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周本刚 张裕明
    1994, 16(1):95-103.
    [摘要](564) [HTML](0) [PDF 299.85 K](710) [Cited by](28)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2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
    滕瑞增 金瑶泉 李西候 苏向州
    1994, 16(2):85-90.
    [摘要](531) [HTML](0) [PDF 451.74 K](1034) [Cited by](27)
    摘要:
    在本文中,作者在近几年进行的大比例尺活断层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基本待征,研究了该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情况、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断层活动速率、古地震与地震重复周期等。结果表明,该断裂带自第四纪以来由压性逐渐演变为左旋扭动,其水平滑动速率为2.1-2.8mm/年,垂直滑动速率为0.4-0.7mm/年,地震复发周期约为5000年。
    3  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区阶地构造变形的研究
    陈杰 卢演俦 丁国瑜
    1998, 20(1):28-36.
    [摘要](578) [HTML](0) [PDF 364.72 K](938) [Cited by](25)
    摘要:
    对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晚第四纪阶地的研究表明,该区早第四纪以挤压褶皱、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变形在晚更新世期间乃至全新世仍继承性地进行着,表现为横穿褶皱和逆断裂带的河流及冲沟阶地面的形成、阶地类型的转变、阶地级数的增多和阶地面被断错或发生拱曲变形.其中祁连山北缘大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92~2.00mm/a.老君庙背斜 逆断裂带在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1.15~2.56mm/a.白杨河背斜 逆断裂带晚更新世初以来的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32~0.58mm/a.
    4  土结构性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齐吉琳 谢定义 石玉成
    2001, 23(1):99-103.
    [摘要](544) [HTML](0) [PDF 208.81 K](1020) [Cited by](23)
    摘要:
    介绍了土结构性的概念和土结构性研究的意义.回顾了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对土结构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力学方法是进行土结构性定量化研究的最为现实和有效的方法.
    5  新青8.1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张元生 沈文荣 徐辉
    2002, 24(1):1-4.
    [摘要](543) [HTML](0) [PDF 386.34 K](960) [Cited by](23)
    摘要: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资料,取34°~38°N,86°~94°E为研究区域,对2001年11月14日新青8.1级地震前的热红外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从2001年10月17日起出现明显的地温异常条带,随着时间的变化,异常区域不断扩大并存在迁移现象,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
    6  祁连山西段玉门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陈文彬 刘百篪 徐锡伟 戴华光 王峰
    1999, 21(4):389-394.
    [摘要](487) [HTML](0) [PDF 248.33 K](1156) [Cited by](20)
    摘要:
    新的证据显示,位于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南部的玉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并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这一结果表明,酒西盆地块体周边断裂的活动具有同时性的特点,酒西盆地块体可能发生过顺时针旋转.
    7  冷龙岭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
    何文贵 刘百篪 袁道阳 杨明
    2000, 22(1):91-98.
    [摘要](595) [HTML](0) [PDF 219.18 K](629) [Cited by](20)
    摘要:
    根据对冷龙岭断裂重点地段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断裂的几何特征及滑动速率.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所组成.按总体特征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中更新世以来各时代的断裂平均滑动速率分别为:中更新世:2.14~4.64 mm/a,晚更新世:2.86~4.07 mm/a,全新世:3.35~4.62 mm/a.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8 mm/a.
    8  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初步调查
    陈文彬 徐锡伟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刘洪春 戴华光 陆鸣
    2001, 23(4):313-317.
    [摘要](559) [HTML](0) [PDF 405.65 K](985) [Cited by](20)
    摘要:
    初步的野外调查表明,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位于昆仑山南麓,西端可能终止于布喀达坂峰,东端点距青藏公路以东70 km.主破裂带总长度可达350 km,总体走向N80°~85°W.具明显的左旋水平走滑运动性质,最大左错量为6 m.宏观震中初步定在库赛湖东约30 km一带,震中区烈度定为Ⅺ度.根据初定宏观震中的位置,建议将该地震命名为库赛湖地震.
    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
    康春丽 陈正位 陈立泽 田勤俭 刘德富
    2003, 25(1):12-15.
    [摘要](634) [HTML](0) [PDF 447.08 K](871) [Cited by](18)
    摘要:
    以卫星热红外遥感产品的两种参数--长波辐射强度(OLR)(月际资料)和亮度温度(日际资料)为基础,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卫星热红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8.1级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长波辐射强度(OLR)出现增强异常;震前6~7天出现亮度温度的增强,异常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条带状,与震中区的构造分布一致.
    10  海原断层系的分形研究
    周尽
    1991, 13(3):78-85.
    [摘要](450) [HTML](0) [PDF 502.05 K](977) [Cited by](17)
    摘要:
    本文根据Okubo等人测量圣安德烈斯断层系所用的复盖维数法,对海原断层系进行了分形测量,求出海原断层系的整体维数D0=1.137,其景泰段D0=1.109,海原段D0=1.182。计算中未得到邵家水段和李使堡段的分维数。此外,文中还着重探讨了断层几何与地震活动性及其力学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自相似断层的几何复杂性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剪切断裂带具较低分维数(1.1-1.3),而在张性环境中形成的断裂体系具较高的分维数(1.5-1.6)。最后本文讨论了断层迹线图等因素对分形测量精度的影响。
    11  遗传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周民都 张元生 张树勋
    1999, 21(2):167-171.
    [摘要](544) [HTML](0) [PDF 420.52 K](509) [Cited by](17)
    摘要:
    把遗传算法应用于地震定位,并与Powell算法和传统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在地震定位中所给出的发震时刻精度较高,震源深度较可靠,对非包围地震定位效果较好。
    12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滤波方法
    刘希强 周蕙兰 郑治真 沈萍 杨选辉 李红
    1999, 21(3):248-253.
    [摘要](673) [HTML](0) [PDF 327.98 K](807) [Cited by](17)
    摘要:
    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对不同频率范围的信号和噪声进行滤波处理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将噪声与信号分离以及将不同频段信号分解,从而达到滤波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小波包变换具有许多其它分析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滤波方法,可应用于地震信号的预处理.
    13  地震前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
    徐秀登 徐向民
    2001, 23(3):310-312.
    [摘要](484) [HTML](0) [PDF 148.32 K](772) [Cited by](17)
    摘要:
    通过分析发生在中国及相邻地区的40多次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总结了卫星红外临震异常的基本特征.对有关异常成因机理的诸家观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作者的倾向性意见.一般情况下MS > 5地震前均有较清晰的红外临震异常显示,低空大气-地面增温幅度显著,并表现出突发性和阶段性特征.异常面积与震级的大小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作者倾向于认为,临震大气静电异常对大气的极化作用是产生热红外异常的主要原因,异常大气的温室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14  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邵永新 李君英 李一兵 田山
    2000, 22(3):284-287.
    [摘要](489) [HTML](0) [PDF 174.88 K](725) [Cited by](16)
    摘要:
    研究了华北北部水动态异常及辽河、大港、胜利和华北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构造的关系.认为地震前水动态和油井动态异常形态不仅与观测点所处的区域构造有关,而且与局部构造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隆起区为正异常,凹陷区为负异常.
    15  中国大陆多种前兆异常研究及强震的尝试性预测
    杜学彬 薛顺章 任广军
    1999, 21(2):113-122.
    [摘要](515) [HTML](0) [PDF 913.38 K](851) [Cited by](15)
    摘要:
    强震震源周围地电、水化学、水动态、地应力和地形变等5种前兆短临异常时空演化取决于主要活动构造和强震发震机制;远场异常时空演化与主要活构造有关,不同活构造上异常时间演化有差异性;在特定年份1a尺度地电阻率异常显示异常高潮期,Ms≥ 5.0地震能量达到1次以上Ms7.0强震能量的年份与异常高潮期同步或滞后1a,二者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基本对应。根据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实际预测检验,在预测区间和预测时间段(0.5a或1a)内发生强震、中强震10次,其中7次地震地点基本准确,3次地震地点较为准确。
    16  APE理论与地电阻率前兆
    阮爱国 李清河 赵和云
    2000, 22(3):209-216,223.
    [摘要](568) [HTML](0) [PDF 418.50 K](863) [Cited by](15)
    摘要:
    介绍了含裂隙介质的APE理论(anisotropic poro-elasticity).根据APE理论,对裂隙膨胀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当岩石不产生大量破裂时,裂隙的扩张和闭合是互为依存、彼此平衡的.用笔者建立的裂隙方向性集中体积模型的各向异性电导率张量表达式,研究了应力场导致裂隙纵横比变化与地壳岩石电阻率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即使地壳岩石的平均体应变很小或不产生新的裂隙,也可以出现电阻率大的突变.电阻率的正负变化及其量值都与裂隙纵横比及分布的方向有关.这一结果适用于对离震源区较远的场兆的解释,但不涉及震源附近产生大量新生裂隙所激发的近场问题.
    17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
    高立新 郑斯华 丁风和
    2005, 27(2):109-114.
    [摘要](899) [HTML](0) [PDF 327.80 K](1176) [Cited by](15)
    摘要:
    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f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f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18  隐伏断层电性特征及浅层电法探测
    王爱国 马巍 张向红 柳煜
    2006, 28(3):242-247.
    [摘要](784) [HTML](0) [PDF 374.10 K](972) [Cited by](15)
    摘要:
    探讨了不同类型隐伏断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在浅层电法测试中可能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实例阐述了浅层电法探测隐伏断层的步骤及异常识别方法。研究表明浅层电法对某些类型的隐伏断层的探测是有效的,但先验知识非常重要,对于隐伏断层的探测效果与解译起关键作用。
    19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动强度的试验方法
    王兰民 张振中 王峻 李兰
    1991, 13(3):50-55.
    [摘要](469) [HTML](0) [PDF 437.91 K](486) [Cited by](14)
    摘要:
    本文将APPLE-Ⅱ微机与国产动三轴仪联机,对黄土试样直接施加随机地震荷载时程进行动强度试验,提出了在随机地震荷载条件下,从黄土的动应力与积累残余应变关系曲线确定动强度的动三轴试验方法。进而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动强度参数对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所引起的回回川黄土滑坡进行了反演,反演结果与宏观震害相符合。
    20  利用数值积分提高一维模型电偶源电磁测深响应计算精度
    翁爱华 王雪秋
    2003, 25(3):193-197.
    [摘要](575) [HTML](0) [PDF 219.17 K](941) [Cited by](14)
    摘要:
    讨论了直接利用数值积分提高电偶源电磁测深响应计算精度的方法.具体为对Hankel积分进行直接积分,结合连分式展开方法以提高积分求和的收敛速度.利用该方法对均匀半空间和层状(两层)模型的电磁测深响应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快速Hankel滤波方法相比,采用直接数值积分能明显提高电偶源频率测深响应计算精度.从而为获得高精度瞬变测深晚期响应提供算法基础.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