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方斌 王爱国 冀战波
    2013, 35(3):647-655.
    [摘要](3875) [HTML](0) [PDF 883.34 K](5417)
    摘要:
    首先介绍了库仑应力的定义及其物理含义。阐述了库仑应力在强震对余震的触发作用、强震对后续地震序列的触发、应力影区对地震的抑制作用、地震活动性分析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库仑应力在地震学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前景。
    2  打桩对桩周土体阻尼系数的影响
    王耀存 李飒 张培献 戴旭
    2014, 36(4):946-951.
    [摘要](3461) [HTML](0) [PDF 566.75 K](3029)
    摘要:
    目前大直径超长桩的可打入性分析的准确性是打桩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打桩过程中土阻力预测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近几年高应变动测技术迅速发展,凭借其突出优势成为动力沉桩分析的新方法。结合高应变动测试验采用CAPWAP软件对打桩过程中土阻力进行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海洋桩基监测和承载力评估中。CAPWAP程序中涉及的土阻尼系数Js和Jt对承载力计算影响非常大,是非常重要的参数,阻尼系数的取值直接影响承载力计算的准确性。为得到更准确的阻尼系数,对东海某工程2根桩进行全程高应变动测试验,并利用CAPWAP软件对其中一根桩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桩周土体阻尼系数做了研究,认为同打桩过程中的桩侧阻尼系数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打桩的进行存在减小的趋势。
    3  深厚场地地震响应中阻尼矩阵形式的影响分析
    张如林 程旭东 管友海
    2014, 36(4):868-873.
    [摘要](3367) [HTML](0) [PDF 411.56 K](2234)
    摘要:
    深厚覆盖土层地震响应时域分析中阻尼矩阵形式的选取十分重要。本文基于滞后阻尼比和振型阻尼比构造了6种不同的比例阻尼矩阵形式,研究其对深覆盖土层地震响应的影响。以上海某一实际深厚覆盖土层为算例,分别以人工合成基岩地震波、汶川地震时上海佘山记录的基岩地震波为输入,得到6种阻尼矩阵形式下不同深度处的土层地震响应,并以频域解为基准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阻尼矩阵形式对加速度结果的影响程度比位移结果要大,运用同一种阻尼矩阵形式所得结果误差和输入地震波频谱特性有关。地震波自身的频谱特征对阻尼矩阵形式的选取有一定影响,建议综合考虑地震波的频谱特征和场地土层特性来构建合适的阻尼矩阵以获得合理的结果。
    4  不同震级标度转换关系研究概述
    李莹甄 殷 娜 李小晗
    2014, 36(1):80-87.
    [摘要](2949) [HTML](0) [PDF 13.53 M](2371)
    摘要:
    简述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在地震震级转换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比较了中国台网测定的各种震级与国外主要地震机构测定的地震标度之间的差别与各震级间的转换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给出了矩震级与各种震级标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国外震级标度中,6.5≤M≤7.6时,mB≈MW;5.2≤M≤8.0时,mS≈MW;4.2≤M≤7.0时,mL≈MW;4.0≤M≤6.0时,mb≈MW。在上述震级区间,MW与mB、mb、ML和MS的偏差≤0.2。经过推导,我国常规震级标度与矩震级的之间的对应关系为:4.5≤M≤5.8时,mb≈MW;4.5≤M≤7.5时,mB≈MW;4.5≤M≤7.0时,ML≈MW;MS≈MW;MS7=MW。在上述震级区间,MW与mB、MS的偏差≤0.2,与MS7偏差为0;与ML偏差为0.22。上述结论可为地震预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5  多层住宅环境振动影响测试与减振措施分析
    朱斌 陈龙珠 丁力
    2014, 36(2):207-213.
    [摘要](2771) [HTML](0) [PDF 14.70 M](6303)
    摘要:
    上海深厚软土地区某6层砖混住宅房屋经常受到间歇性的振动干扰,其中5~6层尤为明显。本文通过现场振动测试确认了振源为距房屋北侧约80 m远处道路上通过的重型车辆。分析了房屋的环境振动特征和幅值,将其与新近实施的国标《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 -2013)中有关住宅舒适性振级限值进行了比较;对影响舒适度最为严重的住宅结构水平横向振动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对结构环境振动响应起主要作用的第1阶自振频率和振型,由下设虚拟层来考察地基土的影响;最后根据该住宅环境振动的特性,分析了减振目标和可供进一步计算优化的两种减振技术措施。本文的实测与分析方法对解决类似的工程问题具有实用参考价值。
    6  地震重力异常形成机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褚庆忠 武 泽 邵先杰 李 辉 陈 禹
    2014, 36(1):201-206.
    [摘要](2742) [HTML](0) [PDF 10.15 M](9752)
    摘要:
    分析了地震重力异常的形成机理,结合玉树、唐山和汶川三个地震实例阐述了重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重力异常可以用来预报地震。流动重力观测和GRACE卫星观测是地震预报中常用的两种重力预测方法,前者可以进行较准确的中短期预报,后者可以进行长期预报。
    7  考虑锈蚀的钢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郑山锁 田 进 韩言召 徐 强 孙乐斌
    2014, 36(1):1-6.
    [摘要](2563) [HTML](0) [PDF 11.48 M](3850)
    摘要:
    钢材锈蚀会引起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刚度的退化。通过已有钢材锈蚀规律并考虑结构的随机性,将IDA、Pushover与蒙特卡洛抽样结合得到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及概率抗震能力的统计参数并代入本文提出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得到结构在不同极限状态的易损性曲面。以15层3跨钢框架为例,利用建立的方法研究了结构易损性随服役年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结构的全寿命设计、既有结构的运营以及地震风险评估等提供理论依据。
    8  天津浅部地层的泊松比特征初步分析
    高武平 陈宇坤 刘 芳
    2014, 36(1):47-53.
    [摘要](2474) [HTML](0) [PDF 15.73 M](5007)
    摘要:
    收集整理了天津地区的原位波速测井资料,对浅部土层泊松比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天津浅部地层的泊松比随深度的增加呈三段式变化,0~5 m范围内的浅表人工填土盖层泊松比迅速增加,5~20 m 范围内的软流塑淤泥质层泊松比值趋于稳定,20~200 m范围土层岩性差异大,泊松比离散性强,但显示了一定的线性特征;(2)土层的泊松比与土层含水量、孔隙比呈正相关,与湿密度呈负相关,但含水量的影响比湿密度或者固体矿物成分的影响更显著;(3)土层泊松比与土层岩性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9  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分析
    徐伟进 高孟潭
    2014, 36(2):256-260.
    [摘要](2474) [HTML](0) [PDF 11.06 M](6267)
    摘要:
    根据蒙古国及其周边地区的背景地震目录(M≤6.0),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的方法研究了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给出了蒙古国50年超越概率10 %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水平为0.05 g,部分地区高达0.1~0.15 g,意味着蒙古国地区背景地震危险性高,在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时应充分考虑背景地震活动,采用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因此在采用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时应采用多个模型加权平均的方法,平衡地震频度和地震震级的影响。
    10  陇南市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
    邵延秀 袁道阳 何文贵 刘兴旺 郑文俊 刘洪春 张有龙 王爱国
    2014, 36(3):645-655.
    [摘要](2380) [HTML](0) [PDF 4.28 M](1098)
    摘要:
    在甘肃省陇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质填图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需的主要活动断裂的基本活动性参数;采用震级—破裂尺度关系、震级—频度关系等方法评估了陇南市相关断裂(带)的潜在最大震级和平均复发间隔;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评估了各断裂或断层小区在未来50、100、200年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同时利用b值空间图像扫描的方法给出了研究区的b值图像,分析了高应力区的地震危险性。通过对以上结果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盖山—迭山断裂或光盖山—迭山断层小区的西端表现为高应力累积区,且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较高,是未来危险程度较高的断裂段。
    11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冯红武 张元生 刘旭宙 陈继锋 姚海东 张璇
    2013, 35(3):443-447.
    [摘要](2371) [HTML](0) [PDF 756.00 K](2280)
    摘要: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12  2013年甘肃岷县M_S6.6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初探
    陈继锋 林向东 何新社
    2013, 35(3):425-431.
    [摘要](2292) [HTML](0) [PDF 849.23 K](2529)
    摘要:
    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记录的三分向宽频带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在时间域反演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MS6.6地震的矩张量解,并与Harvard大学CMT解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地质资料和构造背景分析了岷县地震发震成因,对可能的发震断层进行了讨论。
    13  基于三轴试验压实黄土微观结构变化机制研究
    陈伟 张吾渝 马艳霞 常立君 王萌
    2014, 36(3):753-758.
    [摘要](2265) [HTML](0) [PDF 2.39 M](1297)
    摘要:
    采用电镜扫描仪(SEM)对三轴剪切前后压实黄土样在水平面和竖直面进行微观结构观察,从剪切前后孔隙排列、孔隙形态、孔隙尺度变化特征3方面分析宏观强度试验的微观本质。试验结果表明:剪切前后概率嫡均在1附近,不同围压下剪切后土颗粒间孔隙排列无序,对宏观强度影响很小。不同围压下剪切后土样的平均形状系数和周长面积分维值均呈下降趋势,孔隙形态的变化对压实黄土强度不同的贡献较大,且土颗粒的团粒化程度与土样强度正相关;孔隙比的变化趋势与压实黄土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孔隙尺度的变化是压实黄土强度变化的控制因素。因此剪切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能较好地解释宏观试验现象。
    14  软土地区地铁车站地震响应分析
    刘 蕊 李延涛 杨德健 李 雅 张 海
    2014, 36(1):16-21.
    [摘要](2239) [HTML](0) [PDF 11.57 M](6348)
    摘要:
    以天津市地铁3号线典型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合理的软土地区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模型,选用天津宁河、Taft波及天津人工波,分析该模型的频遇地震及罕遇地震作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作用下位移响应幅值接近,且最大值出现时刻一致,位移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天津宁河波作用下内力响应明显大于其他地震波的作用效应,且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薄弱环节在框架底层中柱柱底位置。该研究成果可为天津市软土地区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15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设计速度反应谱研究
    杜永峰 徐天妮 王亚楠 包超
    2014, 36(4):997-1002, 1013.
    [摘要](2185) [HTML](0) [PDF 3.28 M](1938)
    摘要:
    近断层地震动是一种特点明显且破坏力巨大的地面运动,其速度反应谱与远场地震动的速度反应谱有显著不同。本文从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强震数据库选取具有特定震级、震源机制、土层剪切波速和断层距的30条近断层地震记录作为输入;运用状态空间法,利用MATLAB进行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计算得到体系的速度反应谱;通过标准化、求均值的方法研究速度反应谱的特征;按照速度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对所选的30条地震记录进行分组,并用分段线性拟合方法建立了设计速度反应谱;通过不同组的设计速度反应谱与速度反应谱平均值的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设计速度反应谱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下的速度反应谱谱形包括四个阶段;结构的阻尼比对速度反应谱的谱形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速度反应谱的谱峰值,结构阻尼比不同时,两两比较后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6.68%。
    16  北祁连山东段强震间静态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作用研究
    刘方斌 王爱国 袁道阳
    2014, 36(2):360-371,379.
    [摘要](2176) [HTML](0) [PDF 18.64 M](4902)
    摘要:
    基于Coulomb3.3软件,通过研究地震累加与单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后续地震的触发关系,对北祁连山东段及邻区自1561年以来的9次强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叠加现象来说,后一地震事件除了门源地震落在应力影区外,先前地震活动对后续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触发作用,库仑应力变化在0.1~4.066 bar之间;而对于单独事件的应力变化,断层距较小的地震之间相互触发的影响较大。根据库仑应力变化和年应力累积量的比值,得出地震在没有先前地震作用下还需要的应力累积时间。最后根据大震后区域断裂库伦应力变化及断裂强震活动历史等特征,对本区未来强震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未来地震危险区位于云雾山断裂以及天祝-景泰—古浪一带的金强河断裂上。
    17  采用sPn震相确定甘肃岷县M>4.0地震震源深度
    魏娅玲 蔡一川 苏金蓉
    2013, 35(3):438-442.
    [摘要](2132) [HTML](0) [PDF 957.82 K](2103)
    摘要:
    通过对甘肃岷县2013年7月3个M>4.0地震震相的细致分析,认为在震中距大于250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岷县3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18  岷县M_S6.6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研究
    刘旭宙 张元生 秦满忠
    2013, 35(3):432-437.
    [摘要](2129) [HTML](0) [PDF 645.26 K](1767)
    摘要:
    利用甘肃省测震台网观测到的主震波形记录的初动符号求解了2013年7月22 日岷县Ms6.6地震主震的震源机制,并与哈佛及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进行了对比,对这一地区过去发生过的若干次Mb4.5以上的地震也利用初动符号求解了震源机制,发现与Ms6.6地震的震源机制形态较为相似.进而利用2010年至2011年甘东南宽频带流动台阵的大量近震资料,对在震中距50 km范围内,并且接近岷县Ms6.6地震发震断裂临潭-宕昌断裂的中小地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到的地震进行初动识别后得到初动数目大于10个、并且对震源包络良好的中小地震31个,利用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求解了该区域的区域应力场.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主压力方向为NEE方向.
    19  青海东南部应力场特征及正断层小震现象的初步研究
    马辉青 姚家骏 马建新 李玮杰 袁伏全
    2014, 36(2):372-379.
    [摘要](2091) [HTML](0) [PDF 13.13 M](5512)
    摘要:
    利用2008-2013年青海东南部数字地震波资料,采用Pg、Sg最大振幅比及CAP方法反演得到92个ML2.5~4.9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统计结果表明该区中小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为主,应力轴接近水平,兼有一定量正断层类型,逆冲类型较少;利用格点尝试法求出研究区平均现代构造应力场是以处于近NE—SW方向的水平压应力和近NW—SE方向的水平张应力为特征;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正断层小震产生的背景,初步认为这些正断层类型小震可能主要源自高海拔地形产生的重力滑塌作用。
    20  1556年华县8¼地震历史记载的地震科学价值研究
    郭增建 郭安宁 张炜超 任栋 赵乘程
    2014, 36(2):281-285.
    [摘要](2052) [HTML](0) [PDF 11.33 M](7005)
    摘要: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