了能考虑地震双向性和岩土体参数多种不确定性,提出了地震荷载下崩塌堆积体稳定可靠性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对崩塌堆积体的可靠性影响。运用极限平衡法和拟静力法分析了双向地震下崩塌堆积体的安全稳定性,采用响应面法和JC法建立崩塌堆积体的地震极限状态方程,然后,运用盲数理论对岩土体参数进行盲数化处理,进一步推导出崩塌堆积体地震安全系数的盲数模型,最后,通过MATLAB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计算和分析结果的快速输出。分析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更低,更偏于工程安全可靠;与水平地震荷载相比,竖向地震荷载对崩塌堆积体的稳定可靠性影响很小,仅使得安全系数和可靠度分别降低1.78%和2.78%,因此,在此种工况下,采用拟静力法进行抗震分析时可仅考虑水平地震荷载的影响。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正交设计的红层软岩改良土压缩模量试验研究

      2022, 44(2):264-26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422002

      摘要 (179) PDF 3.63 M (306) 收藏

      摘要:西部地区大型基础性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为处理工程开挖出的大量土方,减少工程造价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其作为路基回填料的可行性。以西北某地铁深基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不同黄土和水泥掺比下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其次对该改良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佳配合比,最后对最佳配合比下的改良土进行浸水前后试验,评价其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土和水泥均对压缩模量影响显著,推荐的红层软岩改良土的最佳配合比为黄土20%,水泥7%;浸水前改良试样压缩模量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浸水后的试样压缩模量随龄期增长其下降幅度逐渐降低;黄土在提高了压缩模量和压实效果的同时并未对水稳定性造成影响。以上结论对评价改良后的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设计地震下铁路简支梁桥支座水平地震力计算方法研究

      2022, 44(2):270-27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110001

      摘要 (196) PDF 10.67 M (695) 收藏

      摘要:为研究设计地震作用下铁路梁桥支座水平地震力按静力法计算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一墩高为5~20 m、跨径为32 m的简支梁桥圆端形重力式桥墩为研究对象,建立单墩抗震模型,采用反应谱法分析不同场地条件下支座的水平地震力,探讨设计地震作用下桥墩截面的合理刚度取值。分析结果表明设计地震下桥墩均处于开裂状态,应以开裂截面刚度作为反应谱计算的截面刚度;静力法计算支座水平地震力会造成设计值偏大或偏小;桥墩越矮,场地条件越差,动力效应越明显,建议支座水平地震力采用动力法进行分析。

    • 隧道与临近地面结构动力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

      2022, 44(2):276-28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110003

      摘要 (212) PDF 19.83 M (567)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不同场地条件下隧道-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有、无上部结构存在、场地条件和地震波频谱特性对隧道-土-上部结构体系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对于隧道等地下结构,其地震响应主要受场地条件影响,不同场地条件隧道动内力值相差巨大,设计时应引起足够重视,相比之下有、无邻近上部结构对其影响较小;(2)S波垂直入射时,对于无上部结构的隧道动内力响应呈对称性,上部结构的存在会打破该对称性,使隧道与邻近上部结构相邻侧45°角处动轴力增大,另一侧135°角处显著减小;(3)波的频谱特性对地上、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差异明显,地上结构受地震波输入影响较地下结构更大,对于地下结构,则主要由场地条件控制。

    • 高强钢筋增强UHPC-NC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

      2022, 44(2):285-29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302001

      摘要 (174) PDF 11.81 M (496)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强钢筋增强UHPC-NC组合柱抗震性能,基于大型有限元程序ABAQUS,结合UHPC、NC和高强钢筋材料本构关系,校准损伤塑性模型中相关参数,建立高强钢筋增强UHPC-NC组合柱抗震有限元模型。通过与3个NC柱和3个UHPC柱拟静力试验结果对比,验证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轴压比、纵筋直径、纵筋强度、箍筋间距和UHPC高度等敏感参数对高强钢筋增强UHPC-NC组合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钢筋增强UHPC-NC组合柱位移延性系数随轴压比、纵筋直径和箍筋间距的增大而降低,随纵筋强度和UHPC高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逐渐平缓的趋势,合适的UHPC替换高度能充分发挥高强钢筋和UHPC材料特性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性。

    • 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北地区重塑黄土刚度弱化试验研究

      2022, 44(2):292-29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617004

      摘要 (154) PDF 8.33 M (575) 收藏

      摘要:基于GDS动三轴对青海海北地区重塑黄土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循环加载试验,采用应力控制方式进行加载,研究不同循环动应力、不同加载频率对黄土累积塑性应变和刚度弱化特性的影响,并采用Idriss提出的弱化模型对试验进行拟合。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振次下,循环动应力、加载频率对累积塑性应变和刚度弱化指数均有影响,较大循环动应力和较低加载频率下试样累积塑性应变较大,且较大循环动应力和较低加载频率下弱化指数的衰减程度较大;弱化指数随着累积塑性应变的增大出现递减,较大循环动应力和较低加载频率下弱化指数的衰减速率相对缓慢;双对数坐标下的刚度弱化指数δ与加载振次N近似呈线性关系,Idriss提出的刚度弱化模型δ=N-d能够较好地拟合试验曲线,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拟合效果较好,弱化参数d随循环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

    • 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局部抗震性试验分析

      2022, 44(2):299-30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702002

      摘要 (164) PDF 2.11 M (283)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作用下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局部抗震性能,针对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进行局部抗震性试验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某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工程进行分析,构建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利用地震模拟振动台,分别输入0.4g、0.5g、0.6g的地震时地面运动加速度,测试不同深基坑施工阶段和插入比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研究不同地震烈度对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位移的影响。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获取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位移以及加速度响应,实现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局部抗震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与深基坑开挖深度、插入比和地震烈度有关。其中,深基坑开挖深度和地震烈度与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成反比,而插入比与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抗震稳定性成正比,且能够有效提高高层房屋建筑深基坑支护承压结构的抗震性能。

    • 基于L1正则化逻辑回归模型的速度大脉冲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 44(2):306-32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222003

      摘要 (177) PDF 5.26 M (475) 收藏

      摘要:包含速度大脉冲的地震动与普通地震动有显著的不同,此类地震动对建筑结构有着特殊的破坏作用。有效预测速度大脉冲是否发生和分析影响速度大脉冲发生的因素,对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从美国NGA数据库中选取315条强震动记录,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研究所需的289条记录,基于处理后的强震动记录并结合相对频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速度大脉冲的影响。然后,利用L1正则化逻辑回归方法建立速度大脉冲预测模型,模型最优评价指标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为0.76;并对模型进行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发现其对于破裂区的距离最为敏感。最后,选取符合模型数据分布规律的35条汶川地震实测数据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其中30条地震记录预测正确,相较于已有模型,预测的准确率有一定提高。结果表明,文章建立的速度大脉冲预测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中小跨径桥梁座式桥台抗震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2022, 44(2):321-32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0908002

      摘要 (159) PDF 3.61 M (296) 收藏

      摘要: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中小跨径桥梁座式桥台构造参数对自身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座式桥台统计数据,选取背墙箍筋间距、台帽水平拉筋间距、背墙厚度及主梁作用高度作为试验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数值模拟试验,选取桥台的峰值位移、峰值荷载、平均刚度及位移延性系数4个指标作为反映其抗震性能的目标函数,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各桥台构造参数对桥台抗震性能指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桥台的峰值荷载及平均刚度而言,背墙厚度对其影响最大、最敏感,背墙厚度的增大可使峰值荷载和平均刚度分别增大29.8%和33.4%;对于桥台的峰值位移及位移延性,主梁作用高度和背墙箍筋间距对其影响较大,主梁作用高度和背墙箍筋间距的增大使桥台峰值位移变化幅度分别不超过9.2%和11%,主梁作用高度和背墙箍筋间距的增大使桥台位移延性系数变化幅度分别不超过10%和6.7%。

    • 基于人工铰的自适应结构减震性能与恢复力研究

      2022, 44(2):328-335.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505001

      摘要 (171) PDF 6.31 M (457) 收藏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处应力集中、侧向刚度小,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导致结构整体失稳倒塌,而且梁端、柱端出现的塑性铰破坏严重,难以修复。提出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和一种新型人工铰:此种自适应结构能让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改变自身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弱作用于结构的地震作用;新型人工铰具有良好的恢复力性能,能解决传统塑性铰破坏后难以修复的问题,通过设置人工铰将梁端铰从梁根处转移,能解决节点处应力集中的问题。通过ABAQUS软件改变人工铰的位置,建立3个自适应结构有限元模型与现浇框架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结构的控制系统方法让结构减少了70%的地震作用,人工铰和节点处抗震性能和恢复力性能良好。自适应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配式建筑,极大降低人工成本,彻底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智能化施工,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还提出了较方便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设置人工铰的设计建议。

    • 碎石桩加固液化场地高桩码头抗震性能分析

      2022, 44(2):336-343. DOI: 10.20000/j.1000-0844.20201130001

      摘要 (157) PDF 12.68 M (772) 收藏

      摘要:针对经典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构建液化场地高桩码头三维数值模型,并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加固区距码头的距离、碎石桩直径和长度等参数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加固效果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加固参数下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变形受力规律。研究发现:液化场地高桩码头抗震性能与这些参数呈正相关,并且大直径和长尺寸碎石桩可以有效地控制地震过程中高桩码头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研究工作对液化场地高桩码头地基加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基于空间特征的SAR图像电塔识别研究

      2022, 44(2):344-35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10426001

      摘要 (182) PDF 5.61 M (430) 收藏

      摘要:电塔这一类具有能源供给能力的构筑物是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它的灾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多受其周围的建筑物和裸露的岩体、河床等地物的影响,导致对它识别的精度不高。为此,文章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空间特征的推理方法,能高精度识别电塔。文章以甘肃省西北部荒漠中的风力发电基地为例,电塔在其中占了大多数。经过实验计算,该方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8.96%,较传统方法的识别率提高了14.66%。此外,为了评价该方法的效果,提出误距风险这一评价指数来确定识别结果与实际地物之间的偏移量。经过计算,该方法在低风险的几率达到了94.21%,能够为灾后的电塔受灾情况及灾害评估提供基础的数据及技术支持。

    •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专栏
    • 门源M6.9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2022, 44(2):352-35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7001

      摘要 (284) PDF 29.65 M (752) 收藏

      摘要:2022年1月8日发生的门源M6.9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裂缝等多种同震地质灾害。通过对门源M6.9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各类型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崩塌、落石总体规模较小,滑坡多为岩质滑坡,且以冰碛物和表层岩土体的溜滑为主。受表层土体冻结和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饱和砂土液化沿较窄的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喷出物多为粉细砂。地震形成了4条左旋左阶斜列的地表破裂带,并在极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裂缝。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阻隔作用、覆盖层薄、地表土冻结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地震产生的大量地裂缝导致斜坡和堆积体的稳定性减弱,在耦合集中降雨、冻融作用等因素后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松散堆积于沟床处的崩滑物作为物源,可能会增加地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2022年门源MS6.9地震震区三维速度与发震机制研究

      2022, 44(2):360-36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0003

      摘要 (748) PDF 28.48 M (824) 收藏

      摘要: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使用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台网所观测到的2009年1月1日—2022年2月8日间青海门源及周边地区(36°~39°N,101°~104°E)14 86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观测资料,基于双差成像(TomoDD)方法进行重定位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及周边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主要集中在5~15 km深度范围,其中10 km附近分布最多。推断该深度区域为门源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孕震区。基于地震重定位结果和主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分别对2016年门源MS6.4地震和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两次地震都位于高速异常体边缘,速度结构与断裂、地震序列吻合较好。2022年门源地震位于高速体的西端末梢位置,是该高速体受青藏高原东北缘顺时针应力作用导致的滑动产生的走滑型地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同震及震前GNSS变形特征分析

      2022, 44(2):370-37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5008

      摘要 (201) PDF 24.03 M (742) 收藏

      摘要: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点45分,在我国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6.9级地震。通过震中附近陆态网络GNSS连续观测数据得到的同震位移场显示,距离震中最近的QHME站同震位移最大,EW向达到20.31 mm,SW向达到-35.45 mm,震中附近五个站的同震位移反映出此次地震的左旋同震破裂特征;GNSS站间基线时间序列结果及区域应变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冷龙岭断裂带北段的地壳运动相对南段较强,对应了地震发生的区域在冷龙岭断裂带北段;震前动态GNSS应变场结果显示,该区域的剪应变量值较小,有微弱的减小趋势,且始终在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发震断层的滑动速度变化不大,量值上先增加后减弱,断层闭锁程度在震前有所增加,可能存在孕震的情况。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青海地区逸出气氡异常特征分析

      2022, 44(2):380-388.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0004

      摘要 (318) PDF 11.91 M (557) 收藏

      摘要: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6.9地震,震前青海地区出现两项逸出气氡异常(西宁、乐都)。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异常特征分析研究。TDS范围:西宁采样点为9 084.3~11 316 mg/L;乐都采样点为897.01~989.26 mg/L。水化学类型为Na-SO4、Na-Cl,均显示水-岩反应程度较弱。SO2-4、HCO-3浓度发生较明显变化,指示异常出现前及异常持续过程中有地下水循环径流途径较短的低矿化水混入,计算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显示出深部水体交换不明显的特征。地震孕育时,区域应力加载导致周围岩石产生裂隙及孔隙,从而导致地球物理场的氡值变化,同一时段的水岩反应加剧,使得水化学离子组分浓度亦发生相应变化,结合氡值异常机理及历史震例研究,分析认为该异常是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对祁连带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门源MS6.9地震前嘉峪关气氡变化特征分析

      2022, 44(2):389-39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4006

      摘要 (167) PDF 8.23 M (394) 收藏

      摘要:在综合分析1991年以来祁连地震区及周边7次MS6.0以上地震前嘉峪关气氡异常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嘉峪关气氡趋势异常与门源MS6.9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在该区域,有些地震发生前气氡出现了明显的响应,表现为破年变和短期成组突跳异常变化;有些地震发生前气氡无响应,且地震发生前气氡是否有响应与震中距没有明显的关系。(2)地震发生前气氡是否出现异常,与地震发生的断裂紧密相关,同一断裂的地震,气氡异常具有相似性特征。地震前分布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上的气氡都出现了破年变和成组突跳的配套性异常,而分布在托莱山—冷龙岭断裂上的气氡通常没有异常显示。(3)嘉峪关气氡的趋势异常可能与整个区域构造活动的增强有关,它可能是玛多MS7.4及其后发生在祁连山地震区及其周边包含门源MS6.9在内一系列MS5.5以上地震的响应。该研究对地震前兆异常性质的判定、地震跟踪监测和预测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以门源M6.9地震为契机的祁连带中东段地震热红外异常区域特征研究

      2022, 44(2):398-407,42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5002

      摘要 (565) PDF 29.87 M (486) 收藏

      摘要: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资料为数据基础,使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法研究2022年1月8日门源M6.9地震前的热辐射异常,并对祁连带中东段以往震例的热辐射异常作回溯性研究。门源6.9级地震的热辐射异常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演化阶段、增强持续阶段、减弱消失阶段。面积最大时强辐射区的面积约为8万km2,地震发生在其西北部。相对功率谱峰值为平均值的17倍,地震发生在峰值后82天。大面积、高强度的热辐射状态持续时间长是此次异常的显著特点。祁连带中东段的几次地震前均出现过热辐射异常,其特征可为该区震情判定不断积累经验,以期形成可作为判定指标的区域震例库。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探讨

      2022, 44(2):408-41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125002

      摘要 (331) PDF 14.68 M (10350) 收藏

      摘要:使用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3天及后7天甘肃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邻省共享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自动编目程序自动检测余震序列,并将检测结果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编目与人工编目定位结果基本一致,平均震中位置差在5 km以内,震级差值在ML-0.2~ML0.2间;自动编目结果的发震时刻普遍略早于人工目录,但两种目录中大部分余震发生时刻的差值在2 s内。自动编目产出速度快,且能检测人工无法识别的微小余震,提高了目录完备性。综合来看,自动编目系统产出结果符合预期目标,可为震群趋势判断、破裂过程快速反演等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门源MS6.9地震前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与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变化分析

      2022, 44(2):415-42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124002

      摘要 (234) PDF 11.45 M (4685) 收藏

      摘要:2022年1月8日在青海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基于震中300 km范围内地电场近5年观测资料,综合分析选取9个观测站,根据大地电场岩体裂隙水(电荷)渗流(移动)模型计算其优势方位角,并尝试以地电场为响应量,通过库仑应力触发模型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计算方法,计算地电场LURR值。结果显示:(1)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地电场异常站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其中古丰、黄羊川、寺滩和兰州站地电场优势方位角、LURR在震前皆出现异常变化,而山丹等其他站方位角、LURR均看不出明显的异常变化。(2)兰州和寺滩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时序变化较为吻合,表现出准同步性。进一步结合震源机制解对异常观测站优势方位与区域主压应力P走向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本符合岩石物理学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地电场优势方位角方法在分析地震前兆异常中的可信度。地电场优势方位角以及LURR值两种计算方法在机理上具有关联性,综合分析其异常演化特征可能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

    •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平静打破异常特征

      2022, 44(2):425-431.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4007

      摘要 (183) PDF 10.64 M (2278) 收藏

      摘要:结合2021年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系统梳理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打破和祁连山中东段ML3.6地震平静打破的时空异常特征,认为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对平静区及周边发生6级以上地震具有指示意义,祁连山中东段ML3.6地震平静对祁连山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平静区的打破使中强地震发震的时间紧迫性进一步增强,一般在平静打破后一年发震。文章详细总结了两项指标的预测意义,并对其做了系统的预测效能评估,为后续强震危险性研判提供了参考经验。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余震序列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青海门源6.9级地震为例

      2022, 44(2):432-43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128002

      摘要 (886) PDF 17.04 M (18775) 收藏

      摘要: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 h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与现场调查结果比较吻合,2 h内余震序列计算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利用精定位的余震序列得到的地震烈度比常规余震序列得到的结果更精确,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精定位方法。在此次地震中,使用余震序列评估的烈度范围表现出烈度越大准确度越高的特点,使用该结果确定的重灾区范围是比较准确的。该方法丰富了现有的烈度快速评估体系,但还需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利用高分影像识别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

      2022, 44(2):440-449.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5004

      摘要 (164) PDF 29.63 M (452) 收藏

      摘要: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S6.9地震,震中位于冷龙岭断裂西端与托莱山断裂过渡区。地震发生后,文章利用亚米级分辨率的高分7号卫星影像对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震破裂带进行详细解译,并与野外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获得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及组合特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形成两条破裂带,长度分别约21 km和5 km,分别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段展布。地震破裂带由一系列雁列式地震裂缝、挤压鼓包及拉张凹陷组成,破裂带组合特征反映出发震断裂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但利用影像并未识别出同震位错等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比冷龙岭断裂东段存在的历史地震破裂带,讨论了冷龙岭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InSAR数据约束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2022, 44(2):450-45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121003

      摘要 (677) PDF 13.02 M (689) 收藏

      摘要: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 0+1
      • 1+1
      • 2+1
      • 3+1
      • 4+1
    • 2022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震害特征调查

      2022, 44(2):458-46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5001

      摘要 (220) PDF 43.15 M (4436) 收藏

      摘要: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断裂和托勒山断裂构造转换区域(37.77°N,101.26°E)。震后野外现场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为26 km,整体走向NWW向,破裂性质以左旋走滑局部逆冲为主。断层错动造成的破坏形式以雁列式组合的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断层陡坎等为主。其中,道河至硫磺沟段地表破裂最为强烈,规模大且连续性好,造成的震害最为显著,地表破裂规模向东、西两端逐渐衰减。破裂带穿过区域内多条河流,造成显著的冰面破裂变形,并沿河岸形成一系列的边坡崩塌、滚石等地质灾害。综合破裂带及震害规模分析,宏观震中位于道河至硫磺沟地区。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基于CWI方法的门源MS6.9地震余震定位研究

      2022, 44(2):468-474.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07001

      摘要 (205) PDF 10.19 M (677) 收藏

      摘要:门源发生MS6.9地震后,余震目录中含有大量的单台事件,为了解决单台事件的定位不准确性,利用尾波干涉(CWI)的震源定位方法将门源台记录到震后8小时内的101次单台事件进行重定位,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事件对尾波部分的间距不确定性矩阵,从而估计聚类中具有相似震源机制的地震事件对之间的间距,通过优化这些事件对的间距来解决聚类中一组事件的相对位置。最后,对定位结果进行评估,得到相对可靠的定位结果。

    •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余震的空间迁移特征

      2022, 44(2):475-487.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08002

      摘要 (226) PDF 31.58 M (598) 收藏

      摘要:精确识别和定位中强地震序列中的微震事件对于准确判定发震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2022年1月8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门源MS6.9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及微震检测研究。首先运用双差定位法对2022年1月8—16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1 010个门源地震序列原始目录进行重定位,得到404个精定位地震目录。分别采用原始地震目录(CENC)和双差重定位目录(HypoDD),对震源区150 km范围内9个台站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微震检测。结果表明,基于CENC目录识别的余震个数是原始目录地震数量的3.0倍,基于HypoDD目录识别的地震个数是原始目录的2.1倍,是HypoDD目录的5.8倍;两种地震目录的微震检测均使得ML震级完备性从1.7级降低至1.1级。新的地震目录空间位置显示,主震发生后余震主要沿托莱山断裂向西侧扩展,8分钟以后,在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均发生破裂。根据本研究获取的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地震序列,同时结合震源机制解,认为2022年门源MS6.9地震初始破裂位于近E-W向的托莱山断裂,并触发了NW-SE向的冷龙岭断裂,地震的发生主要受到印度板块北东向的长期挤压作用,应力不断积累最终断层失稳而引发地震。

    • 青海门源MS6.9地震前后甘青地区应力变化特征研究

      2022, 44(2):488-500. DOI: 10.20000/j.1000-0844.20220214001

      摘要 (260) PDF 22.89 M (574) 收藏

      摘要:选取甘—青地区地球物理台网钻孔应变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数据计算其面应变相关系数、主应变、主方位角并进行投影,以面应变相关系数和数据精度进行质量控制,以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分析甘—青区域钻孔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分析发现2021年主应变、主方位角及其地图投影变化能清晰地映证该区域构造运动,2022年1月8日门源6.9级地震时钻孔应变主方位角、最大主应变投影同震变化与此次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应变场变化一致。上述发现为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变化,对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跟踪及短临跟踪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